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石頭城”遺址(2 / 2)

大津巴布韋遺址自19世紀70年代,人們聽信法國地質學家卡爾·莫克讒言後,大批人群蜂湧而至,大有要把遺址朝天翻個夠的架勢。那個法國人胡言亂謅說,遺址中有的建築物是仿照所羅門王在摩利亞山上修建的耶和華殿建造的,有的是仿照古埃及國王訪問所羅門王時的行宮造成的,而《舊約》中恰好又有所羅門王開采黃金的記載,於是這裏竟誤傳成所羅門王開采、冶煉黃金的場所,結果遺址大部分讓淘金狂給搗毀了,使遺址成了一個難解之謎。

但盡管如此,不少學者還是根據現有掌握的材料對該遺址進行了有價值的科學研究,自然看法、意見有著大相徑庭之別。不少考古學家認為這個建築群是古代非洲文明的傑出代表,是津巴布韋人民的創造,而且在13至15世紀達到相當繁榮的程度。在這鼎盛時期,居民達萬人以上。在首都哈拉雷博物館裏陳列的不少文物證明了這一點,尤其是5隻“津巴布韋鳥”。相傳很久以前,在遺址附近居住的一個部落頭領發現了一隻“津巴布韋鳥”,他將它藏在家裏,1889年被一南非白人騙去,後又高價販賣給開普敦殖民地總督,189年英國皇家地質協會通過探險家本特又將在遺址搜集到的5隻津巴布韋鳥和一些文物運往南非。先後從遺址共發現了8隻這樣的石鳥,石鳥由古代津巴布韋人民用皂石刻成,神態各異,鷹的身體鴿子的頭,身高分別為20—30厘米,站在1—2米高的皂石柱上。獨立後的津巴布韋政府把此鳥作為祖國的象征,印在國旗上,並於1981年1月將5隻石鳥從開普敦運回首都。

持反對意見者中一派認為,遺址由公元前來自地中海的腓尼基人建造的,認為非洲土著居民愚味無知,不可能有如此高超的建築工藝水平;而另一派認為是當地非洲人在中世紀時代外來文明民族文化影響下造就的;阿拉伯人則根據遺址內城的圓錐形狀和伊斯蘭教清真寺的尖塔相同,斷言是阿拉伯人的傑作。

至於遺址原是什麼所在,那就更各說一是了,有說是部落酋長府邸的,有說是祭奠已故酋長亡靈場所,有說是開采、提煉黃金所在的……,為了弄清真相,一部分考古學家在戰後對遺址進行挖掘、考察,但僅在內城地基中發現了二塊木片,經科學儀器測定,木片是從公元500—700年間一種叫登布提的樹上砍下來的,由此一部分人推斷說遺址建於公元6至8世紀,但還有一些人不同意此說,認為證據不足,木片也可以是後來用上去的,也可能是其他建築物上用過後再到這裏來的。

總之大津巴布韋遺址至今仍深邃莫測,也許將永遠成為一個無法揭開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