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在今後二十年內,一定要牢牢抓住農業、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學這幾個根本環節,把它們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在綜合平衡的基礎上,把這些方麵的問題解決好了,就可以促進消費品生產的較快增長,帶動整個工業和其他各項生產建設事業的發展,保障人民生活的改善。
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人口問題始終是極為重要的問題。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到本世紀末,必須力爭把我國人口控製在十二億以內。我國人口現在正值生育高峰,人口增長過快,不但將影響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且糧食和住宅的供應、教育和勞動就業需要的滿足,都將成為嚴重的問題,甚至可能影響社會的安定。所以計劃生育工作千萬不能放鬆,特別是在農村。對農民要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教育。隻要我們的工作做好了,控製人口的目的是能夠達到的。
為了實現二十年的奮鬥目標,在戰略部署上要分兩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礎,積蓄力量,創造條件,後十年要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振興時期。這是黨中央全麵分析了我國經濟情況和發展趨勢之後作出的重要決策。
這幾年來,國民經濟在調整中仍然持續增長,成績是很大的。但是,許多方麵的經濟效益還很差,生產、建設、流通領域中的浪費現象還十分驚人。單位社會產品所消耗的物資、工業企業的資金利潤率、大中型項目的建設周期、工商企業流動資金的周轉速度等,都還沒有達到曆史上的最好紀錄。其原因除了某些不可比的客觀因素以外,主要是過去“左”傾錯誤所導致的企業盲目發展、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管理體製和分配製度有缺陷、經營管理混亂和生產技術落後。一九八二年由於強調經濟效益,情況開始有某些好轉。但是,長期積累的這許多問題,不可能在短期間完全得到解決。在確定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的時候,必須考慮到這種基本性的狀況。
在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五年的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要繼續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把全部經濟工作轉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要集中主要力量進行各方麵經濟結構的調整,進行現有企業的整頓、改組和聯合,有重點地開展企業的技術改造,同時要鞏固和完善經濟管理體製方麵已經實行的初步改革,抓緊製訂改革的總體方案和實施步驟。在一九八六年到一九九○年的第七個五年計劃期間,要廣泛進行企業的技術改造,逐步展開經濟管理體製的改革,同時繼續完成企業組織結構和各方麵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在八十年代,還必須在能源、交通等方麵進行一係列必要的基本建設,和一係列重大科技項目的“攻關”。因此,國民經濟的發展不可能很快。但是,隻要我們切實做好上述各項工作,就可以把曆史遺留的問題解決好,並且為後十年的經濟增長打下比較堅實的基礎。九十年代我國經濟將全麵高漲,發展速度肯定會比八十年代高得多。把這樣的戰略部署向人民群眾進行充分的宣傳解釋,人民就會更加看清楚我們的光明前途,鼓起更大的幹勁去迎接新的經濟振興時期的到來。
從這次代表大會到下次代表大會的五年間,我們將完成第六個五年計劃,開始執行第七個五年計劃。我們說在這個期間要爭取實現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就是要按照上述戰略部署,做到顯著提高經濟效益,鞏固地保持財政基本平衡、信貸基本平衡和物價基本穩定。很明顯,做好這五年的經濟工作,對於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為了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全麵高漲,在全部經濟工作中,必須繼續貫徹執行五屆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十條經濟建設方針,特別要注意解決以下幾個重要原則問題。
首先,關於集中資金進行重點建設和繼續改善人民生活的問題。
要實現今後二十年的戰略目標,必須由國家集中必要的資金,分清輕重緩急,進行重點建設。為此,必須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努力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益,使國民收入有較快的增長,同時要改變資金過於分散的現象。近幾年來,一方麵,國家的財政收入有所減少,急需進行的重點建設缺乏資金;另一方麵,地方、企業自有資金增加較多,用來進行了不少就當地看來是急需的建設,但是這樣就勢必難以完全符合全國範圍的整體需要,也難以防止和克服建設中的盲目性。應當看到,如果國家的重點建設得不到保證,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上不去,國民經濟的全局活不了,各個局部的發展就必然受到很大限製,即使一時一地有某些發展,也難以實現供產銷的平衡,因而不能持久。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在繼續執行現行財政體製和保障企業應有自主權的同時,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中央、地方財政收入的分配比例和企業利潤留成的比例,還要鼓勵地方、部門、企業把資金用到國家急需的建設項目上來。當然,在集中資金的過程中,仍然要照顧地方、企業的需要。地方、企業擁有一定的機動財力,有利於發揮它們的積極性,去辦那些適宜於地方舉辦的事情,特別是進行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我國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必須十分重視擴大勞動積累。在農村要利用眾多的勞動力因地製宜地、有效地進行農業基本建設,在礦山、交通和其他建設中也要重視勞動積累的作用。
