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何、瞿獨伊夫婦 組建新華社駐莫斯科分社始末
曆史人物鉤沉
1950年,中共中央指示新華社挑選人員,赴蘇聯組建新華社分社,新華社人事部門很快就將目標鎖定在了李何、瞿獨伊夫婦身上。
李何是新華社資深記者,曾隨陳潭秋、林基路、毛澤民等人在新疆開展工作。後因盛世才投靠了蔣介石,陳潭秋、林基路、毛澤民等150多名共產黨的幹部及家屬被關入監獄,他也未能幸免。後經組織營救,他才被放了出來。出獄後不久,他就和瞿獨伊一起被分配到了新華社工作。此後,他們隨解放大軍南征北戰,曾多次受到新華社總社的表彰。新中國成立後,他在新華社擔任了團總支書記,出席過全國第一屆青年團代表大會。
瞿獨伊是中共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的女兒,自幼便隨父母一起去了莫斯科,長期在蘇聯生活,精通俄語,並與蘇聯著名的革命家鮑羅廷一家人關係密切。更重要的是新中國成立後,她曾多次參與接待來訪的蘇聯代表團,具有豐富的外事活動經驗。
赴莫斯科履職,列車上巧遇新聞,立即開展采訪活動
1950年3月,李何、瞿獨伊作為新中國最早的一批駐外記者,登上了剛剛開通的中蘇國際列車。
車廂裏的蘇聯乘客看到有兩個穿著整齊的年輕中國客人上車,都對他們露出了笑容,紛紛點頭相迎。他們也頻頻向大家報以微笑。入座後,他們開始用俄語向對方問好。蘇聯乘客對於這兩個年輕人能用俄語同他們交談感到十分高興。
那天恰是蘇聯第三屆最高蘇維埃代表選舉的投票日。車廂內喜氣洋洋,熱鬧非凡。車內還設有投票箱,專供蘇聯乘客投票。選舉蘇維埃代表對中國人來說是件新鮮事,也是新聞報道的好題材,機不可失。他們夫婦馬上公開亮明了自己是新華社記者的身份,開始采訪起來。瞿獨伊用流利的俄語向大家提問,李何則手裏拿著一個筆記本邊聽邊記。蘇聯乘客熱情地向他們介紹了蘇維埃代表選舉的來龍去脈,車廂裏充滿了歡樂友好的笑聲。
這是他們夫婦相互配合,代表新華社出使蘇聯的第一次采訪活動,也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收獲。他們很快就通過車上的快遞郵件,向國內發回了第一篇有關蘇聯蘇維埃代表選舉的新聞稿,內容生動有趣。他們的這篇稿件很快就被國內的多家報紙發表了,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人驚歎。
經過長途顛簸,列車終於到達了莫斯科。來到中國駐蘇聯大使館,他們驚訝地發現,中國駐蘇聯首任大使王稼祥和朱仲麗夫婦,還有使館武官吉合和鄢儀貞夫婦,都是他們在延安時就認識的老朋友。老朋友又異國相逢,分外高興。
身兼數職,艱難創建莫斯科分社,逐步開展工作
蘇聯外交部工作人員聽說新華社派來的駐莫斯科記者瞿獨伊是中共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的女兒後,也十分高興,不僅處處提供方便,還派了專人帶領他們夫婦到相關單位辦理組建新華社駐莫斯科分社的各種手續、證件,甚至還主動為他們與蘇聯的官方通訊社——塔斯社建立了聯係。
當時,新華社駐莫斯科分社的編製和經費都很有限。於是,李何、瞿獨伊夫婦一直身兼數職,既當記者、通訊員,又當翻譯、譯電員、打字員,甚至還當會計、炊事員、采購員,可謂一專多能。
萬事開頭難。那時他們整天都是忙忙碌碌的,每天隻能睡四五個小時的覺。
一次,他們到蘇聯外交部拜訪新聞司司長。當時,新華社莫斯科分社不僅沒有汽車,就連自行車也沒有。他們外出辦事隻能乘坐公共汽車。那天,天氣本來十分晴朗,可當他們走到半路時,突然下起了大雨。下了公共汽車,他們不得不冒雨走了一大段路,才到達了外交部新聞司。這時,他們夫婦二人的衣服、鞋子全都濕透了。新聞司司長見此情此景,既驚訝,又同情。他告訴他們說,以後有些事情,你們可以不必親自跑來,隻要寫封信,讓單位派輛車,叫通信員送過來就行了。該司長哪裏知道當時新華社駐莫斯科分社其實就他們兩人,也根本沒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