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實現新跨越的行動綱領(2 / 3)

始終堅持服務優先。服務優先是指基本公共服務優先,健全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體係,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富民,既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生存型需求,也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發展型需求。在大多數群眾的生存型需求基本滿足的今天,堅持富民優先,應著眼於滿足包括城鄉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全麵快速增長的發展型需求,著力推進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衛生、公共就業服務、基本社會保障、基本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推進公共教育均等化,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優先重點發展民族教育,公共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牧區、邊遠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傾斜,健全財政資助製度,扶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全麵普及高中階段免費教育,解決好人民群眾極為關注的上學難、上好學問題。推進公共文化均等化,要加強旗縣文化館和圖書館、蘇木鄉鎮綜合文化站、嘎查村文化室建設,深入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牧區電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人民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推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均等化,要把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回歸作為深化改革的核心目標,重點加強農村牧區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和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係建設,加快培養全科醫生,提高重大疾病預防控製能力和醫療救治能力。推進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要加強城鄉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係建設,提供免費教育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能力、提升職業技能,提供各類就業援助,統籌解決好高校畢業生、城鎮就業困難人員、新生勞動力和農村牧區富餘勞動力就業問題,建立健全促進就業和支持創業的長效機製。推進基本社會保障均等化,要把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作為優先目標,實現社會保險城鄉統一,從條件具備的地區起步,讓農牧民享受與城鎮居民相同的養老醫療保險待遇;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提高城鎮居民和農牧民養老金待遇;實行城鄉統一的基本醫療製度,提高城鎮居民、農牧民的基本醫療保險待遇水平;完善農牧民轉移進城配套政策,完善被征地農牧民養老保險政策和生態移民養老保險政策;完善社會救助製度,實行城鄉統一的最低生活保障製度。推進基本住房保障均等化,要結合城鎮化和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構建多層次住房保障體係,重點解決城鄉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在城鎮建設中,結合舊城改造、老舊社區平房改造、城中村改造,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完善相關製度,為居民通過出租房屋獲得財產性收入創造條件。在新農村新牧區建設中,結合農牧民新居建設、遊牧民定居、扶貧移民、生態移民、礦區移民以及農牧民進城,充分利用相關項目資金,使農村牧區貧困戶、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條件得到切實改善,實現各族人民住有所居。

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人民群眾的生存型需求基本滿足之後,對生態恢複、環境保護的訴求越來越強烈(具體內容在第四個問題—構築“兩個屏障”部分闡述)。

三、加快構建富民強區的產業體係

加快構建多元發展的現代產業體係,全麵提高經濟綜合發展水平,是《報告》提出的首要任務,是堅持科學發展、推進富民強區的內在要求,是夯實富民優先物質基礎的迫切需要。經過解放六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斷努力,我區產業得到長足發展,產業總量迅速擴大,產業門類趨向多元,產業技術逐步提升,為構建多元發展的現代產業體係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同時,應該看到,我區產業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傳統產業,影響產業轉型升級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比較突出,構建多元發展的現代產業體係的製約因素也比較多,呈現出一些階段性特征。

(一)我區產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穩步推進,農畜產品產量增加,加工轉化的比重提高,同時,農牧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社會化、集約化遠沒有破題,靠天吃飯、粗放經營的局麵遠沒有扭轉,農牧業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農牧民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斷拉大。工業保持快速增長,礦產資源開發量居全國前列,工業企業特別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超常擴張,同時,工業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工業能耗和汙染物排放過高,工業反哺農牧業的作用過小,工業帶動就業的能力過低。服務業保持穩定增長,新興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開始起步,在吸納就業方麵發揮了可喜的作用,同時,服務業的比重逐年下降,現代服務業比重仍然很低,促進一、二產業發展和滿足城鄉居民需求方麵的作用遠沒有發揮。

(二)發展富民優先的現代農牧業

我區發展現代農牧業的製約因素是,投入不足,基礎設施難加強,抗風險能力難提高;經營分散,市場難對接,科技難推廣,結構難調整,服務難以社會化;利益聯結不緊密,產業化難發展,農牧民增收慢;機製不新,資產難變財產,共同富裕難實現;教育培訓乏力,素質能力難提高,新型農牧民難培養。破解上述製約因素的對策是,加大投入,需要引進社會資本,需要組織化;規模化經營,需要流轉耕地、草場,需要組織化;產業化經營,既要靠大龍頭,更要靠自我服務的小龍頭,需要組織化;把礦產資源、耕地、草場和集體資產變為財產,增加農牧民的財產性收入,需要組織化;專業化分工、標準化生產、實踐化培訓更有利於提高素質能力,需要組織化。大力扶持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特別是股份製合作組織,是發展現代農牧業的切入點。

(三)構建富民優先的新型工業體係

《報告》提出的“以構建多元發展現代產業體係為目標,大力提升資源型產業層次、提高非資源型產業比重,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進一步增強我區工業經濟實力”的要求,是結合我區實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要求。提升資源型產業層次,就要實行資源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政策,大力推廣綠色低碳發展技術,大力推廣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和模式,加快轉變資源型產業發展方式。提高非資源型產業比重,就要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現代製造業轉移,大力發展適合我區條件的先進製造業,大力發展與提升資源型產業層次相配套的裝備製造業。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就要大力推動企業內部專業化、服務外包化,提高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的信息化程度。增強工業經濟實力,就要著眼於繼續保持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增長速度,大力實施“雙百億工程”,立足於擴大就業、增加收入,大力實施“千戶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大力培育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一批新的支柱產業。

(四)加快發展富民優先的服務業

《報告》提出“把發展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點,大力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培育新的支柱產業,推動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競爭力提升和結構優化。”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是衡量經濟社會發達程度、區域綜合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誌。生產性服務業的實質是服務生產的外部化,把企業內部的生產服務部門從企業分離和獨立出去,目的在於降低生產費用,提高生產效率,提高企業經營的專業化水平。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應深化專業化分工,加快服務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製定扶持政策,鼓勵製造業企業分離發展現代服務業,將企業的研發、設計、采購、供應、物流、銷售和售後服務部門分離出來,使其內部服務資源走上專業化、社會化和市場化發展道路,不斷做大做強,而為自身發展總部經濟奠定良好基礎,專注於核心製造業務;應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融合,鼓勵製造業企業發展服務外包,帶動現代物流、軟件服務、電子商務、信息服務、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促進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互動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涉及每一個家庭和每一個人,是人們日常生活所不能缺少的行業,是城鄉居民消費升級的重要載體,是解決就業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行業。生活性服務業所提供的產品是服務產品,服務產品一般具有無形的特點,不能計量,服務的環節有時主要靠服務主體來確定,服務質量的高低取決於從業人員的素質,又與服務標準、服務誠信相關。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應深入研究在新的發展階段城鄉居民生活領域的服務需求,針對服務需求發展相應服務行業;應切實加強生活性服務業人才隊伍建設和從業人員隊伍建設,滿足人才需求,提高從業人員素質能力;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係,大力加強標準建設和誠信建設,提升生活性服務業的質量和水平。加快發展服務業,應製定完善鼓勵服務業發展的投融資、稅收、用地、價格等政策,放寬市場準入,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進入服務業領域,支持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和研發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發展,為服務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