默認卷 第二百零五章 舍利(1 / 3)

可見,《西升經》、《化胡經》的淵源是比較深的。兩經以後,道教徒們並未因佛教徒們的緘口不言而息氣寧人,他們繼續編織著一個比一個玄乎的老子化胡故事。這裏摘述一段《曆代神仙通鑒》卷五上的故事以饗讀者:

老子出關往西域,行至竺乾舍衛國,摩耶夫人白天睡覺,老子從兜率天降神,乘日精投入摩耶口中,然後從右肋出來,落地之後便周行七步,目顧四方,用兩手指著天地,像獅子一樣大聲吼著說:“天地之間,唯我獨尊”,並取名悉達多。悉達多聽說東方有個金蟬子,號曰燃燈,得安定之道,於是不辭勞苦,三年來到東土。當時是周穆王二十一年。悉達多訪至嵩山,有人告訴他金蟬子在泰山的東梁山。他在那裏找到金蟬子,聽了13天道,得到真傳,於是返回西天興教,號曰佛。

在這個故事裏,老子又化作了釋迦牟尼,親手創立了佛教;同時佛又是道教弟子。類似這些奇怪的自相矛盾的描述,在魏晉之際還很多,可謂花樣百出,光怪陸離。它們順著漢末魏晉襄楷、色豢以及《西升經》、《化胡經》的路子,向著抱法東來的佛教掀動起一浪又一浪的波瀾。

這裏有一個問題,《西升經》、《化胡經》的作者是誰呢?

道教徒們傳說《西升經》是周代函穀關令尹喜所作。這當然不足為信。因為這尹喜,一會兒是西周康王、昭王時代的人,一會兒是春秋時代與老子同時的人,一會兒又變成戰國時期的道家了。卿希泰、趙宗城二先生認為,《西升經》的作者不詳,大致當是漢末魏晉的道士。李養正則進而指出,《西升經》的作者是三國魏末時代的扶風人梁諶,樓觀道的開山祖師。《化胡經》的作者則公認是西晉樓觀道道士王浮。佛教徒們說,王浮與當時一些名僧辯論佛道優劣。每每大敗而歸,王浮惱怒之餘,便編造了《老子化胡經》。樓觀道是因太和真人尹軌(傳說為尹喜從弟)降於秦嶺終南山樓觀,授梁湛以《日月黃華上經》、《水石丹法》及《樓觀先生本起內傳》而立。至南北朝,北朝道士多彙集於樓觀,為當時道法重地,遂形成樓觀派。它是道教中最先大張旗鼓地卷入佛道之爭的派別之一,其代表學說就是“老子化胡說”,並聲稱周、秦時就已設道士。自然,其代表經書也就是《西升經》和《化胡經》了。

佛道之爭除爭祖師先後而外,又有夷夏之辨。

據《漢法本內傳》載,在漢明帝於洛陽建白馬寺後第四年,即永平十四年(71年)南嶽道士諸善信、華嶽道士劉正念等五嶽十八觀、太上三洞共690名道士聯名上表朝廷指控尊佛是逐本舍末,是求於西域;並稱佛是胡神,所論教義與華夏無涉,要求與佛教進行方術比賽,以火燒方法來測驗各自經典的真偽。漢明帝當即認可,特命在白馬寺南築三個高壇,將道經放在西壇上,將黃老一類道家書置中壇,祭招供物等則置東壇。佛徒們則將佛經、佛像及佛舍利擱於道路上。道士首先舉火。他們用紫獲與檀沉香為火炬,祈求玉清元始天尊(道教最尊天神)保佑,為使朝廷承認道教靈異而以大火顯道經之“真金”。道士們平時自誇神通廣大,可吞霞飲氣,呼風喚雨,入火不燒,履水不沉,以至能隱身遁形,白日升天等等。不意經書著火頃刻間化做一片灰燼,令他們一個個目瞪口呆,南嶽道士費叔才當場羞愧而死。此時佛徒也取火焚經,卻隻見烈火熊熊吞卷如蛇;但佛經卻穩如盤石,絲毫不損。旋見佛舍利生輝五色大放異彩且直衝雲鬥旋轉如蓋。其上有西域高僧竺摩騰跏趺端坐,天雨寶花,廣現神變。在場觀者無不雀躍歡呼。佛法大獲全勝。道士們個個垂頭喪氣,而且當場就有620名棄道為僧;又有貴婦宮女2032人踴躍報名為尼。佛徒們個個眉開眼笑。

據稱今天白馬寺南還殘留有兩個方土丘,就是當年焚經台遺址。唐朝的一代英主李世民曾在洛陽感於此事,作有《題焚經台》詩一首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