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經濟的複蘇和繁榮刺激了對民用商業飛機的需求,波音公司順應潮流相繼推出了波音40型商用運輸機以及波音707、727客機,從而衝出了死亡飛行,以後又推出了波音737、747、757、767,同時替陸軍、海軍、海軍陸戰隊設計了各式教練機、驅逐機、偵察機、魚雷機、巡邏轟炸機等,波音公司日益壯大起來。“金蟬脫殼”這一謀略,使企業適應環境變化,調整投資方向,擺脫困境,走出低穀。
4.後發製人的藝術
搶占先機是攻擊性行為的一大要訣,但往往也有例外,有時候,當對手們為搶占先機,紛紛出手的時候,攻擊型領導會由於困難暫時實行表麵的收縮戰略。但是,這種表麵上的戰略收縮是迷惑對手們的假象,借以養精蓄銳,設計超前的攻擊方式,因為,此時角鬥主要在對手們之間展開,爭權奪利,疲於奔命,勞於廝殺。攻擊型領導坐山觀虎鬥,一俟時機成熟,出手一擊,坐收漁人之利。
本世紀20年代初,福特麵臨又一次打擊,汽車銷量急劇下降,出現了不景氣的現象。
當時,正值美國汽車工業全麵起飛的時期,各大公司紛紛推出色彩明快鮮豔的新型汽車,滿足消費者的不同喜愛,因而銷路大暢。惟獨黑色的福特車保持不變,顯得嚴肅而呆板,銷路自然大受影響。
但是,無論對各地要求福特供應花色汽車的代理商,還是對公司內的建議者,福特總是堅決頂回去:“福特車隻有黑色的!我看不出黑色有什麼不好,至少比其他顏色耐舊些。”
生產逐漸艱難了,福特開始裁減人員,部分設備停工,將夜班調成白班以節省電費,公司內外人心浮動,連福特夫人也大惑不解,沉不住氣了。
福特卻笑著說:“這是我的袖裏乾坤,先不告訴你,等想妥了再說。”他夫人擔心公司裏牢騷太盛,會不會人心思去。
福特了解夫人的擔憂,信心十足地說:“我們公司的待遇高於任何企業,他們不會生異心,同時他們知道我是絕不服輸的人,相信我不跟別人生產淺色車,一定另有計劃。”
有人建議說,至少我們應該有新車在市麵上銷售,不致於讓人說我們快倒閉了呀。
福特詭譎地一笑:“讓他們去說吧,謠言越多對我們越有利!”人們感到奇怪,問公司是不是正在設計新車?是不是跟別人一樣,會有各種顏色的新車?
福特回答說:“不是正在設計,是已經定型了!也不是跟別人一樣,而是我們自己的,而且我們的新車一定比別人的都便宜!”這就是福特一生中最得意的“傑作”之一——購買廢船拆卸後煉鋼,從而大大降低了鋼材的成本,為即將推出的A型汽車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1927年5月,福特突然宣布生產T型車的工廠全部停工,這是公司成立24年來第一次停止新車出廠,市麵上所賣的都是存貨。
消息一出,舉世震驚,猜測蜂起。除了幾個主管幹部外,誰也摸不清福特打的是什麼算盤,讓人奇怪的是,工廠停工後工人並沒有解雇,每天仍然上下班。這一情況引起新聞界的極大興趣,報上經常刊登有關福特的新聞,助長了人們的好奇心。
兩個月後,福特終於透露,新的A型汽車將於12月麵市。這比宣布工廠停工引起的震動更大。
年底,色彩華麗,典雅輕便而價格低廉的福特牌A型車終於在人們長期的翹首等待中源源上市,果然盛況空前。它形成了福特公司第二次起飛的輝煌局麵。
福特公司由於T型車的開發,早已確定了它在美國汽車工業中的地位。這次麵對各公司以色彩、外形為武器發起的挑戰,福特並沒直接應戰,而是養精蓄銳,揚長避短,抓住質量、價格這兩個關鍵作充分準備,一旦成熟,就使對手們由強變弱,由優變劣了。這就是老福特的“錦囊妙計”——以逸待勞,讓對手疲於奔命。
老福特的“以逸待勞”正是一種後發製人的策略。這種策略常常表現為一種緊跟方式。就是說,企業並不搶先研究開發新產品,而是當市場上某種新產品初露頭角並顯示出比較強的生命力時,就立即進行仿造和改進,把自己的改進型新產品快速拋入市場,達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結果。“後發製人”或者是“以逸待勞”的策略是在軍事和商戰中經常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