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父親氣得走進房間,他十分生氣地跪在地上禱告:“上帝呀,請你告訴我,我該怎麼做?那是我新買的車,一個月不到,就變成這樣,我該怎麼處罰我的孩子?”
他才禱告完,在他心裏忽然出現一個聲音:“將目光離開車的表麵,去看孩子的內心!”突然間,他像是被點醒了。
他走出房門,兒子正害怕地流著淚,動也不敢動。
父親急忙把孩子擁在懷裏,並且說:“謝謝你幫爸爸洗車,爸爸愛你,勝過那部車子。”
告訴孩子
存在於內心的東西永遠是最可貴的,比如寬容、真誠等等。孩子的本意是好的,這位生氣的父親最終也沒有因為孩子無心的過錯而懲罰孩子。同樣我們應該注重內心的修養,而不是過分地去維護外在的華麗。
讓成功變成一種習慣
有這樣兩個人:一個是體弱的富翁,一個是健康的窮漢。這兩個人相互羨慕著對方。富翁為了得到健康,樂意讓出他的財富;窮漢為了成為富翁,隨時願意舍棄健康。
一位聞名世界的外科醫生發現了人腦交換方法。富翁趕緊提出要和窮漢交換大腦,窮漢也非常樂意,其結果是:富翁將會變窮,但能得到健康的身體;窮漢將會富有,但將病魔纏身。
手術成功了,窮漢成為了富翁,富翁變成了窮漢。
不久後,成了窮漢的富翁由於有了強健的體魄,又有著成功的意識,漸漸地又積累了財富。可同時,他總是擔憂自己的健康,一感到有些輕微的不舒服便大驚小怪。由於他總是那樣擔驚受怕,久而久之,他那極好的身體又回到原來那多病的狀態裏;也就是說,他又回到以前那種富有而體弱的狀態中。
由窮漢變成了富翁的那位總算有了錢,雖然身體孱弱,但他總是忘不了自己是個窮漢。他不想用換腦得來的錢相應地建立一種新生活,而不斷地把錢浪費在無用的投資中,真正應了“老鼠不留隔夜食”這句老話。錢不久便揮霍殆盡,他又變成了原來的窮漢。然而,由於他無憂無慮,換腦時帶來的疾病不知不覺地消失了。他又像以前那樣有了一副健康的身子骨。
最終的結局是:兩個人又都回到了各自原來的模樣。
告訴孩子
如果你想成功,就要先樹立“我要成功!”的精神理念,並使這種理念慢慢變成一種習慣。因為習慣一旦在一個人的頭腦中形成之後,它就會自動驅使這個人去采取行動。你要讓成功的決心引導你不斷前進,你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最會旅行的人
很久以前,一個國王讓人為他的國民修了一條寬闊的公路。在公路竣工但還沒有向公眾開放時,國王決定舉行一次大賽。他邀請了盡可能多的國民來參加比賽。比賽項目就是看誰最會在這條路上旅行,勝利者將獲得一箱金子。
比賽那天,所有的人都來了。他們中有駕著漂亮的四輪馬車,穿著華麗的衣服,帶著美味的食物,以充分享受這次旅行;有的穿著耐磨的鞋子,沿著公路奔跑,以顯示他們的技能。他們在公路上行走了一整天。每一個到達終點的人都會向國王抱怨:公路上的一個地方,有一大堆岩石和碎片,它們差不多把公路阻斷了。那不僅擋住了他們的道,還妨礙了他們的行程。
那一天結束時,一個孤獨的旅遊者小心地跨過終點線,直徑向國王走過來。他又髒又累,但還滿懷敬意地稱呼國王,並遞給他一小箱子金子。
他說:“我中途停了下來,清除那一堆擋路的岩石和碎片。這箱金子就是在那堆後麵撿到的。請把它交還給真正的主人吧!”
國王回答:“你就是它們的主人。”
“噢,不,”旅行者說,“這不是我的。我根本就不知道這些錢。”
“噢,是的,”國王說,“你已經掙到了這些金子,因為你在這場比賽中獲勝了。最會旅行的人就是那些讓道路更順暢的人。”
告訴孩子
學會幫助別人,在把別人的路上的阻礙清理幹淨的同時,我們也會發現自己的路更順暢了。
貓的去與留
一個人家裏老鼠成災,主人就找了一隻貓回來捕鼠。這隻貓很會捕鼠,但是也咬雞。一段時間後,主人家的老鼠沒有了,同時雞也幾乎被咬死了。
兒子對父親說:“我們為什麼還要留著一隻專愛咬雞的貓在家呢?”
父親告訴兒子說:“這裏麵有這樣一個道理,老鼠不但偷吃我們的糧食,而且還咬壞我們的衣服,如此橫行下去,我們豈不是要挨餓受凍了嗎?沒有了雞,我們隻是暫時吃不上雞罷了,但是比較一下,這和挨餓受凍又差著一大截呢,我們為什麼要趕走貓呢?”
告訴孩子
要得,就要有所舍。既要得又不肯舍,最後隻能什麼也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