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敗為勝,力挽狂瀾
失敗,並不意味著潛在的攻擊力的喪失。攻擊型領導能夠在失敗中看到常人也許難以察覺的一種攻擊力:經驗教訓,把它挖掘出來,便是一種威力無比的攻擊力。運用這種攻擊力,需要勇氣、毅力,策略和智慧。
1.從失敗中汲取教訓
攻擊型領導之所以能夠反敗為勝,是因為他們善於從失敗中學習經驗教訓,重新獲得並增強自己的攻擊力,重新調整策略再次攻擊,反敗為勝。
以下是微軟公司比爾·蓋茨在生產經營中汲取失敗教訓、反敗為勝的案例:
1981年,蓋茨擁有DOS係統操作軟件後,認清了軟件編寫的巨大潛力,他決心確立微軟在這個領域絕對的領導地位,就像IBM在計算機行業一樣。
微軟公司的優勢在於語言程序設計,數據處理軟件的權威則是威士公司,它們推出的“視算器”用於蘋果2號電腦,市場反應一直良好;另外還有文字處理軟件“詞星”也很受歡迎,那是微鋪路公司的產品。
蓮花公司也在致力於軟件開發,擬推出蓮花1-2-3軟件係統。蓮花係統那時就認準IBM電腦一定會成功,於是便隻設計一種運行標準。
微軟公司比蓮花公司多了一層思慮,蓋茨暫時不想在IBM身上押惟一的賭注,他決定先向“視算器”挑戰。蓋茨擬定了一個“多重計劃”的軟件開發,讓電腦專家將“視算器”的缺點毛病都找出來,然後針對這些問題再設計新軟件。這個方法很見效。1982年,新軟件向市場推出,果然很受用戶歡迎,大有淘汰“視算器”的勢頭。
可好景不長,“多重計劃”的問題很快便暴露出來,蓋茨原想適用於多種電腦,這樣反而捆住了自己的手腳,新軟件運行繁瑣。
此時,蓮花公司適時推出了它們的新產品,隻有惟一標準的新軟件運行簡潔、迅速,使人耳目一新。再加上IBM電腦發展勢頭良好,很有可能會取代“多重計劃”的市場地位。
市場競爭有許多難以預測的因素,應該說,這次挑戰蓋茨失敗了,投入大量資金的軟件開發新項目不得不暫時停止。原來設想的“多重計劃”之後,還有“多重工具”,要全部占有“視算器”的市場,如今都行不通了,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蓮花軟件成為IBM個人電腦數據處理軟件的惟一標準,就像微軟的DOS運行係統。
蓋茨決定重新尋找突破點,總結經驗教訓與蓮花公司一決高低。恰在此時,蘋果公司推出了運用圖像視窗技術的新型電腦,蓋茨以他獨有的敏銳認定這才是未來電腦發展的方向,微軟公司應該絕對占有這個領域。
恰好蘋果公司總裁喬布斯也想到了微軟公司,他將兩件新型電腦秘密送往微軟公司,希望微軟公司能為它設計出圖像視窗技術的新型軟件。新機型已成功使用鼠標。
微軟公司為蘋果電腦試編了這種軟件,但因為蘋果電腦本身的機型還有問題沒有解決,試寫的程序自然隨之夭折,圖像視窗技術在幾年後才得以普及發展。
與此同時,針對“詞星”的文字處理軟件取得了成功,針對蓮花公司的綜合數字、繪圖、多種功能的軟件也深受市場歡迎,取代了“爵士”軟件的市場地位。
蓋茨攻擊型的競爭策略初見成效,微軟公司名聲大振。
2.以生命與厄運作賭
攻擊型領導的勃勃雄心就決定了在他們的創業過程中會不斷的遭遇危機與厄運,但危機反而會激發他們的鬥誌,甚至可以說,激起他們的興趣。因為,攻擊型領導總是願意不惜一切代價與厄運作賭,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
一般說來,願意付出的代價越高,所得到的成功越是令人驚羨,攻擊型領導深知這一點,攻擊型領導的雄心壯誌決定了他們在特定條件下不惜以生命與厄運作賭。
霍華德·休斯是美國飛機製造商,他在創業過程中的一些危機是他那奇特而近乎瘋狂的構想所製造出來的。但是,休斯有一種天生的秉性,即驚人的集中力,他一旦對某件事發生興趣,便全身心地投入,非幹出名堂不可,不惜作任何代價。
1925年,新婚的休斯來到洛杉磯,這個來自得克薩斯州不滿20歲的腰纏萬貫的青年立刻引起了一些投機者的注意。
一位在洛杉磯聲名狼籍的演員勞夫·格雷普斯出現了,他自稱是老休斯的知己,遊說休斯拍電影。休斯最後同意與格雷普斯合作,拍了一部由勞夫·格雷普斯自導自演的名為《花花公子·荷根》的影片。然而,休斯上了當,這部處女作一敗塗地。休斯因拍這部影片賠了8萬元。
這次拍電影的失敗,招來了伯父魯帕特的嚴厲指責。休斯不甘心失敗,又開始策劃第二部電影。休斯準備啟用路易斯·麥爾斯頓當導演,他雖然是第一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得主,但正聲名狼籍。因為他在執導一部片子時僅因為和製片人不和,便丟下一半電影到歐洲去了。
對於啟用麥爾斯頓,魯帕特伯父再一次告訴休斯要三思而後行,但休斯用他獨道的慧眼,進行了正確的選擇,打電報給仍在歐洲的麥爾斯頓,讓他來好萊塢與自己簽約。
事實證明,休斯這次的選擇是正確的。《阿拉伯之夜》於1926年完成,1927年在紐約百老彙的派拉蒙劇院舉行了試映。試映剛一結束,全美第一的裏波利劇院便提出了長期放映的要求,這可是史無前例的事情。當時空前的盛況是休斯本人、魯帕特伯父、哥德溫先生所始料不及的,休斯的影片很自然地獲得了1929年度的奧斯卡最佳喜劇片獎。
這是休斯繼承父親遺產後初次創業的成功,這喜悅激勵他向更大的目標邁進。
當時,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消費時代的到來,好萊塢電影業成了美國主要出口事業之一。
然而,美國觀眾對喜劇片和犯罪片開始厭煩了,必須拿出新的題材的電影來吸引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