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采爾畫鵝

長得又矮又醜的大畫家門采爾正坐在飯館裏,這時進來一位女士和兩位先生,在旁邊的一張桌子坐下。

畫家發現他們在互相耳語嘲笑他,很生氣,就取出速寫本,認真地畫起來。他一邊畫,一邊不時地望著女士的眼睛。

突然,其中的一位男的朝他走過來說:“先生,我不允許你畫這位女士。”“哎呀,這哪裏是一位女士呢?”門采爾說道,並且把速寫本遞給他看。隻見那先生道了聲對不起,便回到同伴那裏去了。原來門采爾畫的是一支引頸高叫的肥鵝(蠢女人)。

門采爾的病

一個初學繪畫的人去拜訪門采爾,向他訴苦:“我真不明白,為什麼我畫一幅畫隻消一天功夫,可是賣掉它卻要等整整一年。”門采爾說:“親愛的,請倒過來試試。要是你能花一年功夫去畫它,那麼隻用一天,就準能賣掉了。”有一次門采爾低頭坐在一條臭水溝旁的土埂上,過往行人都覺得奇怪,不明白他為什麼坐在臭味難聞的地方休息。走近一看才發現,原來門采爾正全神貫注地畫他剛才踩了汙泥而弄髒的鞋子。於是,行人笑門采爾,說他得了一種“繪畫狂熱症”。門采爾聽後,輕鬆地笑道:“我希望我的這個病永遠治不好!”

廉價的藝術珍品

法國後期革名印象派畫家保爾·塞尚被後人公認為20世紀初期的野嗇派、立體派之先驅。可在他生前他本人以及他的作品卻不曾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他幾乎沒有賣出去過一幅自己畫的畫。他將自己的作品饋贈朋友,受贈者往往礙於麵子才勉強收下。然而,等他一走,他的畫就被扔進閣樓,再也無人問津。塞尚到死,仍毫無名氣,隻是後來人們才慢慢開始談論他、肯定他,確定他在美術史上的地位,並注意尋找他的遺作。

著名收藏家伏拉爾,來到塞尚的故鄉埃克斯昂普羅旺斯尋覓畫家的作品。一天,伏拉爾拜訪了一位保存著大畫家幾幅油畫的伯爵夫人,夫人問明了伏拉爾的來意後,竟大惑不解。還認為那不是藝術。待夫人讓人到頂樓去找那幾幅畫時,發現老鼠已把塞尚的畫啃爛了。

幾天後,伏拉爾又找到一位業餘畫家,塞尚曾贈給他一批畫。那位先生的回答更是令伏拉爾啼笑皆非,原來他說他不願人家嘲笑他的朋友塞尚把畫畫在那些上乘的畫布上,所以,他本人又在上麵作了畫。

伏拉爾隻得繼續尋找。終於打聽到有一戶人家收藏著一批塞尚的畫,同樣,這些油畫也被丟棄在小閣樓裏。伏拉爾見到這些畫後,喜出望外,開口討價1000 法郎,謹慎的主人聽後大吃一驚,生怕受騙,拿著票子跑到臨近的銀行確認不是偽鈔後,才歡天喜地讓伏拉爾把畫取走。伏拉爾剛走不遠,忽然閣樓的窗戶打開了,那戶人家叫住了他,伏拉爾以為那戶人家認識到了藝術的價值後要反悔。然而,卻不是這樣,原來那戶人家收拾閣樓時又翻出來一幅,說著就把這幅油畫扔了下來。好讓他一齊帶走。而這一幅油畫恰恰是塞尚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整體完美

一天晚上,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終於完成了他幾年來精心構思的傑作——巴爾紮克雕塑像。他滿意地注視著這尊雕像,心情激動不已。於是,他叫來幾個學生,讓他們一齊欣賞巴爾紮克雕像。一位學生看著看著,目光落在雕像的手上,說:“這手像極了!老師,我從來也沒見過這麼奇妙而完美的手啊!”這真誠的讚美引起羅丹的沉思。他猛然操起身邊的一柄斧子,朝著塑像的雙手砍去,一雙“奇妙而完美的手”消失了,學生們都驚呆了!羅丹卻平靜地解釋說:“這雙手太突出了!它已經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屬於這座雕像的整體了。記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藝術品,沒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體更重要的。”這尊雕像,羅丹是應法國作家協會而作的。巴爾紮克矮胖肚圓,羅丹為此傷透了腦筋。經過長時間的琢磨,他決定要著力刻畫這位作家精神的美,雕塑出一位“本質的人”。這雕像,原定一年半完成,實際上整整花去了7 年的時間。

砍去了雙手的巴爾紮克雕像,引起了各界的議論。報界也多有發難,法國作家協會也急忙矢口否認這是他們向羅丹定購的巴爾紮克雕像。羅丹痛心極了,但毫不屈服,他說:“這雕像是我全部生活的結果,是我美學的基本核心。”他將雕像安放在自己家中的花園裏。羅丹去世以後,這雕像終於得到公允的評價,以“神似”而馳名天下,為世人所矚目。

