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賤傷農、菜貴傷民”怪像的反思
學術視點
作者:呂懷濤
一、蔬菜零供市場的雙重矛盾
在我國蔬菜零供市場出現的“菜賤傷農、菜貴傷民”現象可謂怪異,批發市場菜價暴跌和零售市場菜價持續高水平的同時存在,似乎不存在符合邏輯的過渡空間。如果說同一商品在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間存在巨大的價格差異引人關注,而批零市場價格的逆向波動則更令人費解。因為從一般市場規律來看,無論在批發市場還是在零售市場,蔬菜價格的波動都可以在供求關係的變化層麵上得到獨立的解釋。如“菜賤”表明供過於求,而“菜貴”來自供不應求。但聯係這兩種同時存在的現象,這種價格逆向波動帶來的供求關係變化矛盾已不能簡單通過供求關係決定均衡價格的經濟學一般原理進行解釋。
從現有相關媒體調查和評論來看,對此怪像關注的重點主要是農戶盲目擴大生產造成的供過於求、蔬菜物流的高成本及低效率以及中間商牟取暴利等幾個方麵原因。從生產領域農戶盲目跟風過度種植的角度尋求解釋,顯然忽視了這種怪像的複雜性,不能解釋在終端消費市場菜價為何居高不下;而對物流高成本和低效率的追問則有簡單解釋之嫌。因為,我國物流環節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而難以解釋為何時下這種怪像的突然爆發;中間商牟取暴利的推論在現實麵前則被證明屬於假象,因為經過調查無論運輸商還是批發商都麵臨“生意難做”的困境。事實上,這種怪像被表述為生產、流通和消費的三方困境更為合適,對於目前相關部門采取的應對措施成效,短期內存在穩定市場和各方情緒的預期,但在長期內是否能夠根治類似怪像則存在很大疑問。
二、“菜賤傷農、菜貴傷民”怪像的經濟解釋
(一)零供雙重矛盾的主要影響因素
1.渠道依賴結構
渠道係統內的專業分工使渠道係統內的每個成員都具有一定的專長權,從而使某個渠道成員對其他渠道成員產生影響力。在商品供銷環節中,流通商(包括物流商、批發和零售商)因為肩負商品從上遊生產者到消費者的價值實現職能,從而擁有專長權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生產者和消費者行為。在蔬菜等農作物供銷過程中,由於農作物產品的生產難以實現高度專業化而采取以農戶為單位的分散生產形式,加之農作物商品具有高度同質屬性,因此農作物生產市場競爭接近完全競爭,農作物收購價格基本等於供求均衡價格,流通商作為相對規模化的需求方,對農戶生產市場具有一定程度的買方勢力;而在消費者市場一邊,高度原子化的市場形態和對農作物的相對剛性需求,流通商作為相對規模化的供給方,同樣具有一定程度的賣方勢力。因此,處於中間環節的流通商對農作物的生產和消費市場具有雙壟斷屬性,一般體現為農戶和消費者對流通商的高度渠道依賴加大,即農戶收益和消費者效用有賴於流通商實現的情況下,雙方相對流通商基本喪失對農作物產品的議價能力。
2.流通效率問題
流通企業或產業的相關研究結論認為,流通商是交易的專業化生產者,是交易和市場的載體。流通商完全專業化於“交易的生產”,擁有一定的資本規模、專用的交易技術和成熟的流通網絡,從而能大大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提高整個社會的交換效率。流通效率的來源主要有3個方麵:一是“交易”生產的規模經濟;二是交易技術的專業化利益;三是專業化“套牢”對分工和交易的推動。當流通商不能在高水平實現這種節省交易成本的效率時,我們可以稱之為“流通阻滯”。目前有研究表明,我國物流效率很低,國內商品90%以上的時間都用在倉儲、運輸、包裝、配送等環節上,加工製造的時間不到10%。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物流總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約18%左右,比發達國家高出1倍。
3.價值鏈構建
上下遊企業之間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生產經營活動,構成了一個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即行業價值鏈。行業價值鏈上的每一項價值活動都會對行業最終能夠實現多大的價值造成影響。行業價值鏈存在和接續的前提是行業內各環節經濟主體由單純的競爭觀念向合作競爭觀念的轉變,即不是單純關注自身的利潤最大化,而是關注行業價值最大化約束下的各方利潤最大化。這裏我們認為,“農戶—流通商—消費者”組成了蔬菜等農作物從生產環節到銷售環節的完整價值鏈,而當農戶收益得不到保證、流通商麵臨經營困難、消費者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三方困境意味著該價值鏈的損毀。價值鏈損毀則代表資源配置遠離帕累托最優,即存在我們所關注的“菜賤傷農、菜貴傷民”怪像中,大量蔬菜滯銷而消費者卻難以獲得供求均衡價格帶來的“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