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經驗教訓繞過誤區,事半功倍(2)(3 / 3)

20年後的一個深夜,他陡然驚醒,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灑在他的掌心。他忽然懺悔了,披衣而起,快馬加鞭趕往寺裏。

“師父,您肯饒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嗎?”

方丈深深厭惡他的放蕩,隻是搖頭:“不,你罪過深重,必墮阿鼻地獄,要想佛祖饒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連桌子也會開花。”

浪子失望地離開了。

第二天早上,方丈踏進佛堂的時候,驚呆了:一夜間,佛桌上開滿了大簇大簇的花朵,紅的、白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佛堂裏一絲風也沒有,那些盛開的花朵卻簌簌急搖,仿佛是焦灼的召喚。

方丈在瞬間大徹大悟,他連忙下山尋找浪子,卻已經來不及了,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墮入他過去的荒唐生活。

而佛桌上開出的那些花朵,隻開放了短短的一天。

是夜,方丈圓寂,臨終遺言:

“這世上,沒有什麼歧途不可以回頭,沒有什麼錯誤不可以改正。一個真心向善的念頭,是最罕有的奇跡,好像佛桌上開出的花朵。而讓奇跡隕滅的,不是錯誤,是一顆冰冷的、不肯原諒、不肯相信的心。”

告訴孩子

這世上沒有什麼歧途不可以回頭,沒有什麼錯誤不可以改正。我們都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知道,麵對別人的錯誤,寬容比懲罰更有效。

讓座的少年

下雨天的路上,一輛載滿乘客的公車正在行駛。因為十分擁擠,車廂的人都顯得幾分煩躁。

又到了一戰,公交車的門打開之後,上來一位頭發花白,還有些駝背的老婆婆和三位女學生。車門關上之後,其中一位好心的女學生就想著給老婆婆找一個座,剛好她看到旁邊的座位便是為了照顧老人和殘疾人而特意設置的博愛座。令她感到氣憤的是,坐在博愛座上的人竟是一個少年,還抱著書本,樣子清秀,卻絲毫沒有讓座的意思。

“怎麼還坐著?不懂得敬老尊賢嗎?還抱著書呢!”那個女學生十分生氣地說道。

這樣刻薄但真實的話一下子使得車廂中的空氣凝結起來了。四周竊竊私語的聲音幾乎要變成一種公憤的喧嘩。

此時,這位少年先是深吸一口氣,然後用顫抖的手拉了鈴,車子一停他便站了起來。他這一站使所有的喧嘩都沉默了。少年吃力地扶著司機座後的扶手站了起來,雙腿是殘障而扭曲的。

經過一番掙紮,他終於走到車門口,正要下車,女學生以無比歉疚的口氣說:“對不起!”

公交車駛動很久之後,車內的空氣仍沒有打破,那“博愛座”一直沒人去坐它,連那老婆婆也不例外。

告訴孩子

有時候,表達善意之前也要經過認真地思考。否則很可能會傷害到他人的自尊。就像那個女學生一樣,目的是要幫助那位老婆婆,但卻傷害了一位殘疾少年。因此,我們一定要選擇正確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複活節解圍

公元1799年,當時法國的國力鼎盛,法國皇帝拿破侖一世,派遣大將軍馬桑拿,率領精銳部隊共18000人,出兵侵略鄰國奧地利。

當時的法國軍隊,橫行整個歐洲,幾乎是所向披靡。

馬桑拿的部隊,進軍至奧地利邊界一座名叫弗雷其克的小城。弗雷其克沒有正式的軍隊,麵對法國大軍,完全沒有任何準備。

馬桑拿的大軍,在複活節的上午來到弗雷其克城外,駐紮在高地上。將士們盔甲鮮明、耀武揚威地向城內高聲呐喊。

弗雷其克城內的居民聚集在一起,商量該如何投降。在全城的大動亂當中,居民代表們從早上一直開會,到了下午,仍然商議不出一個結果來。

最後,有位長老發言說:“今天是複活節,我們從早上開會直到現在,也得不到任何的結論,完全無能為力。為什麼我們不停止討論如何投降?為什麼不一起來做複活節的禮拜?我建議立即敲響教堂的鍾,召集居民們一起來做禮拜,至於那些法國軍隊,就交給上帝去對付他們吧!”

於是弗雷其克城內的各教堂鍾聲齊鳴,城內居民老老少少都聚集在教堂中,吟唱聖詩慶祝複活節。

法國軍隊的統帥馬桑拿將軍,是一位作戰經驗豐富的將領。他聽到弗雷其克城內傳來的鍾聲及詩歌吟唱聲,深入研究之後,對他的幕僚群說:“情勢不妙,今天早上我們大軍初到時,城裏哭聲連天;而現在他們居然有心情慶祝複活節。根據我的經驗,應該是城裏有援軍開到!”

當下馬桑拿與幕僚們認為,不論對方的兵力是虛是實,法國部隊孤軍深入敵境,處境著實危險,便下令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