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內部風險
在企業經營過程中,源自企業外部和內部的風險時時襲來,從而形成大大小小的陷阱。這裏僅就企業的內部風險進行分析,謀求盡量減小乃至避開自己挖的陷阱。
企業內部風險淵源之一:急功近利
企業急功近利的行為是導致企業內部風險的一個主要淵源,這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業績考評的壓力過大
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企業管理者往往製定出雄心勃勃的計劃,這在企業內部對員工造成了很大的業績考評壓力,如企業製訂過高的增長目標,過度采取以員工能力和努力程度所決定的浮動工資製,或給予那些業績不凡的“明星”過高的獎賞等。企業通過業績考評的方式去激勵員工,在一定限度內是一種動力,但如果超過這一限度,則往往轉化為員工難以承受的壓力。在沉重的壓力下,員工們總是擔心自己由於達不到公司的要求,而被降職或被扣減工資和獎金,甚至被炒魷魚。於是他們有時就不顧道德及企業製度的約束,甚至不顧國家的法律和道德的製約,幹出“出格”的事來。如,當貸款回收出現異樣時,他們卻知情不報或故意蒙騙,為達到產量指標便省略重要的質檢程序等,這些行為都是企業內部風險的禍根。
●盲目的擴張傾向
前些年有人認為企業越大越好,跨的行業越多越好。這種觀點正確與否姑且不論,但盲目的擴張傾向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麵:(1)單純追求生產領域的規模經濟。規模經濟並非意味著企業的規模越大越好,過於擴張反而使企業難以將技術、市場開發、人力資源、組織管理等推上一個更高的層次,這樣就造成了企業內部機能的失調,使企業無法形成一個均衡的“有機體”,從而導致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大大降低。(2)盲目地搞多元化經營。多元化經營一方麵起到了分散行業風險的作用,同時卻加重了企業內部的風險。這是因為:實行多元化經營的企業必須涉入自己原本並不熟悉的產業或產業群,這一方麵給企業帶來了在新的領域裏進行市場開拓和技術開發的風險;另一方麵也增加了管理的難度,加重了企業的管理風險;另外,多元化經營需要籌措更多的資金,在內部積累有限的情況下,企業往往要走負債經營的道路,這樣便加大了企業的財務風險。
●“趕鴨子上架”
在經過一段高速成長期後,企業積累了相當的資金,於是準備二次創業,這時企業往往需要擴充員工隊伍。一些企業由於一時難以招募到足夠的新員工,很可能放鬆對應聘者的嚴格篩選和資曆審查,這使得一些缺乏經驗、技能較低、沒有受過正規培訓的職工也充斥到隊伍中來;那些管理能力、技術水平明顯不夠的人員則被推上重要的崗位;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市場營銷、財務管理、信息管理等重要部門的職位也被不合格的員工所擔任。這種現象好比“趕鴨子上架”。由於缺乏經驗和能力,企業的這些員工免不了經常犯一些“愚蠢”的錯誤,這難免會引起顧客投訴的增加,從而對企業的形象造成不利的影響。
企業內部風險淵源之二:企業文化誤區
良好的企業文化是企業成功的基石,而企業文化的誤區卻給企業帶來潛在的風險。
●管理人員間過度競爭的文化氣息
在很多大機構裏,管理人員感到他們之間好像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跑馬賽。而高層領導者也樂於發起這樣的比賽以鞭策下屬加倍地努力工作。然而,競爭過於激烈將引致副作用。首先,它可能導致內部的信息流通阻滯,無法實現內部信息資源共享。試想,假如你通曉某項工藝或熟知一個重要客戶的情況,而同企業的另一競爭對手對此一無所知,你為什麼要將這個優勢拱手相讓呢?其次,在這種非對稱信息的狀態下,個人的短期行為隨之而生。有人迫於競爭的壓力,可能不惜以企業的財產和聲譽作賭注。比如,與資信差的企業和個人簽訂合同,向顧客許下了不可能履行的承諾等等。如果這場賭博贏了,企業和冒險者都從中獲利;如果不幸輸了,這位冒險者頂多丟了飯碗,而企業卻要為此蒙受沉重的損失。
管理人員間的過度競爭行為與企業對管理人員實行的業績考評方式是有關的。不同的考評者從各自的角度對管理人員進行考評:上級主要對下屬的理解能力和組織執行能力進行考評;同級管理人員和關係部門考評的則是當事人的協作精神;下屬則對管理者的領導能力和影響能力進行考評。如果同級管理人員和關係部門參與考評的份量明顯高於其它兩者,那麼這種考評結果並不一定公平,而且可能增加同級管理者之間人際關係的複雜性。如果有宗派主義的介入,各派爭相抬高自己,壓低別人,最終將引起企業內部管理者之間的不正當的競爭,這就更加導致了企業的內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