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次黨代會《報告》精神解讀
本刊特稿
作者:布和朝魯
第九次黨代會是在內蒙古發展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胡春華同誌在第九次黨代會上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體現了時代發展的新要求,順應了各族人民的新期待,是內蒙古在新時期實現發展新跨越的行動綱領。分析解讀《報告》精神,把各族幹部群眾的思想認識統一到黨代會精神上來,是全麵落實第九次黨代會精神的重要前提。
一、全麵領會統領全篇的鮮明主題
《報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堅持科學發展、推進富民強區的主題特別鮮明突出。全麵領會《報告》精神,首先要深入理解這個主題的深刻內涵。科學發展,是以人為本、富民優先的發展,是速度、結構、質量、效益有機統一的發展,是經濟與社會、城鄉區域、人與自然均衡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的建設全麵加強的發展,是為了富民、依靠人民、成果共享的發展。富民強區,就是富民與強區並重、富民優先,就是正確處理富民與強區的關係、為富民而強區,就是把富民擺在優先位置、堅持科學發展實現富民強區,就是用科學發展手段實現富民強區目的。科學發展,是統領和指導,也是富民強區的必由之路,隻有堅持科學發展才能富民強區;富民強區,是發展的目標,也是發展的結果,隻有富民強區才能檢驗是不是堅持了科學發展。
《報告》提出了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堅持富民與強區並重、富民優先“兩個堅持”的方針,提出了加快構建多元發展的現代產業體係、多極支撐的城鎮體係和健全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體係“三個體係”,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兩個屏障”的戰略思路。這“兩個堅持”、“三個體係”、“兩個屏障”集中體現了今後五年我區工作的總體要求。構建“三個體係”、構築“兩個屏障”,必須貫徹“兩個堅持”的方針;構建“三個體係”、構築“兩個屏障”是“兩個堅持”方針的具體化。
《報告》提出了我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兩個同步”,城鄉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務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兩個達到”,發展保障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兩個增強”,這“兩個同步”、“兩個達到”、“兩個增強”是“十二五”時期的主要奮鬥目標。這些主要目標,體現了“兩個堅持”的方針,是構建“三個體係”、構築“兩個屏障”所要達到的結果。
《報告》提出了堅持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堅持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堅持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堅持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六個堅持”。這“六個堅持”是今後五年我區構建“三個體係”、構築“兩個屏障”及做好各項工作必須遵循的指導原則。
《報告》提出了今後五年我區全麵提高經濟綜合發展水平、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實現生態保護與發展雙贏、紮實推進和諧內蒙古建設、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五項任務”。這“五項任務”是貫徹“兩個堅持”方針,落實構建“三個體係”、構築“兩個屏障”思路,實現“兩個同步”、“兩個達到”、“兩個增強”目標的具體措施。
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報告》,要全麵領會統領《報告》全篇的主題,深刻理解“兩個堅持、三個體係、兩個屏障”總體要求、“兩個同步、兩個達到、兩個增強”的主要目標、“六個堅持”的指導原則和開創內蒙古科學發展新局麵的“五項任務”。這個總體要求、主要目標、指導原則和五項任務是把科學發展觀與內蒙古發展實際緊密結合、深入分析區情、理性思考未來發展的結果。
《報告》準確把握我區所處的曆史方位和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明確指出,內蒙古的跨越式發展是從進入新世紀開始的,這一時期是內蒙古發展進程中綜合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麵貌變化最大、社會建設成就最好、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盡管我區的經濟實力有了較大提升,但欠發達的基本區情沒有根本改變,發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我區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是低起點上的高增長,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現在發展水平不高上。這些問題正是在今後堅持科學發展、推進富民強區中努力解決的問題。《報告》提出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基本原則和五項任務,全麵體現了科學發展、富民強區的主題,集中回答了如何認識區情、為誰發展和怎樣發展的問題。
現在是內蒙古發展的關鍵時期。今天,全區廣大黨員和幹部群眾的首要任務是全麵把握《報告》主題、深刻領會《報告》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報告》精神上來,為開創內蒙古科學發展的新局麵作出新貢獻。
二、牢牢把握貫穿始終的一條紅線
《報告》在總體要求中明確提出“堅持富民與強區並重、富民優先”。所謂並重,就是同等重視,對富民與強區要同等重視,就是從偏重強調GDP、片麵追求GDP增速第一轉變到同等重視強區與富民,實現經濟增速與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同步。所謂優先,就是把握事物先後次序順序,正確處理相關事物之間的關係。富民與強區並重、富民優先,其核心是正確處理富民與強區的關係。富民是我們的根本目的,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區是實現這個目的的手段,是為富民夯實物質文化基礎。富民優先是一個重大原則,是貫穿《報告》始終的一條紅線。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富民具有豐富的內涵,其豐富的內涵決定了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富民優先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黨的建設以及生態建設的關係。從富民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講,堅持富民優先,就要在富民強區中始終堅持就業優先、增收優先、服務優先、生態優先。
始終堅持就業優先。11月13日,胡錦濤同誌在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應該把促進就業作為鞏固和拓展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重要途徑,實施有利於充分就業的發展戰略,最大限度創造勞動者就業和發展機會。我們應該實行更加有利於促進就業的產業、貿易、財政、稅收、金融政策,建設健全的公共就業服務體係,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我們應該完善有利於勞動者成長成才的引導機製、培養機製、評價機製、激勵機製,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提高全體勞動者素質和能力,加快構建社會保障體係,著力解決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實際問題。”
《報告》要求“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始終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來抓。”就業優先是富民優先的內在要求,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應堅持就業優先,在發展現代農牧業和先進製造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服務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在引進大項目、培育大集團、發展大企業的同時,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微型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吸納更多勞動者就業;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經濟,充分發揮非公有製經濟吸納就業的主渠道作用;大力發展城鎮經濟,強化產業支撐,吸納更多農村牧區人口轉移就業;為城鄉勞動者提供平等就業機會,搞好公共就業服務,為勞動者免費提供職業技能、創業能力教育培訓和多種形式的就業創業支持援助,以創業帶動就業,逐步實現充分就業。
始終堅持增收優先。增加收入是富民的物質前提,堅持增收優先,要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報告》提出“要大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把改善民生落到真金白銀上。”堅持增收優先,要加快增加城鄉居民的經營性收入,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推動農牧民組織化,促進規模化經營,提高農牧業勞動生產率,持續增加農牧民家庭經營純收入;實行支持全民創業的政策,營造鼓勵人人創業的環境,使創業者想創業、能創業、成功創業,持續增加城鄉居民的經營性收入。要加快增加工資性收入,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製,完善機關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要加快增加轉移性收入,建立貧困標準、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特殊群體供養標準的動態調整提高機製,不斷提高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報和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保險報銷比例,使這些保障標準和報銷比例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要加快增加財產性收入,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幹意見》提出的“鼓勵農牧區集體和個人以土地、草場使用權入股等方式參與當地資源開發建設,增加農牧民財產性收入”的要求,“完善資源開發、征地拆遷補償辦法,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探索建立無礦產資源區農牧民收入增長基金,完善資源開發企業與農牧民利益共享機製,使發展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