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是社會主義生產和建設的根本目的。“一要吃飯,二要建設”,是指導我國經濟工作的一項基本原則。這幾年,黨和政府做了很大的努力,使人民生活有了顯著改善。但總的說來,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是比較低的。在農村中的一部分低產地區和受災地區,農民還很貧困,要積極扶助他們發展生產,增加收入。城鎮居民中,在工資、就業、住宅和公用設施等方麵都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對在生產建設和各項工作中起骨幹作用的中年知識分子,國家已經決定采取切實措施,使他們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條件陸續地、分批地得到改善。無論如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隻能靠努力發展生產,而不能靠減少國家必不可少的建設資金,否則將損害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具體地說,農民收入的增加不能再主要靠提高農產品價格,不能再靠降低征購派購基數和擴大議價範圍。職工平均收入增長的幅度,隻能低於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幅度。不顧生產和利潤的實際情況而濫發獎金和各種津貼的現象,必須製止。事實上,隻要全國工人、農民進一步提高認識,為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各種消耗、消滅各種浪費作出堅持不懈的努力,人民生活是可以得到不斷改善的。至於那些不需要花很多錢甚至不花錢就能解決的群眾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各級領導更必須積極采取措施,努力解決。關心群眾生活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任何時候也不應當忽視。
其次,關於堅持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和發展多種經濟形式的問題。
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居於主導地位。鞏固和發展國營經濟,是保障勞動群眾集體所有製經濟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並且保障個體經濟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決定性條件。由於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總的說來還比較低,又很不平衡,在很長時期內需要多種經濟形式的同時並存。在農村,勞動人民集體所有製的合作經濟是主要經濟形式。城鎮手工業、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商業和服務業,現在都不應當也不可能由國營經濟包辦,有相當部分應當由集體舉辦。城鎮青年和其他居民集資經營的合作經濟,近幾年在許多地方發展了起來,起了很好的作用。黨和政府應當給以支持和指導,決不允許任何方麵對它們排擠和打擊。在農村和城市,都要鼓勵勞動者個體經濟在國家規定的範圍內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適當發展,作為公有製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隻有多種經濟形式的合理配置和發展,才能繁榮城鄉經濟,方便人民生活。
為了發揮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無論在國營企業或集體企業中,都必須認真實行經營管理上的責任製。近幾年在農村建立的多種形式的生產責任製,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必須長期堅持下去,隻能在總結群眾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加以完善,決不能違背群眾的意願輕率變動,更不能走回頭路。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民經營管理能力的提高,必然會提出新的各種聯合經營的要求。我們要真正按照有利生產和自願互利的原則,促進多種形式的經濟聯合。可以預料,我國農村在不太遙遠的將來,一定會出現有利於因地製宜地發揚優勢,有利於大規模采用先進生產措施,形式多樣的更加完善的合作經濟。在工商企業中最近開始推行的經濟責任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工商業同農業有很大不同,但是實行經濟責任製,包括對一部分國營企業實行盈虧責任製,同樣有利於貫徹馬克思主義的物質利益原則,增強勞動者的主人翁責任感,推動生產的發展。我們應當采取積極的態度,認真總結經驗,尋找和創造出一套適合工商企業特點的、既能保證國家統一領導又能發揮企業和職工積極性的具體製度和辦法。
生產資料公有製是我國經濟的基本製度,決不允許破壞。目前,在某些農村出現的毀壞農田水利設施、亂砍亂伐森林、取消集體提留等等現象,在某些國營工商企業中出現的違反國家統一計劃、擅自扣留統配物資、截留上繳利潤、偷稅漏稅、隨意漲價、互相封鎖等等現象,這些雖然是少數人的問題,但都嚴重地破壞著公有製經濟,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必須堅決糾正。
再次,關於正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原則的問題。
