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保持身心健康(2)(2 / 2)

(4)望子成龍的心理帶來的壓力。所有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類拔萃,但實際上大多數孩子都不免平常,這種“恨鐵不成鋼”的感情往往造成了壓力。

(5)心理與生理差異的壓力。人到中年,身體狀況可能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從而影響心理造成壓力等等。

麵對壓力,一些人認為它有益,另一些人則認為它有害。認為它有害的人對於越來越大的壓力不堪重負,長此以往,就會逐漸形成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表現出人格障礙,會逐漸侵蝕人體的身體情緒,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現實生活中,身心疾病不勝枚舉,幾乎每種疾病都有其情緒誘因,而所有的情緒誘因都或多或少地起源於外界壓力,即社會環境形成的壓力。可見壓力與身心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

我們應當怎樣化解壓力,克服壓力,保持身心健康,實現自己的成功抱負呢?這裏就要涉及到一門學問——“壓力管理學”。

正確的評價與應對方式可能會弱化外來不良刺激的強度,錯誤的評價與應對方式則可能強化不良結果。要想減輕外界壓力對自我身心兩方麵造成的不良影響,盡可能防止心身疾病,就要對壓力管理這門學問有明確的理解。

現代“壓力管理學”中,對壓力管理有以下要求:

(1)對壓力應采取正確的評價態度

個體作為被壓力威脅的對象,應對外界壓力有正確的認識(即評價),並采取樂觀開朗的態度正確對待。可以這樣認為,大多數富人在發跡之前,無一不受到過諸如身體健康、財源等方麵壓力的困擾。我年輕的時候,就是靠當新聞記者的收入去完成自己的學位的;各種生活壓力,無不為他的奮鬥生涯增添了光彩。既然一個人在生活中總不可避免遭受各種各樣的壓力、不如意乃至打擊等,那麼評價壓力、了解壓力,就是要分析它們可能對自我身心健康方麵造成的危害,從而盡量避免接踵而來的可能對自己造成不利的後果。比如,一個下屬在和老板吵架時可以想一想,如果繼續吵下去的結局是被“炒魷魚”,那麼究竟是被炒魷魚後自己的生活和心靈上的壓力大,還是現在隱忍不滿所感受到的心理壓力大?兩害權衡取其輕,就能得出理智、有利的解決方法。

(2)對壓力應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

心理學家視個人的情況而給予的個別指導和心理治療,仍然是個人學習應付壓力的最佳方法。他們也讚成利用有效的自助法來排除壓力,例如循序式肌肉放鬆法、靜坐、自我催眠和練習吐納(呼吸)等。

總之,壓力管理就是一種積極應對外來刺激的方式,它包括對壓力的了解、評價,從而達到緩解和避免壓力的目的。

其次,克服各種不健康的心理。

孤僻、易怒、固執、輕率、自卑、焦慮、嫉妒等異常心理,以及其它類型的變態心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這些心理嚴重地影響了人際關係的處理,而且也妨礙了工作、家庭和事業。

凡對一切有益於心理的健康的事件作出積極反映的人,便是心理健康的人。而有少數人,他們不能適應社會環境,待人接物、為人處事、情感反應和意誌行為均與常人格格不入或不相協調,給人一種“脾氣古怪”的感覺,心理學上就稱這類人患有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亦稱“心理病態人格”,是指有精神症狀的人格適應缺陷,患者以固定的反應方式對環境刺激作出反應,在知覺與思維方麵產生適應功能的缺損,或增進自覺的痛苦,並作為傾向組成對自己對社會都不公正的、不得體的行為模式。

人格障礙的行為問題程度各有不同,輕者完全過著正常生活,隻有與他關係密切的人(親屬或同事)才會領教他的怪癖,覺得他無事生非,難於相處;嚴重者事事都違抗社會習俗且積極表現於外,使他甚難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

人格障礙的形成有多方麵原因,綜合起來,即壓力,壓力形成了人格障礙。人格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要改變並非易事。但隻要加強自我調適和進行各種治療,進而疏緩壓力,人格障礙是可以得到糾正的。

由於人格障礙主要是自我評價的障礙、選擇行為方式的障礙和情緒控製的障礙,集中表現為社會環境適應不良,即不能根據外界環境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

因此,人格障礙的治療應以心理治療為主,包括對適應環境能力的訓練,選擇適當職業的建議與改善行為方式的指導,人際關係的調整以及優點與特長的發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