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視點
作者:楊玉民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是時代的要求,關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今後五年,要確保科學發展取得新的顯著進步,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該先從哪些方麵做起?我認為要轉變到以發展低碳經濟上來。
一、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發達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戰略
迄今為止,人類利用能源的曆程經曆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農業社會對生物能源的粗放利用。主要表現為把樹木花草和糧食作物秸稈以及動物油作為燃燒的原料,由此產生的生產方式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產效率低下緩慢。第二階段是農業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對礦物質能源的粗放利用。這些礦物質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氣。這一階段,人類對煤、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和利用是初級和粗放的,僅限於冶鐵、製瓷、煮鹽和照明。第三階段是工業社會對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物質能源的大量開采和廣泛應用。17世紀60-7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興起,蒸汽機得以發明和廣泛應用,人類開始對地球上的煤炭資源進行全方位勘探和不遺餘力的開采。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電力的廣泛應用推動了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的迅速發展,由此也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質資源遭到了空前的掠奪性開采。第四階段是信息社會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和開發利用。多媒體技術和信息高速公路網絡的普遍采用宣告了信息社會的到來。通訊化、計算機化和自動控製化基礎上的工廠自動化、辦公室自動化、家庭自動化得以實現。生產方式開始由工業社會的高耗能、高汙染、低效能向清潔生產、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轉變。煤炭、石油等即將被工業社會消耗殆盡,不可再生能源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新”的內涵,“新”的內涵自然而然地開始賦予最原始最常見的生物、風、潮汐、核和太陽。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潮汐能、核能和地熱能的開發和利用,與煤炭和石油的開發和利用相比,雖然初露端倪,所涉及的技術難題有待進一步研發和突破,但它已經風生水起,在未來的世界裏,一定能夠獨占鼇頭,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這樣預言,不是否定曆史,而是遵循曆史發展的規律。如同戰爭推動了外科手術和槍炮製造技術的飛速發展一樣,我們從人類利用能源的發展曆程中不難看到:人類利用能源的發展曆程也是科學技術的進步曆程。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水平的提高,其利用能源的能力就愈強。人們在不斷拓展利用能源的過程中,破解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促進科學技術向著文明的高端迅速邁進。二者交融在一起,相輔相成。
麵對地球上的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還有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這一新戰略應運而生。人們開始摒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的科學技術成果,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低碳的意思是比較低的或更低的溫室氣體即二氧化碳排放。低碳經濟作為經濟發展戰略是以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即通過技術創新手段,開展清潔生產,節能減排,減少汙染,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的創新。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2008年全球利用煤炭和石油發電的投資是1100億美元,而全球綠色能源發電的投資達到了1400億美元,首次超過傳統能源。綠色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能、核能、潮汐能、地熱能等,這是低碳經濟中最重要的領域,它的發展狀況表明——全球低碳經濟發展已進入一個重要分水嶺,它已開始對各國經濟結構,投資和生產生活產生重要影響。
以美國為例,開發綠色能源已成為奧巴馬政府經濟刺激計劃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戰略包括:在2015年前將新能源汽車的使用量提高到100萬輛;今後10年內,美國將每年投資150億美元創造500萬個新能源、節能和清潔生產就業崗位,將美國傳統的製造中心轉變為綠色技術發展和應用中心等。歐盟委員會於2009年3月9日宣布,將在2013年之前投資1050億歐元支持歐盟地區的“綠色經濟”,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保持歐盟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日本於2009年4月公布了名為《綠色經濟與社會變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過實行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等措施,強化日本“低碳經濟”。
可以預見,一旦新能源技術獲得突破,導致各國對石油的依賴程度下降,國際石油市場的需求壓力減弱,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就會隨之趨穩甚至下降。這樣一來,發展低碳經濟、開發綠色能源既在短期內有助於促進經濟複蘇,又能帶動一大批相關行業快速進步,推動整個經濟實現增長模式的轉變,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