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發展低碳經濟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一致
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經濟發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僅包含經濟增長方式,也包括結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地區結構等)、運行質量、經濟效益、收入分配、環境保護、城市化程度、工業化水平以及現代化進程等諸多方麵的內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要突出經濟領域中“數量”的變化,更強調和追求經濟運行中“質量”的提升和“結構”的優化。其鮮明特征在於:顧及可持續性,顧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和產業升級,顧及就業、消費、分配等一係列社會需要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經濟的數量型擴張向質量型發展的理念升華。實現這一理念至少要做好四方麵的轉變:一是從過去側重於考核物質指標,轉向注重考核以人為本指標;二是從過去側重於考核經濟數量指標,轉向注重考核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指標;三是從過去側重於考核經濟發展速度指標,轉向注重考核經濟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指標;四是從過去側重於考核近期利益指標,轉向注重考核可持續發展指標。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汙染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核心是技術創新、製度創新和發展觀的轉變。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
三、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低碳經濟為重點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必須充分認識低碳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目標,以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生活為重點,積極行動,早日布局,努力搶占低碳經濟發展先機。低碳經濟在一定程度上講是一次新的產業革命,其基礎是建立低碳能源係統、技術體係和產業結構,對世界經濟格局、人類生活方式、社會發展進步必將產生巨大的影響,全球關注度日益提高。
毋庸諱言,我國的能耗率居高不下,不僅高於日本的8倍、美國的2.3倍、歐盟的4.5倍,而且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同時,由於每燃燒1噸煤會產生約4噸二氧化碳,分別比石油和天然氣高30%和50%,導致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之一。為了從根本上改觀“高碳”窘狀,我國主動向全世界作出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鄭重承諾,並將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廣東省的高能耗也不容忽視,單位GDP能耗是全國的2.74倍,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居全國前列,“高碳”特征十分明顯。要以高碳產業應對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構建低碳生活,產業發展必將麵臨更大的製約和更高的門檻,比傳統意義上的產業結構調整難度更大、內涵更廣,任務也更為艱巨。
不改變畸重型產業結構,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就不可能提高,就擺脫不了經濟發展的大起大落;不改變資源依賴型的發展模式,就會坐吃山空,就難以邁過“低碳經濟”這道門檻,發展空間就會越來越小;不改變高投入、高排放、高汙染的粗放發展方式,環境生態將難以承載,經濟發展將難以為繼,群眾生活將難以改善。正視嚴峻現實,麵對巨大挑戰,要順應世界大發展大調整大變革的新趨勢,就必須見事早、行動快、積極應對,下大氣力推動我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轉型升級。這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要求,也是一種機會難得的倒逼機製。
四、發展低碳經濟麵臨的困難和挑戰
發展低碳經濟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從汕頭市市情看,實現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的轉型將是一個緩慢而長期的過程,短期內發展低碳經濟還麵臨諸多困難和挑戰。
一是低碳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尚未完全形成。由於低碳經濟發展尚處於初期階段,汕頭市農村雖然通過發展沼氣接觸到低碳經濟,但廣大市民對低碳經濟還比較陌生,阻礙了低碳理念的推廣;汕頭市一些企業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初步進入到低碳經濟領域,但對低碳經濟發展的意義及前景認識不足。這說明推動低碳經濟發展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還需要社會方方麵麵協同推進,共同努力。
二是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難以在短期內迅速改變。當前,汕頭市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工業化的持續推進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以及居民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都會對以煤、電等為代表的能源產品產生巨大的需求。此外,從能源消費結構看,以煤炭為主的消費結構在未來發展中仍將維持較高的比重,從而進一步拉高CO2的排放強度,汕頭市在解決環境汙染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麵所麵臨的形勢將十分嚴峻。
三是曆史形成的產業結構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有效地調整和改變。近年來,汕頭市產業結構雖得到一定程度的調整和改善,但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仍較為突出。經濟增長過多地依賴第二產業,特別是依賴煤炭、建材、鋁業的發展,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後,比重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