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敗為勝,力挽狂瀾(2 / 3)

新的電影在休斯頭腦中形成,他給它命名為《地獄天使》,主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空戰,敘述英空軍兩名飛行員兄弟與16歲美女之間的三角戀愛故事。

“一定要使用真正的飛機,拍成比實戰還要刺激的太空大戰。”休斯對超現實主義的拍攝一點兒也不馬虎,他命令底特利希:“買法國空軍的斯巴德戰鬥機、英國皇家空軍的SES戰鬥機……最少也得買80架,其餘的要用專用包機。”

底特利希對於休斯的命令深感詫異,這意味著一個天文數字,拍《地獄天使》一片,僅飛機使用費便高達210萬元,這簡直是瘋狂的行動。

熟悉飛行的導演李德被嚇住了,他認為用模型及背景畫麵,配之以空戰新聞片就可以,對休斯的設想他無法接受,隻好解約而去。不是沒人敢執導嗎?那沒什麼,休斯自己導。

年僅22歲的休斯租下了好萊塢中心的MGM製片廠。當時的紀錄是這樣的:臨時演員2000名以上;共用真實飛機87架,飛行員135名;用攝影師數目是當時好萊塢電影界攝影師總數的一半之多。當時好萊塢電影界為之震驚,然而這隻是開始,好戲還在後麵呢!

“底特利希,我想拍攝德國齊柏林號飛船空襲倫敦的場麵。”休斯又突發狂想。

底特利希對休斯瘋狂的念頭已習以為常了,他冷靜地問:“你是想拍攝齊柏林號轟炸倫敦嗎?”

“不,不。我想拍的是班·李勇駕駛的SE5型戰鬥機擊落齊柏林號!這才有意思。”

“真的?真的要擊落嗎?”底特利希不由追問,因為他知道,齊柏林飛船一架不下於50萬元。

休斯卻很輕鬆地說:“是的,買來齊柏林飛船,然後讓它轟轟烈烈地爆炸燃燒,沒關係,就這樣做。”

又是一個瘋狂的構想,拍攝飛行員駕駛偵察機從100英尺(約30米)高的地方急衝下來轟炸。這不是說著玩的,會出人命的。沒有雇員願意去做。這使工作陷入困境,但是,休斯不是怯懦的人,他一言不發,換上飛行服,這是他首次駕駛這種偵察機,就在對著地麵猛衝那一瞬間,飛機突然栽了一個跟鬥,隨後呼嘯墜地。

“休斯死了!”人群發出呼喊。

也許幸運之神特別鍾愛這個大膽的年輕人,當飛機即將燃燒時,休斯便已經艱難地從駕駛座上爬出來。人們立即把他送往醫院。休斯的傷勢不重,隻是頰骨折斷,臉上摔出一道凹陷的傷疤。

休斯傷養好了,不但不引以為戒,反而更加變本加厲,他決定花重金聘請不怕死的飛行員,不惜失去生命也要拍攝下這個俯衝而下的轟炸場麵。為此3名飛行員1名機械師死於非命,休斯也招致了不斷的咒罵和攻擊。

在剪輯階段,稍不如意,他便決定重拍,因此所用膠片達255萬英尺(約77萬米)。這又創下了一個天文數字,較之當時用膠片最多的電影要長出300倍以上。

在拍片階段,妻子艾拉提出了離婚。

在試片會上,休斯在底特利希的陪同下,很自信地坐在劇場中。他為自己付出代價而拍成的巨片而自豪,盡管為此他失去艾拉,盡管他為此幾乎喪生,盡管為此他幾乎傾家蕩產,但這一切他都不在乎,他等待著即將到來的歡呼。然而,等待他的是冷淡和沉默。

有聲電影時代到來了。為了實現他的完美主義,體現超現實主義,休斯決定重拍《地獄天使》。他對底特利希大吼大叫:“我要重拍,用剩下的200萬元,我的全部資產作為賭注,一定要成功。”

劇本重新改寫了,女主角換了,《地獄天使》改成有聲電影重拍完畢。

《地獄天使》在中國劇院的首映打破紀錄,創下了連映19周的長檔。倫敦的《每日快報》稱之為“這真是空前的大製作”。

然而,我們卻不由猜想,休斯如願以償的成功喜悅中是否已突發奇想,以至他後來打破了塔那上校創下的橫越大陸的飛行紀錄。

休斯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失敗的經驗教訓則是他攻擊力的主要來源。

3.永遠看著前方

攻擊型領導的內核是鋼鐵做成的。失敗,則是熊熊的爐火。

攻擊型領導有必勝之心。但是,他們清醒地認識到前進的道路上的曲折,因此,他們總是主動地跳進失敗這把烈火當中,煆造自己,磨練自己,百煉成鋼。

當然,一次兩次的失敗也許一般人還能承受,但是,多次的失敗會使人的鬥誌消磨殆盡。而在烈火中煆造出來的純鋼,是不懼怕多次的烈火的考驗的,因此,攻擊型領導總能反敗為勝。

“要緊記著往前看,失敗了不要氣餒!”這句父親離別前勉勵的話,竟然成為一名村童一生奮鬥的“動力”,又經過了30餘年的艱苦奮鬥,他終於由一名首飾學徒,搖身一變成為珠寶行業的翹楚,這名村童,便是現在的恒和珠寶主席陳聖澤。

1958年,陳聖澤不勝唏噓的回憶往事:“幼時,我家境十分貧窮,父親耕田養活我們三兄弟,我排行第二。小學畢業後,父親認為我已可以自立,便設法替我申請前往香港學習一門手藝,那時,我背起了包袱便孤身上路,旅程上隻感到前途路茫茫,來到香港這塊陌生的地方後,便投靠在親戚家裏。”

抵涉香港後,陳聖澤經親友輾轉的介紹,在一間小型的首飾工場當學徒,想不到,他的第一份職業,竟也是他終身的職業。1963年,陳聖澤儲了數千元,便離開“山寨”首飾工場自闖天下。他找了一間不到200方尺的房間,請了一位學師,便做起家庭首飾加工業,替客戶製托、鑽石及設計首飾,為了節省成本,食、宿也是在工場裏,那時,陳聖澤這位老板,年僅18歲。

雖然陳聖澤雄心勃勃的要創業,但由於缺乏資金周轉,客路又不足,以及缺乏管理經驗,屢戰屢敗。工場雖然一度聘有10個工人,但是在一兩年間,最終仍是“全軍覆沒”——所有資金虧蝕淨盡。不過,在“嚐試成功”的曆程中,陳聖澤卻汲取了很多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