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薈大炒作

“我有大量蘆薈大苗,價格便宜……”、“我家種3000棵大蘆薈苗,給錢就賣”……各種煤體大量充斥賣蘆薈苗的廣告。

一年前,蘆薈苗還有30元、40元一棵,而且都是小苗,如今蘆薈大苗的價格已“淪落”到一棵4元、3元,甚至1元錢。麵對此情此景,人們不禁要問:蘆薈這個號稱生命力頑強的植物,能在市場中長多大?

惡炒最易出惡果

去年9月,遼寧省新民市興隆堡鎮金太午村農民王海成給一新聞媒介打電話說,他家種的2000棵美國蘆薈,是10元一棵買的苗,當時賣苗者說得天花亂墜,如今苗都沒人要了。

的確,每當市場引入一個新品種,總會有人在這個品種由“種代”進入“商品代”的過程中,進行“惡炒”以牟取暴利。

發生在80年代那場瘋狂炒作君子蘭的鬧劇和悲劇,許多人至今還記憶猶新。十幾年過去了,另一種植物蘆薈又被炒得沸沸揚揚。於是,種蘆薈能賺大錢,蘆薈能包醫百病等消息更不脛而走。

蘆薈在國內剛剛炒起來的時候,僅僅靠育苗、販苗,就令許多人發了起來。實際上,我國的蘆薈產業還徘徊在賣鮮葉和賣種苗上,年產值不足1億元。蘆薈熱讓很多人蜂擁而上,很容易出現一哄而下的狀況。當前蘆薈苗市場的變化,自然是這種炒作的結果。

市場到底怎麼樣

每個新品種的引進往往同國際市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六七十年代,美國、日本興起了蘆薈熱,投入巨大財力研究開發蘆薈,其成果不僅限於醫療、美容、保健食品方麵,而且廣泛應用於燃料、冶金、紡織、農藥、畜牧等領域。後來這股熱潮又傳到韓國和歐洲。現在僅美國就有1500多種蘆薈製品,有8家工廠專門加工蘆薈鮮葉,年產4500多噸蘆薈凝膠供應全國2000多家工廠配製化妝品、藥品、食品和其他產品。1997年全球蘆薈銷售額已高達650億美元。

1992年,國家科委把開發蘆薈產業作為扶貧項目在海南率先進行開發。很快,這一新興產業的藥用和經濟價值吸引了許多人投資。不到10年,我國蘆薈種植麵積已經達到700多公頃,沈陽市的蘆薈種植也達幾十公頃。

盡管我國引進蘆薈將近十年了,但從整體上說,我國蘆薈的栽培管理、產品加工、產品質量、生產工藝與營銷體係還處於初級階段。這一產品由“種代”進入到“商品代”尚需時日。

投資還需要冷靜

一種產品能否具有市場,要看這種產品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而蘆薈深加工的滯後和蘆薈應用麵的過於狹窄,目前正製約這一產業向更大方向發展。

在我國,蘆薈現在還僅有30多個產品,多局限在美容美發行業。其實,蘆薈真正的潛力是在醫藥保健品方麵。但我們目前興起的蘆薈產業,多數都局限在育苗販種上,少有哪個部門對其應用進行開發。而且,我國對蘆薈的檢測尚不過關,也沒有這方麵的質量標準,這都限製了蘆薈產品的發展。

眼下看來,我們所能推進這一產業最好的辦法就是打開國際市場。我國蘆薈大都是農民個人種植,要進入國際市場,就必須有大公司的支持。所以,投資蘆薈項目真的是要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