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的“九條心”
著名儒商黃立平教授(上市公司“東湖高新”董事長兼“紅桃K”執行總裁)認為,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必須有軍魂,一個好的學者必須有學魂,一個好的商人必須有商魂。商魂是什麼呢?有幾個概念:一個是“十商九禿”,說明經商是一件絞盡腦汁、非常艱辛的事,要下苦功夫,這比做其他事情付出的代價更大;第二個是“無孔不入”,商人的腦筋就像一台開動的永不停息的機器,它體現了經商的一個方麵的真諦;第三個是“利益至上”,所有經營者都有一個明確的至高無上的目標——利潤,就是要賺錢,商人總是跟利益打交道的,總是不斷處理各種利益關係的。這是商人的三個特性。做為一個商人的內在素質體現在哪幾個方麵呢?或者說怎樣塑造一個商人的商魂呢?黃立平教授提出“九心”鑄商魂。
——關於“信心”。黃教授認為,這如同宗教信仰,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信,是信念、信仰。人有一種心理現象:堅信不移,不是也是。比如說一個東西是圓的時,你如果有一種宗教信仰,就會不去分析究竟而堅信它是圓的。反之半信半疑,是也不是。這是一條心理規律,也是一個商人營銷產品時非常重要的。做營銷需要對產品有信心,對企業有信念,需要對企業精神的宏揚,對未來要有信念,對自己要有信心。有一句話:“人的意誌可以發揮無限的力量,可以把夢想變為現實。”日本八百伴百貨集團就是靠信心,靠把人的潛能推向極限發展起來的。20多年前,八百伴還是一個小水果鋪。它的創始人和田一夫說過一句話:從零的起步做到成為億萬富翁,是有可能的。但是你要牢記一個原則,就是中途不能放棄原有的努力,即使到了山窮水盡的絕望境地,你也得堅定信心,繼續奮鬥下去。八佰伴創業初期,一場大火把水果鋪付之一炬。這種打擊對和田一夫來說含義是這樣的:不摧毀舊的,就不能建設新的。小水果鋪燒了,但是和田一夫並未放棄,他花了一年時間,建起了比原來大五倍的新水果鋪,事業仍然沿著他的追求發展,這說明人的精神潛力非常大,一種信念、一種信心正可以把人的潛力挖掘出來。
——關於雄心。有這樣一句話:“取乎上,得乎中;取乎中,得乎下。”就是說如果把自己的目標定得很高,壓力很大,這並不可怕,因為,假如目標定得很高,取乎上,往往會得乎中;而當你把目標定得很一般,很容易完成,取乎中,卻反而會得乎下了。任何事情在操作過程中往往是要打折扣、要留有餘地的,所以做經理要有雄心,這是把事情做好、做絕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還有一句話說:“不想當元帥的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士兵成千上萬,又有多少人能當元帥呢?這中間有一個雄心如何變為現實,即雄心的層次問題。在經商過程中,要樹立這樣的觀點:不要考慮我的職位有多高,官有多大,關鍵在於我做生意是不是高效率、錢賺得多不多。國際上眾多的百萬、千萬富翁,不都是終生從事推銷工作的嗎?許多大企業的領袖,不就是從推銷員開始他們輝煌的事業的嗎?所以,一方麵要有雄心迎接越來越高的挑戰,另一方麵也要有雄心,在看似平凡瑣碎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在看似平凡瑣碎的工作做出一流的業績來。
——關於熱心。我們知道,公共關係學是從美國發展而來的。黃立平教授說從商者對公共關係的看法是:公共關係就是最大限度地贏得能給你帶來利益的朋友,不要把問題想複雜,公共關係就是我要贏得一種利益時,怎樣爭取能幫我贏得它的朋友。推銷商品,熱心非常重要,你不願意買我的東西時我得說服你買,你猶豫不決時我得幫你下決心。其實,消費者購買的決策往往是在一念之間形成的。商人的行為就是要打動消費者,激發購買欲,這就要靠熱心來做到。如果促銷先生和小姐沒有熱情的話語,怎麼能夠打動消費者呢?因為企業裏每一個營銷人員,上至經理下至最一線的每個員工,都要形成商業競爭中必不可少的自然的“熱情氛圍”。美國的一家酒店,它的員工不論家庭出了什麼不幸,也不論自己遇到了什麼悲傷的事情,工作時都能對顧客笑臉相迎,這是久而久之養成的自然的習慣。俗話說,熱情迎來萬方客,做市場時,對消費者沒有熱心,是做不好的。因此,諸如終端服務,意見反饋等等多方麵的工作,都應該紮實又紮實。
——關於誠心。做學問主要靠“悟”,做人側靠“誠”。一個人失去了“誠”,就失去了人幫人的根本。一個商人做人不“誠”,人家往往會給你設好幾層防線。“誠”和“信”是緊密相連的,沒有“誠”就建立不了“信”,沒有“信”就沒有消費者。你的產品沒有很好的經銷商、零售商,是做不起來的。經營者在統領一支隊伍、管理一支隊伍時,對下屬千萬要誠。如果天花亂墜許願太多,最後人們往往抱怨更多;如果大家以誠相見,事情就容易幹成。不要把什麼都向大家瞞著,要坦誠相告,少說多做,隻做不說。
——關於愛心。黃教授認為,對一個產品、一個品牌、一個企業的公眾形象,“廣告”不如“新聞”,而“新聞”又不如“功德”。企業花再多的錢做廣告,不如媒體對企業進行一次新聞報道有說服力;而有很多新聞報道,又不如做一件對社會立功立德的事能引起社會公眾的共鳴。“功德”對企業是很重要的,但又是很深遠、難以處理的事。在一種對社會的責任感和愛心氛圍中經營產品,這是很好的。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正大集團,當年它進軍中國市場靠的是正大綜藝節目,節目的主題歌是大家聽過唱過很多遍的《愛是Love》,這其中就蘊含了企業的文化理念,體現了正大集團的愛心。一個商人如果在他的商業行為中體現了對國家對民族的關注,他將是至高無上的。反觀有的公司做廣告,飛機、大炮、坦克一起上,帶著一種摧殘剝奪文化的傾向,怎麼能打動人呢?那種深入人心的充滿愛心的、溫暖的感覺是構成商品良好的誠實氛圍、人際氛圍的重要因素。正大集團切入了一個好的主題,塑造了一個好的形象,這種廣告效應是很長遠的。再如邵逸夫先生投資中國教育界,這種功德是上百年的,它影響的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這種形象銘刻在心中,是抹之不去的。有了這樣的宣傳,隻要邵逸夫先生的產品拿到大陸來,受過教育的人馬上就會產生親切感。企業做廣告就是要縮短品牌同消費者間的距離,用愛心的方式效果會好得多。愛心的體現是需要具備愛的素質、愛的心境的,是需要把它形成一種持久的習慣的。一個商人若以一種剝奪式的形象出現,是很難取勝的。這幾年我們可能有這樣的感覺,市場經濟越發展,人情就越冷漠,人際關係就越來越疏遠。事實上這是一種錯覺,越是市場發達的地方,人情味越重,隻不過它的表現方式變了。比較一下武漢、深圳和上海,深圳和上海的企業對消費者的關注就更深、更強。為什麼要從深層次上理解愛心問題,道理就在這裏,愛心是市場發育過程中必然要孕育產生的一種氛圍,這種氛圍如果能被經營者強化,是很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