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腔

生活人物隨筆

作者:索潔

“東城的美女西城的漢,崇文的痞子滿街竄。”自崇文區和東城區合並,成為“新東城區”後,她便光榮地從“痞子”升級成了“美女”,但她依舊無恥地為身份證上的“110103”的開頭驕傲著。無論走到哪兒,隻要人家問起來,她總會說自己是“前門樓子底下長大的北京丫頭”,那語氣裏,自有一種“貧僧是從東土大唐而來”的自信與從容。

大學時,總有外地的同學說北京人說話像“嘴裏含著熱茄子”,學播音的朋友的講法更專業,他們把北京人說話的特點概括為“唇舌無力”。她無法否認有些北京人確實有人家說的那些毛病,每當聽到某些服務崗位上的北京人說話像睡不醒、嘴張不開似的,她也感覺膩味。說好聽了,那叫“沒有敬業精神”,說不好聽了,那真是給北京人丟臉。為了給北京話正名,更為了給北京人爭臉,在一次每人都要上台講述十分鍾的讀書分享活動中,她和大家分享了老舍先生的話劇劇本《龍須溝》。分享完畢,老師隻評價了一句:“我來北京幾十年了,這是我聽到的最悅耳的京腔。”這是她大學時代最榮耀的一件事,每當想起來,她的心裏就像吃著炸醬麵那麼美。

前些年,就為和幾個總說“北京人說不好普通話”的同事叫板,她苦練了大半年,愣是拿下了那個一般隻有播音員手裏才有的“普通話一級甲等”證。

隨著她的普通話越來越標準,她也漸漸發現了北京話越來越多的特點和魅力,而在這之前,她對語言根本是無意識的。從此,北京話、普通話,仿佛成了她的兩個語言頻道,她已經習慣了在不同的場合在兩個頻道間自由轉換,無論是端莊大氣的專業範兒,還是熱情親切的鄰家範兒,她都遊刃有餘。但有些時候,特別是當她到了南方,還是會發現自己說話,會在無意中帶出一些帶有京味兒的感歎詞。或許,有許多東西,是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的。

去年,一個陽光明媚的秋日,兒時一起長大的一位夥伴結婚了,當年大雜院裏的老鄰居已有十餘年沒見了,終於有機會湊到一起。這是他們自從拆遷離開大雜院後第一次聚會。老鄰居們的笑臉,老鄰居們的聲音,讓她覺得是那麼的熟悉與親切。老院子已被拆去了,承載著兒時記憶的胡同也已經不在,不變的,除了濃濃的昔日情誼,還有那濃濃的京腔。

在歡笑聲中,她細細地品味著那熟悉的京腔。京腔之美,不單單體現在那輕快俏皮的“兒化韻”上,也不單單體現在北京人的吐字發音上,更不體現在網絡中那些被肢解的方言土語、被濫用的俏皮話上。語言是流動的,是講究場合、語境的。京味語言中所體現出的精神氣質,是與北京人那鮮明的性格特征緊密相連的:北京人熱情豪爽,北京人淡定從容,北京人敢於也善於自嘲……那是融入北京人血液中的一種文化基因。

在一陣陣悅耳的歡笑聲中,她也忽然發現,回到伴隨自己童年成長的人群中,她的一口京腔此時此刻也變得格外純正。

“得!現原形了!原來,這才是我的母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