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地植被的變化
草地植被的變化不僅是草原退化的標誌,還是草原退化的結果。如王雲霞(2010)認為,對於草地來說,氣候的幹旱化以及有限的降水量在空間與季節之間的分布不均,造成草地植被的生長受到不同程度的限製。在降水減少的同時,氣溫的升高又使土壤的蒸發量加大,因此,草地植被的水循環以及與之相關的其他營養物質循環受到影響。在此條件下,草地植被不僅正常生長受到限製,而且出現退化演替過程。氣候變化對草場植被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牧草產草量、草群結構和群落演替等方麵。暖幹化氣候趨勢使牧草返青推遲,枯黃期提前,產草量下降,草群矮化,為退化演替提供了條件。馬瑞芳(2007)認為,在退化草地、優良牧草的比例減少,有毒與有害植物的比例大大增加,這就是在退化草地可以看到大量有毒植物的原因。另外,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的高度、蓋度也大大降低,呈現小型化與矮化的特征。研究表明,重度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的平均高度隻有天然草地植物群落平均高度的1/5左右。另外,地下部分生長也很差,數量也大大降低,呈現表層化的特征。
(二)退化草原的生態環境呈現強烈的惡化
草原退化,生態平衡遭到破壞,進而加劇了自然災害。由於草原植被稀疏,高度降低,覆蓋度下降,水蝕和風蝕嚴重,從而造成沙塵暴和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沙塵暴發生的高頻率是草原退化的指示器、加速器和催化劑,也是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標誌,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周建秀等(2002)指出,內蒙古阿拉善地區地處幹旱荒漠地區,氣候幹旱、氣溫逐年升高、風力強等氣候條件有利於沙塵暴的形成。氣候變暖對於草原生態退化的影響除增加了風沙災害外,還導致了旱災、“黑”“白”災及鼠害蟲害增加。由於近年降水量變化不均,氣溫逐漸升高,春夏幹旱,輕則影響牧草返青,重則造成牧草反枯。冬季幹旱,牲畜不能進入無水草場,雖有枯草,而無雪可舔,稱為“黑災”。“白災”是大雪埋壓牧草使牲畜不得采食,加上“白毛風”急驟降溫,家畜往往凍餓而死。草原退化,環境惡化,加上捕捉益鳥益獸,致使鼠蟲害蔓延。目前,內蒙古草原蝗蟲危害麵積達3547.3萬畝,嚴重危害麵積1705.97萬畝,主要發生在呼倫貝爾市、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和阿拉善盟等。另外,氣候變暖還增大了火災發生的概率。而誘發火災的其中一個因素是風,它一方麵可使可燃物的水分蒸發加快, 另一方麵可使火焰燃燒得更高、更旺。內蒙古春季風大、空氣幹燥、降雨量少等氣候特點均為火災的發生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