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資本運作配套性的政策體係有待健全。透視近幾年來我國傳媒資本運作政策的演變走向,可以清晰地看到黨和政府做大做強傳媒的迫切願望,而同時又有基於輿論主導權掌控與國家文化安全保障等因素考量而呈現出的“政策猶豫”。雖然國家明確了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製資本進入傳媒產業中非核心業務領域的相關政策,但在傳媒資本運營配套性、操作性層麵的製度建設仍有待加強。比如,如何健全業外資本介入傳媒資本運營的利潤共享、權益保障及經營風險防控機製;如何完善傳媒介入資本運作的準入標準與自身的條件門檻,避免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盲目介入資本運作,反而傷害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如何建立具有傳媒特色、符合傳媒實際的資本運營績效評價標準與手段;傳媒資本運作中如何科學確立傳媒無形資產的折算方式及其權重比例;如何實現傳媒相對特殊的屬性定位與證券市場的行業規則相接軌;如何實現傳媒外部圈層資本運營與核心圈層業務發展的有效聯動、避免行政化圈層割裂而導致產業鏈的孱弱;如何防範業外資本介入傳媒資本運營對於傳媒話語內容及話語通道的潛在威脅,等等。
對傳媒資本運作的導向性認識偏差。傳媒資本運作是集聚與拓展傳媒發展資源、優化傳媒治理結構、提升傳媒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有力手段。但是,當前由於受到證券市場發展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部分傳媒把“圈錢”作為上市的主要目的。部分傳媒上市公司的經營能力與經營績效不甚理想,經營策略值得進一步審視與分析。對傳媒資本運作的導向性認識偏差背離了傳媒資本運作的本來目的,反而使傳媒陷入非良性發展的泥潭。
三、我國傳媒資本運作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一是優化傳媒管理體製與運行機製,建立符合國情、解放傳媒生產力、適應於傳媒可持續發展的製度體係。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以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為重點,加快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場主體。當前,在傳媒改革與發展中必須要清晰厘定非市場化、企業化業務與企業化業務之間的界限,嚴格抑製承載著輿論導向、宣傳職能的采編業務部門意圖涉水資本市場、商業項目開發的衝動,而對傳媒中適用於產業化運作與管理的部門,則要堅決規避行政管理手段與方式對其經營行為的任意幹預,完善公司化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製度。要明確傳媒企業主體的法人製度,國家作為出資者,享有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但不幹預傳媒企業的具體經營活動。企業獨立經營,自負盈虧,成為擁有法人財產權的獨立法人實體,依法開展傳媒經營活動,對所有者承擔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要建立科學的領導體製與組織管理製度。完善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等管理層級,協調處理好黨委會、編委會、職工代表大會之間的職能關係。改革傳統的效率低下、流轉困難、相對僵化的用人製度,完善經營績效考核製度與人事管理製度。根據傳媒企業產業運作特點,在經營績效考核製度設計中既要注重短期經營績效的考核,更要注重中長期傳媒品牌的營建與核心競爭力的打造等產業長線發展的關注,既要注重經濟效益層麵的考核,同時又要根據傳媒產業所承載的特殊文化使命,實行“觸底線”一票否決製,嚐試將社會效益、對社會文化的正向價值引領作用以適當的方式與加權比例計入績效考核指標中。通過指標體係設計實現傳媒產業導向的合理把握與管控,避免因導向問題對傳媒產業發展形成裂變式的隔斷影響,為傳媒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安全冗餘。實施目標責任製與崗位聘任製,開展競爭上崗,實現經營績效考核與崗位聘任的緊密結合,對於部分業務素質不高、經營能力不強的員工果斷進行分流,進一步優化人力資源配置。要培養新時期富於獨特文化內涵、體現文化氣質、傳承企業發展曆史與使命的傳媒企業精神,營建傳媒企業的共同理想與文化使命感,為傳媒企業資本運作創造良好的生態條件和文化氛圍。同時,在新的曆史時期,在麵對傳媒發展重大曆史性機遇時,比如推進區域出版傳媒企業重組、打造出版聯合集團;建立全省統一運營的網絡公司,推進“一省一網”建設,實行省市垂直管理、改變之前群雄混戰的運行格局時,就必須通過強有力的市場力量與行政力量的結合,打破區域與行業的體製藩籬,實現傳媒產業發展層次與水平質的提升。部分地區在尊重市場規律、各項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在培育與建設跨行業、跨區域、跨領域的大型傳媒集團時,尤其需要這種打破既得的區域與部門利益,重新規劃利益分配格局的政治決心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