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用危機背後的問題與隱憂(2 / 3)

在這個信用鏈條的背後是一些若隱若現的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二、“中國式”信用鏈條背後的問題

問題之一:流動性分配不均加大泡沫風險

民間借貸危機爆發的背後,是金融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一方麵,國有企業、大企業獲得了國有四大行近百分之八十的信貸資源;另一方麵,對於那些真正需要支持的中小企業,在麵臨金融危機的外部衝擊使出口受巨大打擊同時勞工成本上升內部經營環境也惡化的情況下,資金需要卻得不到滿足,於是倒閉潮頻現,實體經濟受到嚴重打擊。

反過來,那些輕易獲得銀行資金支持的國有企業,卻並不都是專注生產。據新加坡上市的揚子江船業控股有限公司前不久發布的二季度財報數據,該公司超過四分之一的稅前盈利來自貸款業務。法興銀行近日的報告也說明,在中國多家非銀行企業最近的半年報中,這類非主營業務貢獻了三分之一的利潤。

大部分從銀行係統轉出來的錢被大企業貸向了利潤率較高的行業,那就是證券市場或房產市場。而這些領域的資金聚集又使經濟泡沫不斷增大,增加了運行的係統性風險。自2010年下半年流動性收緊和房地產調控加緊之後,泡沫開始有了破裂的跡象,溫州和鄂爾多斯事件就是最直接的表現。

問題之二: “影子銀行”幹擾正常的金融秩序

信用鏈條中一個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影子銀行日成體係。所謂的影子銀行,是指信貸收緊下,銀行通過表外業務,繼續滿足企業融資需求。這類業務一般包含委托貸款、信托貸款、承兌彙票貼現等。在過去一年多,企業通過內保外貸方式取得貸款,再將資金設法回流國內,是一種隱藏更深的影子銀行形式。內保外貸是指國內企業將自身資產抵押給國內銀行,由國內銀行開出具融資性擔保函給企業,再讓銀行的境外分行,向企業在港成立的離岸公司發放美元貸款。另外,發展迅速的人人貸(P2P)也在推波助瀾,這種做法使得個人放貸者和借款者可通過中介公司找到對方,交易往往通過網絡完成。平均高達20%的年貸款利率吸引著資金的大規模流入,但據推測這些流入的資金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銀行體係的貸款。

目前,影子銀行的規模究竟有多大,有各種各樣的推測。野村證券(Nomura)給出的答案是:中國影子銀行貸款的總額甚至可達到8.5萬億元。

利率明顯高於正常貸款利率使影子銀行成為了一項賺錢的業務:讓部分企業賺錢的同時也加大了另一些企業的用款成本。已經有一些證據表明,今年存在財務困難的企業比以往更多了。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近期發表研究報告說,2,208家A股非金融企業中的不良貸款率已經從2010年上半年的1%大幅上升至2011年上半年的4.9%。

在實際利率遠低於零、銀行係統主要為國有企業融資的情況下,影子銀行係統的形成自然可以理解。但影子銀行為央行的監管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同時,從微觀層麵來講,影子銀行也給投資者帶來了新的風險。因為無人能夠知道,投資者千挑萬選的股票背後的上市公司是否為了掙快錢而向一家高杠杆的房地產開發商提供資金。

問題之三:銀行喪失中介功能加深監管難度

規模驚人的影子銀行反映出國內銀行體係以外的資金充裕,也反映出目前的金融市場“脫媒化”嚴重,而銀行的金融中介功能嚴重喪失,加大了金融監管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