怕羞的狗

有一個人來找法國大畫家伊紮貝,此君愛狗成癖,視狗如命,他想請畫家把他的愛犬的肖像畫在一個製作精美的小木盒上。畫家說:“那沒問題,你下星期六來取吧。”周末,這位先生按時來到畫家家中,畫家把畫好的狗像給了他。這位先生不看尚可,一看可把他高興壞了,“啊,是我的狗,瞧,這眼睛,這耳朵,畫得可太棒了!我太高興了,謝謝你,給我畫了這幅維妙維肖的狗像。”過了一會兒,這位先生想起了什麼:“哎呀,尊敬的伊紮貝先生,你怎麼沒把狗窩畫上呢?”“什麼狗窩?”伊紮爾一下還未反應過來。

“伊紮貝先生,我的狗有一個習慣,它不喜歡被人觀看,每當有人看它時,它就會鑽進狗窩裏去,所以,還是請你再給畫一個狗窩吧!”“好吧”,畫家沉思了一會兒,“你下星期四來取吧!”過了幾天,這位先生又按時來取畫了,伊紮貝給了他一隻畫有狗窩的小木盒。這位先生把盒拿在手裏仔細端詳了一會兒,便說:“精巧漂亮。可是,我的狗呢?”畫家麵帶微笑說:“哎,你怎麼會不知道呢?先生,你不是說過,你的狗不喜歡被人看見嗎?我們一看它,它就鑽進窩裏去了。請放心,隻要我們不看,它便會悄悄地爬出來的。”

他畫的怎麼不像

有一天,世界著名印象派畫家畢加索正在家中的陽台上休息,一個小偷悄悄溜到他的屋裏。當小偷偷完東西逃走時,恰巧被畢加索的女管家看見了。這位女管家在繪畫大師的家裏工作多年,多少受到一些藝術熏陶,也能畫上幾筆。她迅速抓起鉛筆和紙,把小偷的形象畫了下來。這時畢加索也在陽台上看見跑出去的小偷了,他也順手把小偷的樣子畫下來。

報案時,他們都交出了自己的“速寫畫”。結果,照女管家畫的像,小偷很快便被抓到了;照畢加索畫的像,竟有不少人被帶到了警察局。

難道是畢加索的繪畫藝術還不如女管家?當然不是。這是因為,女管家畫的是一個具體的小偷,而畫家畫的隻是一個小偷的藝術形象,是一個經過概括的具有典型意義的小偷。女管家的畫不過是一種真實的記錄,而畢加索的畫才是藝術。

“這是你們的傑作”

巴黎淪陷後,德國侵略軍的將領們,為了顯示其珍愛藝術,經常裝腔作勢地出入巴黎的畢加索藝術館。

有一天早晨,畢加索親自站在藝術館的入口處,把他的名

畫《格爾尼卡》的複製品分發給每一個來藝術館參觀的德國軍人。這幅畫真實地描繪了西班牙城市格爾尼卡遭到德軍飛機轟炸後的慘狀,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極高的藝術價值。能得到這樣的名作,使一向在巴黎遭到冷落的德國軍人感到受寵若驚。

此事一經傳出,電台、報社的記者紛紛趕來采訪。這時,恰巧一個德軍“蓋世太保”頭目指著這幅畫問畢加索:“這是您的傑作嗎?”他滿以為畢加索會笑著回答他,並對他的光臨表示感謝。

哪料想,畢加索卻憤怒地說:“這是你們的傑作!”這絕妙的回答,使德軍頭目們個個目瞪口呆,有口難言。

“軍事家”畢加索

1977 年,斯特拉文斯基訪問羅馬和那不勒斯。在這次旅行中,他結識了西班牙大畫家畢加索。一經交談,兩人頓有“相見恨晚”之意,所以很快結為密友。臨別時,畢加索特意為斯特拉文斯基畫一幅他的肖像畫,以作留念。

可是,就在斯特拉文斯基回瑞士時,海關人員檢查行李時,發現了皮箱裏這份讓他覺得很奇怪的文件。

“這上麵畫的是什麼?”海關人員取出“文件”,用警覺的眼光盯著斯特拉文斯基。

“畢加索給我的肖像畫。”斯特拉文斯基非常坦然又自豪地回答道。

“不可能。這是平麵圖。”“對了!是我臉的平麵圖。”然而,無論斯特拉文斯基怎樣解釋、說明,認真負責的海關還是把畫給沒收了,認定這是某個戰略工事的經過偽裝的平麵圖。這件事傳到索加索耳朵裏,畢加索笑著說:“這樣看來,畢加索不僅僅是個糟糕的肖像畫家,還是個出色的軍事家。”

