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種方法失去效用,德裏克便對父親說了實情:“爸爸,我真的受不了學校嚴格的紀律。在那裏,沒有人謙讓我,如果我回答不出問題,還要受到老師的批評。爸爸,別再讓我上那所學校了。”
“但是,你總有一天要長大的,總有一天要脫離家裏的環境,融入到與家庭不同的社會中去。隻要你能謙讓同學,熱心幫助別人,在學業上認真努力,又有什麼不能接受呢?”
爸爸的話讓德裏克的心裏產生了反應。
爸爸接著說:“起來上學去吧,你在學校裏會學到比在家裏更多的知識,那裏有同伴,還有教師,爸爸希望看到你的進步。”
由於相信這樣有利於孩子成長,所以爸爸態度很堅決。望著爸爸期望的目光,德裏克終於理解了他的苦心。德裏克開始準備書包,在走到門口向爸爸告別時,他高聲說:“爸爸,你等著看吧,我下次回來的時候,完全是另外的樣子。”
爸爸的苦心沒有白費。在以後的集體生活中,德裏克與人交往的潛質得到極大開發。這對他日後形成尊重同事、為人謙遜、待人友善的性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並為他的事業成功打下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基礎。1969年,因對發展立體化學做出突出貢獻,德裏克·巴頓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告訴孩子
在集體中生活,才能接觸到更多的人,學到更多的東西。
走進星星的世界
有一個剛剛結婚的年輕軍官接到調動命令,人事令上將他調派到一處接近沙漠邊緣的基地。
他不想新婚的妻子跟著他一起去,因為那裏環境十分艱苦,但妻子為了證明夫妻同甘共苦的深情,執意陪同前去。年輕軍官隻好帶著妻子前往,並在駐地附近的印第安部落中幫妻子找了個木屋安頓。
該地夏天酷熱難耐,風沙多且早晚溫差變化大,更糟的是部落中的印第安人都不懂英語,連日常的溝通交流都有問題。
過了幾個月,妻子實在是無法忍受這樣的生活,於是寫了封信給她的母親,除了訴說生活的艱苦難熬外,信末還說她準備回繁華的都市生活。
她的母親回了封信跟她說:“有兩個囚犯,他們住同一間牢房,往同一個窗外看,一個看到的是泥巴,另一個則看到星星。”
妻子倒不是真的想離開丈夫回都市,原也隻是發發牢騷罷了!接到母親的信件後,便對自己說:“好吧!我去把那星星找出來。”
從此後她改變了生活態度,積極地走進印第安人的生活裏,學習他們的編織和燒陶,並迷上了印第安文化。
她還認真地研讀許多關於星象天文的書籍,並運用沙漠地帶的天然優勢觀察星星,幾年後出版了幾本關於星星的研究書籍,成了星象天文方麵的專家。
“走進星星的世界。”她常常在心底這樣跟自己說。
告訴孩子
很少有人能在一種環境下生活一輩子,當我們身處不同的環境之時,要努力地改變自身來適應它。改變的過程或許並不十分容易,但當你有一天真正的融入到了新的環境之中,便能從中得到別人無法體會的快樂。
蔡文姬六歲辨弦
蔡文姬,名琰,是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蔡邕的女兒。
文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學熏陶,博學多才。由於父親在音樂方麵也有較深的造詣,所以文姬很小的時候也就受到影響,對音樂有較高的欣賞水平。她六歲那年,父親夜間彈琴時,不小心彈斷了一根琴弦。小文姬憑著聲音,立即判斷說:“父親,您是把第二根弦彈斷了吧?”蔡邕感到十分吃驚,又懷疑她是偶然猜中的,就又故意把第四根弦弄斷,問她說:“這是第幾根呀?”“第四根。”文姬不假思索地回答。
父親這回相信了。
蔡文姬一生命運坎坷,曾在戰亂中輾轉流落到南匈奴。在那裏生活了十二年,飽受背井離鄉思國思家之苦。
曹操統一北方後,特意派使臣把她贖回。回到漢朝後,曹操設宴迎接她,席間問她:“你父親生前著述宏富,你現在還能回憶得起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