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依”姥爺
生活人物隨筆
作者:邢大軍
“胖墩兒”是一個三歲女孩的小名,自從來家小住的姥爺給她起了這個“好養活”的小名之後,她的大名就慢慢失傳了。偶爾,她父母喊她斯嘉或琳娜什麼的,她已經修煉得事不關己無動於衷了。但姥爺一喊“胖墩兒”,她就會歡蹦亂跳地奔將過來。其實,胖墩兒並不胖,她父母祖上三代也沒出過一個胖子,她這個“胖墩兒”名不副實。每每麵對她一聽見“胖墩兒”幾個字就一副不知好歹的樣子,她的父母總是齊刷刷眼前一黑,捎帶重影,仿佛跌跌撞撞跑過來的真是一個令人犯愁的胖丫頭。
更令胖墩兒父母犯愁的是孩子的教育問題,跟著姥爺混了一段時日,幾乎沒受過什麼好的影響,“胖墩兒”這個小名就是佐證。長此以往,要是真照著胖墩兒這個路子一路胖下去,後果不堪設想。與姥爺溝通此事,他老人家卻不以為然,理論還一套一套的,時常擺出一副要上央視《百家講壇》的權威架勢:“胖怕什麼,不行可以餓瘦嘛。這世上隻有享不了的福,沒有遭不了的罪。隻要扛得住餓,沒有瘦不了的人。”
這什麼姥爺呀,整個一個“巴依老爺”!
“巴依”姥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好用帶數字的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胖墩兒這個不著四六的年紀,就得趕緊養成良好的規矩。否則的話,老是一心二用,學得不三不四的,長大了人五人六的,日子一準兒過得亂七八糟的。你還別不信,弄不好的話,八九不離十就照這個路子下去啦。”光說不練那是假把式,“巴依”姥爺不但身體力行,而且還對胖墩兒言傳身教,“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這還不算,就連吃飯拿筷子也要手把手地調教。“打小拿筷子的位置就能看出一個人將來有沒有出息。拿得近、窩家裏,拿得遠、走四方。沒事別老拿刀叉,中國人還是要用筷子,買筷子總比刀叉便宜吧!”每逢吃飯永遠是這一套,胖墩兒的筷子終於拿到了“合適”的位置,飯卻勉強吃個半飽,想胖是無望了,倒是過早實踐了“半飽”的人生態度。
一來心疼孩子,二來夾板氣不好受,胖墩兒她媽不耐煩地抱怨父親吃飯時話太多,不承想卻引出“巴依”姥爺的另一番大道理:“俗話說,要想看清一個女孩的品性,那一看她媽就知道了。現在不好好教育胖墩兒,等再大幾歲就晚了……”沒過兩天,“巴依”姥爺就被老伴緊急召回了。據說,是因為某些“不太合適”的話傳回了老家,老兩口要進行一番理論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