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石頭城”遺址
大津巴布韋遺址地處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以南300公裏。津巴布韋在土著班圖語中是“石頭房子”或“可尊敬的石屋”的意思。早在歐洲殖民主義者入侵前,非洲人就在這裏建立了自己的國家。19世紀後期淪為英國殖民地後取名為南羅得西亞。1980年獨立後津巴布韋人民以勤勞的祖先創造的燦爛的石頭城來命名自己的祖國——津巴布韋共和國。
石頭屋遺址最早是被葡萄牙人發現的。1868年的一天,一個葡萄牙獵人亞當·倫德斯在搜集獵物時經過一片蔥蘢茂密的原始林海,走出這人跡杳然的林海,一座用花崗石壘砌而成的古堡呈現在他眼前。這一發現使他驚喜萬分。此後不少科學家先後來到這裏參觀考察。
整個遺址由內城、衛城、穀地殘垣三部分組成,所有建築物均用長約30厘米,厚10厘米的花崗石砌成,麵積達1萬多畝,其中以內城最雄偉壯觀,而且保存得也最完整。內城形狀如橢圓形,東北、南、北三麵分別有一個進出口,城牆高約6米,東麵城高為9米。城牆底部寬約5米,頂部約2.5米。城牆內還有曆史更為久遠的矮牆,與其他幾道斷壁殘牆連接,從而將城內分割成好幾個大小不等的圍場,縱橫交叉,通道猶如蜿蜒曲折的小路,人們在裏麵行走仿佛進入迷宮一般,神秘莫測。大圍場東麵坐落一座實心的圓錐形石塔,塔高11米,底部直徑為6米,頂部直徑約2米。離石塔不遠處有一祭塔台,這是一個低矮土台。據說原始社會時期,這裏是舉行生殖器崇拜的場所。
衛城建在離內城不遠的小石山山頂上,周長244米。它是順著山勢的自然走向建造的。聰明能幹的石匠憑借熟練的技巧,將山上天然的岩石和用花崗岩砌成的石塊製作成一座天衣無縫的宏偉建築物,其中有一段城牆還築在大自然造就的岩石山嘴上,煞是壯觀,令人讚歎不已。整個衛城猶如一座要塞,通往城牆的走道僅能一人行走,於防守十分有利。站在衛城頂上,真有“一覽眾山小”之感,把整個大津巴布韋遺址盡收眼底,氣勢甚為磅礴。衛城內還有一個古時皇宮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一些科學工作者在那裏找到了不少文物,其中有中近東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中國的青瓷殘片,一塊圓形白瓷片上還用青釉刻了“大明成化年製”六個字。這很可能是明朝鄭和下西洋時帶到非洲去的中國瓷器。
穀地殘垣地處上述兩者之間,遺址上星散著一些矮小的石屋,從建築規模和技術以及從當地挖掘出的實物分析,這裏原先很可能是平民百姓的居住區。人們在此發現了不少中國青瓷和阿拉伯、波斯的器皿。
在這些古建築群旁還保留著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遺址地基上還找到了古代鑄造錢幣的泥模。從已經發掘到的文物看,大津巴布韋遺址曾經是一座非常繁榮的城市,農業、冶煉業、對外貿易都相當發達,而且一度與中國、阿拉伯、波斯等許多國家有著經濟、文化的交往。這裏的居民已通曉建築學、力學、數學等多種知識,掌握不少生產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