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勸學》中有一段精彩論述:“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一個人要想成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善於借助外力!父母要教孩子學會借助身邊的人物環境,不斷壯大自身的力量。
一塊石頭的價值
有一天,一位禪師為了啟發他們的徒弟,給他的徒弟一塊石頭,叫他去蔬菜市場,試著賣掉它。
這塊石頭很大,很好看,但師父說:“不要賣掉它,隻是試著賣掉它。注意觀察,多問一些人,然後告訴我在蔬菜市場它能賣多少錢。”
徒弟去了蔬菜市場。在菜市場,許多人看著石頭想:它可以作很好的小擺設,我們的孩子可以玩,或者我們可以把這當作稱菜用的秤砣。於是他們出了價,但隻不過幾個小硬幣。徒弟回來後說:“它最多隻能賣到幾個硬幣。”
師父說:“現在你去黃金市場,問問那兒的人,但是不要賣掉它,隻問問價。”
從黃金市場回來,徒弟很高興,說:“這些人太棒了,他們樂意出到1000元錢。”
師父說:“現在你去珠寶商那兒,但不要賣掉它。”
徒弟去了珠寶商那兒。他簡直不敢相信,他們竟然樂意出5萬元錢,他不願意賣,他們繼續抬高價格----他們出到10萬元。但是他說:“我不打算賣掉它。”他們說:“我們出20萬元、30萬元,或者你要多少就多少,隻要你賣!”他說:“我不能賣,我隻是問問價。”他不能不相信:“這些人瘋了!”他自己覺得蔬菜市場的價已經足夠了。
他回來了,師父拿回石頭說:“我們不打算賣了它,現在你應該明白了,這主要是想培養和鍛煉你充分認識自我價值的能力和對事物的理解力。如果你生活在蔬菜市場,那麼你隻有那個市場的理解力,你就永遠不會認識更高的價值。”
告訴孩子
一個人自身的價值,取決於對自身的認識。要想得到更多人的肯定,你就不能把自己局限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隻有多與人交往,多參加集體活動,接受來自各方麵的檢驗,你才會發現自己真正的價值。
德裏克的集體生活
在離泰晤士河不遠處的一個院子裏,八歲的德裏克·巴頓正和姑姑追逐嬉戲。突然,他被什麼絆倒了,“哇”地一聲哭了起來。姑姑急忙跑到跟前,扶起德裏克,關切地問:“我的小寶貝,磕著哪裏了?不哭,姑姑給你吹一吹。”
媽媽也站起來,要過去。但爸爸拉住了媽媽的手,阻止了她。爸爸好像想起了什麼,對媽媽說:“德裏克是大孩子了,不該這麼嬌氣,他已經上學了,應該和同學一起玩才對。”
“他好像和同學相處得不太好,很少和同學一起玩。”媽媽回答道。爸爸臉上的笑容消失了,微微皺起了眉頭。
德裏克是獨生子,從小就受到父母和姑姑的悉心照料。爸爸決定讓德裏克離開這種備受寵愛的生活,鍛煉一下他集體生活的能力。於是,德裏克被送到一所公立走讀製小學去讀書。在學校,身邊沒有了親人的嗬護,德裏克感到很不習慣。
他在學校和家裏過的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生活。白天在學校,誰犯了錯誤都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和處罰,同學中也不會有人特別謙讓他。晚上回到家中,他又是所有人的寵兒。
這種情形爸爸很不放心,就把他送進了寄宿製學校。這是一所教會辦的學校,學生們過的是一種近乎軍營的“艱苦”生活。媽媽和姑姑對爸爸將獨生子送進這麼一個嚴酷的環境也很不理解。
德裏克很不適應,一到星期一早上就哭鬧著不肯上學。
這天,德裏克懇求爸爸說:“爸爸,我今天發燒,我不能去上學了。”爸爸彎下腰慈愛地摸了摸兒子的頭,但是,德裏克躲閃的目光暴露了他的心思。於是,爸爸直起腰,堅定地說:“孩子,你發燒並不嚴重,你完全可以去上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