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氣候變化對內蒙古草原生態經濟的影響評述(1 / 3)

學術視點

作者:娜日蘇 於 婧 朵蘭娜

一、引言

氣候變化不僅是環境問題、能源問題,而且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與政治問題,已成為人類在本世紀麵臨的最複雜、最嚴峻挑戰之一。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第四次評估(簡稱IPCCAR4),在1990—2100年間,全球平均氣溫將升高1.8℃-6.4℃。由於全球變化的幅度已經超出了地球本身的自然變率,必然會對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構成嚴重威脅。全球暖幹化趨勢已經給我國的自然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影響,由此引起的草原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

我國擁有各類天然草原近60億畝,占國土麵積的41.7%;其中內蒙古擁有天然草原13.2億畝,占自治區國土總麵積的74%,占全國草原總麵積的22%。內蒙古草原從東向西,隨氣候、土壤的變化,依次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廣闊的內蒙古大草原不僅是發展草原畜牧業重要的物質基礎和牧民賴以生存的基本生產資料,也是我國北方巨大的綠色生態防線。

內蒙古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全年太陽輻射量從東北向西南遞增,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內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資源非常豐富,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大於2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達34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

陳素華(2005)等人根據內蒙古氣象局1952-2000年的資料分析指出,內蒙古氣候變化的特征是氣候變暖,並由此引起了無霜期延長,積雪、冰雹、雷暴、大風、沙塵暴日數減少,降水量由少轉多的變化。但李曉兵,陳雲浩(2002)等人在降水量變化上有著不同的意見,他們根據1961—2000年40年間氣象站記錄的氣溫和降水變化,分析處於我國北方的荒漠草原區域年平均氣溫表現出上升的趨勢,但是降水則表現為長年的波動狀態,無明顯升高或下降的變化趨勢,不過春季、冬季降水有減少的趨勢,夏秋季節變化不明顯。

氣候變化對於內蒙古草原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是草原生態退化,即氣候變暖引起的草地幹旱。由於地表蒸發量大,引發了土地沙化、土壤鹽堿化和水土流失、沙塵暴、蟲鼠害等自然災害。這一係列的自然災害又給祖祖輩輩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帶來了一係列如草原承載量下降、牧民貧困化等經濟問題。2010年12月2日,“氣候變化與內蒙草原生態危機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上專家們主要針對內蒙古草原生態麵臨的危機以及應對策略進行了探討。2011年5月5日,中國財政部、農業部在北京聯合宣布,在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和雲南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正式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製政策,以推動草原生態加快恢複和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加快轉變,促進牧民持續增收。所以,研究氣候變化對內蒙古草原生態經濟的影響,探索相應的科學對策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本文采用文獻歸納方法,總結出氣候變化對內蒙古草原生態經濟的具體影響,旨在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理論指導與決策依據。

二、氣候變化對內蒙古草原生態經濟的影響

內蒙古草原生態退化是內蒙古牧區麵臨的突出問題。關於形成草原生態退化的主要因素研究,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種觀點。例如,於鐵夫(2001)認為,造成內蒙古草地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性氣候的日益幹旱,但盲目開墾、超載過牧等人為活動是造成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侯瓊等(2006)分析了內蒙古典型草原區近40年的氣候變化對土壤水分的影響,得出內蒙古典型草原區近40 年氣候變化趨勢與全球氣候變化規律相似,氣候變暖導致蒸發加劇,在降水增加不明顯的條件下,加速了土壤幹旱化程度。但李青豐等(2002)提出,草原生態係統內物流的出入失調和季節性的草畜供求失衡是引起草地生態係統迅速退化的主要因素;氣候變化對係統的劣變僅起了推波助斕的作用。陳佐忠等(2003)也從多個方麵綜合分析了內蒙古草原退化的原因。他認為,內蒙古草原生態係統的退化是氣候變化與長期的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氣候變化是正常的自然現象,曆史上長期的氣候變化並沒有導致像今天這麼嚴重的草原退化。長期的不合理的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的結合,才導致草原的退化。但1999—2001年,連續的急劇的氣候變化加劇了草原退化的進程,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草原退化的趨勢和格局。可見,學者關於氣候變化是否是導致草原退化的成因已做出了大量研究,但是對於氣候變化對於草原退化的內在作用機製還尚未明確,有待進一步研究。 氣候變化對草原生態退化的影響麵比較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