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用危機背後的問題與隱憂(1 / 3)

封麵文章

作者:郭利華

今年發生在溫州的“企業老板走路潮”正呈逐漸擴大之勢。今年4月,包頭市惠龍商貿公司董事長金利斌自焚身亡,其高達12.37億元的巨額民間債務浮出水麵。今年6月,廈門融典融資擔保公司爆發的巨額壞賬危機,公司負責人欠債總金額達120億元。今年9月,河南的“盛歸來”投資擔保有限公司宣布破產,涉及3000多名投資人的4.78億元存款血本無歸。而根據內蒙古大學的統計,有一半的鄂爾多斯城鎮居民都參與放貸與借貸,其資本主要投放在房地產和煤炭領域。遍地開花的民間借貸案件讓人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也讓業界和學界掀起“中國式次貸危機是否爆發”的討論。

而在事件的始發地溫州,今年的日子很不好過。最直接的表現是,隨著老板欠債失蹤的問題惡化,企業圈子掀起追債潮。一些表麵上的債務谘詢公司就是實質上的追債公司,開始公然招攬受托追債的生意,暴力追債的惡性事件也時有發生。另據統計,溫州法院前8個月處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數量同比增長近26%,反映事態的嚴重程度。

宏觀層麵數據顯示,溫州市9月份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率為0.55%,比8月增加了0.18個百分點,是近10年來溫州銀行業不良貸款率首次上升。而根據多個省市公布的第3季度經濟增長表現來看,中小企業密集的浙江,經濟增速在上半年達9.9%,但3季度跌至9.5%,僅次於北京,列全國的倒數第2位。

一、明斯基模型與“中國式”信用鏈條

金德爾伯格、米什金、明斯基等學者對經濟危機的解釋各有千秋,其中明斯基的解釋凸顯了銀行和信用的作用。 根據他的解釋,銀行在危機爆發初期扮演了“信用擴張”的角色,銀行通過傳統手段和金融創新擴大了總的貨幣供給量,導致經濟走向繁榮。在繁榮期間,價格的上漲和新的盈利機會的出現使投機嚴重,也產生明顯的投機泡沫。隨著投機事業的繁榮,利率、貨幣流通速度、價格繼續上升,這時,會有“內部人士”決定接受現有利率水平而退出,平衡會在某一個時間被突然打破,出現局部財務危機。銀行和金融貸款部門因為擔心資產質量下降而收縮信貸,於是出現“信用驟停”,同時,儲蓄者紛紛提款和將金融產品變現,引發“信用萎縮”,使貨幣流通量下降,價格進一步下跌,於是危機深化,市場最終完全崩潰。直到價格的過度下降引發抄底者的進入或者政府出麵對價格進行幹預緩解流動性緊張,價格停止下滑並緩慢恢複,於是危機結束。可以說信用擴張-信用驟停-信用萎縮-信用恢複伴隨著經濟與金融危機的整個過程。

在過去的這一年間,我們看到了“信用擴張”、“貨幣擴張”、“信用驟停”,以及“恐懼傳染症”。

2010年以來,迫於通脹的壓力,央行一直在回收流動性,信用緊縮顯現在生產領域就是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資金借貸難度加大,而2011年1月27日出台的新“國八條”關於房貸利率不低於基準利率1.1倍的規定則是消費信貸緊縮的體現。信用驟停從生產和消費兩端打擊了經濟。溫州事件其實就是信用驟停以及信用萎縮的後果。

與明斯基模型不同的是,我們的信用鏈條存在一些以信用為節點的富有中國特色的關鍵詞:“大銀行隻願意貸款給國有企業或大企業”,“2010年大企業的非主營業務對利潤的貢獻占三成”;“小企業是高息民間信貸的主體”,“部分資金流入地產和證券市場”,以及“流動性收緊、利率上升和地產市場調控導致泡沫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