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營銷六大誤區(1 / 2)

房地產營銷六大誤區

誤區之一:策劃崇拜

近幾年來,由於整個房地產行業缺乏理論的指導,房地產營銷蒙上了一層過於神秘的色彩,一部分營銷策劃者製造了一股強烈的策劃崇拜風。某些自以為精通營銷策劃知識的人,搞了幾個成功或不成功的案例,便自封為策劃大師、營銷專家。他們出書,開報告會,調用各種手段,把自己描繪成能呼風喚雨、起死回生的人,把平淡的事說得驚天地、泣鬼神。開發商也跟著追捧,以每個人上千元的代價去接受兩三個小時的概念洗禮。策劃大師們打著“波音的”,在各大城市叫囂:“沒有賣不出的樓市,隻有賣不出的策劃。”“開發商們不懂銷售,給我5000萬回去休息,我包你一年翻一番!”指點樓市,激揚貨幣,大師們是何等的豪情萬丈。

策劃人為樓盤包裝,然後適當地為自己包裝,本無可厚非,但如果誇大其詞,推行策劃迷信,則會使房地產營銷業誤入歧途。事實上,策劃大師所推出的隻可能是概念和賣點,但概念和賣點就象餐廳裏的特色菜,對銷售的促進隻起相對作用,而不是絕對作用;另一方麵,賣點的收集和增加,讓樓盤的形象有所改變和提高,使策劃大師們獲得綿延不斷的商業合約,同時也使樓盤的成本不斷攀升,以致高處不勝寒。

誤區之二:地段決定

當前在開發商中奉為經典的,依然是李嘉誠所說的,“搞房地產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還是地段。”這種說法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除了地段之外沒有其他方麵可比的時候,是最重要的。但如果大陸開發商也依然堅持這種“地段決定論”,做項目是非常危險的。因為物業是一個綜合性的產品,地段隻是其中的一個構成要素,即使在同一地段,也有熱銷產品和積壓產品並存、高價房比低價房更好銷的現象。現在地段的價值概念正發生驚人的變化。兩三年前,誰都看好廣州的珠江新城,而沒有看好番禺、廣州南郊的樓盤;現在恰恰是珠江新城擱置了幾年還死火一片,而廣州南部、番禺的樓盤卻賣得如火如萘。

至少有兩個因素會導致地段價值觀念的轉變:一方麵,由於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城郊樓盤在交通上更便捷,縮短了人們的心理距離;另一方麵,由於信息化、網絡化、通訊條件的改善,使得在近郊的生活辦公條件與市中心沒有顯著差異,而且城郊卻具有市中心不具備的優勢,那就是可以遠離擁擠、噪聲、渾濁的空氣,以及綠化麵積有限的缺陷,隨著城郊配套設施的逐步完善,人們更願意實現從車水馬龍到采菊東籬的轉變。因此,開發商要摒棄“地段決定”觀念,更多地考慮如何以完美的產品和服務去滿足消費者的購房需求。

誤區之三:概念搶市

在當前的房地產市場上,可以說是各種概念亂飛。不少開發商認為,隻要物業內涵中可以誇張的部分得以全麵誇張,套之以“概念”,即會有市場效應。這種觀念促使他們隨意創造、複製、翻版物業的廣告訴求,對自己產品或服務的某一特征過分渲染。比如:商品房外型的“歐陸風情”,物業管理的“新加坡模式”,房型設計的“錯層”、“三層錯”,住宅小區的“無限智能化”,公共麵積的“零公攤”,付款方式的“零首付”,促銷上的“買房送車、送車位、辦戶口”,以及有兩棵樹、一塊草坪,就冠之的“人居概念”、“環保概念”、“生態概念”等等。這些噱頭方案任意誇大物業賣點,引發了不少營銷後遺症,成為行業公害。

國外的物業廣告根本不會創造出那麼多概念,它們的廣告更象產品的說明書,隻進行平實的介紹。事實上,衝動型購房永遠也成不了樓市特征,麵對物業這一支出巨大的消費品,購房者關心的不是概念新奇,而是房屋質量過硬、產品物有所值、合同信守兌現、物業管理到家。在房地產業進入全麵的整體素質競爭的今天,開發商如果僅僅局限於推出一個新奇的概念,依靠某一簡單要素去爭取客戶,必然麵臨更大難題。一旦概念失真,反而讓購房者困惑和反感,讓開發商失去口碑市場。比如某高層公寓推出了“零公攤”的銷售噱頭,但購房者在簽合同時才發現“零公攤”僅限於首付款所折算的住房麵積,其餘麵積概不在內,結果購房者必須以較高的價格購買公攤麵積達17.6%的“零公攤”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