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陶鑄1930年領導劫獄 10分鍾救出40位同誌(1 / 2)

陶鑄1930年領導劫獄 10分鍾救出40位同誌

曆史人物鉤沉

1930年,中共福建省委組織了著名的廈門劫獄。劫獄特務隊11人僅用10分鍾時間,就成功救出40多名被捕者。這次劫獄行動的策劃者和指揮者之一就是後來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陶鑄同誌,他時年22歲,任福建省軍委秘書、特務隊隊長。

陶鑄任劫獄行動總指揮

1927年1月,共產黨在廈門成立了市委,建立了30多個基層工會,領導廈門工人運動,會員迅速發展到幾萬人。國民黨派出大批軍警特務,破壞罷工、罷課、罷市,瘋狂搜捕共產黨人。1930年春,中共廈門市委書記劉瑞生、團省委書記陳柏生先後被捕,關押在廈門思明監獄。此外,獄中還有曾在國民黨廈門市黨部工作的地下黨員謝仰堂夫婦,以及30多位閩西革命根據地的蘇維埃幹部和紅軍指戰員。

1930年,營救這些被捕者出獄的緊迫任務,落到了福建省軍委秘書陶鑄的身上。陶鑄1926年進入廣州黃埔軍校第五期學習,參加了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1929年8月,陶鑄被中央軍委派到福建工作。

廈門思明監獄裏有兩個大監房,每個監房都是南北長、東西窄,各約30多平方米。人多地窄,連床鋪也沒有,隻在地上鋪上稻草,“犯人”擠在一起,背靠背席地而臥。這兩座監房,完全就是個活地獄。當時國民黨在廈門有兩處監牢,一處是思明監獄,一處是警備司令部的看守所。被抓來的“犯人”,若是關押在警備司令部的,還有釋放的希望;若是關進思明監獄,被關者既不會被提審,也不會被判刑,等於是進了“死牢”。

陶鑄通過內線獲知,被關押者打算,與其死在牢裏,不如拚老命衝出監牢,活一個算一個。當時獄中人員已遵照福建省委指示,成立了獄中臨時黨支部,由劉瑞生擔任支部書記,領導獄中鬥爭。福建省委書記羅明把省軍委書記兼省委宣傳部長王海萍、軍委秘書陶鑄找來,研究了監獄裏的情況和獄中人員的意見,大家都認為,拚命衝出監牢的意見不妥。陶鑄提出,如果采取裏應外合的辦法,還是有可能把獄中戰友安全營救出來的。遂決定以“探監”的名義,通知獄中人員,暫勿盲目行動。

正在這時,省委接到密報,國民黨政府已準備把關押在廈門思明監獄的這一批共產黨要犯,秘密押解福州。為此,省委連續召開了4次會議,對營救獄中人員的事宜作了詳細的研究。大家一致認為,必須立即采取果斷行動進行營救。會議決定武裝劫獄,並成立了由羅明(省委書記)、王德(團省委書記)、謝景德(省委組織部長)、王海萍(省軍委書記兼省委宣傳部長)、陶鑄(省軍委秘書)等5人組成的“劫獄委員會”,由省委直接領導。革命互濟會主任黃劍津擔任劫獄委員會秘書長,陶鑄任武裝劫獄行動總指揮。

製定縝密的行動計劃

陶鑄受命後立即展開緊張的籌備工作,他首先前往偵察思明監獄的警衛部署。駐守思明縣政府和思明監獄的敵人兵力,隻有警衛隊36人,三四條駁殼槍和一些不好用的單響毛瑟槍,戰鬥力很弱。監獄裏麵隻有衛兵4人,分散在三個地方放哨。監獄鐵門外麵,是一個天井,看守監獄鐵門的哨兵平時就站在天井裏放哨,都不帶槍。隻有看守所所長一人身上帶著短槍,但他平時都待在天井西邊的小樓上。此外,思明監獄的管理比較鬆懈。每星期三、六兩天允許探監,隻要暗地裏給看守和衛兵一些錢,談話時間不限,交頭接耳也行,甚至還可以把大包小包的衣物食品送進去,不受盤查。陶鑄在製定詳細的劫獄行動計劃之前,親自帶領準備參加劫獄行動的人員,以探監為名,多次進入思明監獄,對守衛縣政府和思明監獄的敵軍部署、監獄內部的地形以及劫獄路線,都偵察得一清二楚。

陶鑄向省委提出:劫獄行動必須快速;隻能智取,不能強攻。戰鬥打響,在敵人來不及增援時,就要完成任務。必須在敵人趕到前20分鍾內結束行動,才能保證出獄人員安全轉移。

廈門地下黨組織動員了黨團員積極分子,擔任劫獄後引領出獄人員撤退和隱蔽的工作。並籌備中裝、西裝和襯衣,準備給出獄人員進行換裝。中共閩西特委負責人鄧子恢、郭滴人等,親自部署控製從龍岩至漳州的交通線,防止敵人增援。閩西特委還選派了漳州紅軍遊擊隊隊長王占春、龍岩鄉蘇維埃主席老謝等到廈門參加武裝劫獄。同安縣委安排了兩條木帆船到廈門港接應。羅明、王德兩人還親自到同安縣的彭厝等地,選好隱蔽地點,一俟劫獄行動救出戰友,立即趕往廈門港乘木帆船到彭厝隱蔽,然後轉移到閩西根據地。

劫獄日期定在5月25日,因為這天是星期日,軍警各界放假,長官不到機關辦公。根據敵人的兵力分布和調兵增援的規律和時間,劫獄委員會決定,在15分鍾內結束劫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