我國在公有製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有計劃的生產和流通,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同時,允許對於部分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不作計劃,由市場來調節,也就是說,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由國家統一計劃劃出一定的範圍,由價值規律自發地起調節作用。這一部分是有計劃生產和流通的補充,是從屬的、次要的,但又是必要的、有益的。國家通過經濟計劃的綜合平衡和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保證國民經濟按比例地協調發展。這幾年我們對經濟體製實行了一些改革,擴大了企業在計劃管理方麵的權限,注意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方向是正確的,收效也很明顯。但是,由於有些改革措施不配套,相應的管理工作沒有跟上,因而削弱和妨害國家統一計劃的現象有所滋長。這是不利於國民經濟正常發展的。今後,要繼續注意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但決不能忽視和放鬆國家計劃的統一領導。
為了使經濟的發展既是集中統一的又是靈活多樣的,在計劃管理上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形式。對於國營經濟中關係國計民生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生產和分配,尤其是對於關係經濟全局的骨幹企業,必須實行指令性計劃,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全民所有製在生產的組織和管理上的重要體現。對於集體所有製經濟也應當根據需要下達一些具有指令性的指標,如對糧食和其他重要農副產品的征購派購。由於我國還存在著多種經濟形式,由於對社會的各種複雜需求和大量企業的生產能力難以作出精確計算等原因,除了指令性計劃之外,對許多產品和企業要實行主要運用經濟杠杆以保證其實現的指導性計劃。無論是實行指令性計劃還是指導性計劃,都要力求符合客觀實際,經常研究市場供需狀況的變化,自覺利用價值規律,運用價格、稅收、信貸等經濟杠杆引導企業實現國家計劃的要求,給企業以不同程度的機動權,這樣才能使計劃在執行中及時得到必要的補充和完善。至於各種各樣的小商品,產值小,品種多,生產、供應的時間性和地域性一般很強,國家不必要也不可能用計劃把它們都管起來。這類小商品,可以讓企業根據市場供求的變化靈活地自行安排生產,國家應當通過政策法令和工商行政工作加強管理,並協助它們解決某些重要原材料的供應。
正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是經濟體製改革中的一個根本性問題。我們要正確劃分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各自的範圍和界限,在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的前提下有步驟地改革價格體係和價格管理辦法,改革勞動製度和工資製度,建立起符合我國情況的經濟管理體製,以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商業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這個問題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明顯地顯示出來。目前商業網點和設施嚴重不足,中轉環節過多,市場預測薄弱,在經營思想和管理方麵都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我們必須在充分了解情況、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切實改進商業工作,大力疏通、擴大和增加流通渠道,做到貨暢其流,物盡其用,充分發揮商業在促進生產、引導生產、保障供應、繁榮經濟中的作用。
最後,關於堅持自力更生和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的問題。
實行對外開放,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是我國堅定不移的戰略方針。我們要促進國內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大力擴展對外貿易。要盡可能地多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外國資金進行建設,為此必須做好各種必要的準備工作,安排好必不可少的國內資金和各種配套措施。要積極引進一些適合我國情況的先進技術,特別是有助於企業技術改造的先進技術,努力加以消化和發展,以促進我國的生產建設事業。
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立足於自力更生,主要靠自己艱苦奮鬥。這是絕對不能動搖的。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目的是增強自力更生的能力,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而決不能損害民族經濟。國內能夠製造和供應的設備特別是日用消費品,不要盲目進口。要在統一計劃、統一政策和聯合對外的前提下,發揮地方、部門和企業開展對外經濟活動的積極性,同時反對任何損害國家民族利益的行為。我們千萬不要忘記,資本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企業決不會因為同我們進行經濟技術交流,就改變它們的資本主義本性。我們在堅持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決警惕和抵製資本主義思想的侵蝕,反對任何崇洋媚外的意識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