謙虛的列賓

俄國大畫家列賓(1844—1930)收到一位文學家寫來的信,信中說:“列賓,你以自己傑出的作品證明:你是一位偉大的畫家。”“偉大?談不上,太過分了!”列賓竟像一個受表揚的小學生,臉立刻紅了,他自言自語著,似乎為這種自己覺得過分的稱讚感到無地自容。

他馬上給這位文學家寫回信,信中說:“人是一個很平凡很普通的人,你是知道的,可是你卻要把我送到一座宏偉的高台上去。假如我真的爬上了高台,你看見了這麼一個渺小的人站得那樣高,也會發笑的。”

畫家的幽默

西班牙著名畫家戈雅是個不肯為金錢、地位而出賣人格的人,他多次被請為上流社會的達官貴人畫像,每次都巧妙地諷刺了他們的荒淫無恥。

有一次,西班牙國王把戈雅召進宮裏,對他說:“你是我國最傑出的畫家,隻有你才配給王室貴胄畫像。今天找你來,是要你為我畫一張全家像,畫好了,我重重地獎賞你。”戈雅同意了。畫好以後,戈雅請國王過目,國王看了大吃一驚:全家14 人隻畫了6 隻手。國王怒氣衝衝地問道:“這些人的手呢?”“我不知道!”戈雅答道。

國王硬要他添上,他堅持不肯。在他看來,這些王子王孫都是白吃飯的寄生蟲,隻有嘴,沒有手。所以,畫上當然找不到那麼多手了。

又有一次,一個博士請他畫像。這人是個偽君子,表麵上道貌岸然,實際上心毒手狠。他為了奪取一個朋友的美貌妻子,竟將朋友謀殺了。戈雅不動聲色地給博士畫了像。博士看後,高興地跳起來說:“聽說你很難為人畫手,這次你竟將我的兩隻手都畫上了,我真感榮幸。”戈雅冷笑說:“你知道我為什麼要把你兩隻手都畫上嗎?我是要讓人們看看你那雙殺人的凶手!”那個博士聽後心驚肉跳,仔細地看了看畫上自己的雙手,果然血汙隱約可見,頓時氣得臉色發青。

欺騙產生的傑作

西班牙著名雕刻家費蘭西斯科·紮爾齊羅最難得的傑作之一是姆爾西亞大寺院的裴哀的淑女像。然而,為了雕塑此像,他卻當了一次傷害女兒感情的“劊子手”。

原來,此像的模特兒是他的親生女兒瑪利亞·費爾根齊婭。

為了真切地表現雕像悲傷的表情,他設計欺騙了自己的女兒,他說女兒的戀人突然自殺,並把有關此事詳情的偽造信給女兒看。女兒在這種打擊下一厥不振,淚水盈眶。紮爾齊羅立刻把女兒悲傷的、無精打采的表情速寫下來。這樣,產生了他的傑作。為了得到自己藝術上的成功,不惜把孩子的痛苦當作自己的墊腳石,為此,雕刻家良心上打上了難以抹去的負疚。

畫不由己

俄國大畫家列賓的女鄰居是個潑婦,周圍的鄰居對其人多有畏懼,也多少有幾分憎惡。但這位女鄰居對列賓卻彬彬有禮,還常常在生活上給予列賓一定的幫助。為此,列賓對這位女鄰居的熱情感到過意不去,想給她畫張像,表示謝意。

於是,列賓將她請到工作室,讓她坐在淡藍色的畫布前,非常認真地畫了起來。並真心誠意地想將她畫成一位好心腸的、

容顏端莊的婦人。列賓一邊作畫,一邊不停地對這個女人說:“你有熱烈的感情;你多麼誠摯,多麼善良。我可得把你畫得像天使一樣。”女鄰居聽後,十分高興。畫好以後,列賓鄭重地將畫送給女鄰居。可是列賓怎麼也沒有想到女鄰居一看見畫像,禁不住哇地一聲哭了起來,她說:“列,列賓先生,難道,難道我就是這種凶狠、狡詐的狗模樣的人嗎?”列賓再仔細地看看自己的作品,自己也說不出怎麼畫成了這副模樣。

畫家照相

俄國畫家列賓當年在巴黎留學時接觸到當時的最新技術照相術。他省吃儉用買了一架坐式照相機,把朋友們請來,想試試這先進玩意的功效。他開始忙活:裝膠片、調焦距、打燈光。“不行,這太耽誤時間!”畫家不耐煩了,於是他支起畫架,不大一會兒工夫就用油畫形式給大家畫了一張集體像。

流浪漢和狗

俄國畫家蘇裏科夫,創作《女貴族莫洛卓娃》時,想在畫麵上塑造出一個帶著狗的流浪人的形象。為此,他畫了幾十張草圖,看了以後,覺得都不理想。尤其是那條狗,怎麼畫都不順眼。

蘇裏科夫筆下的狗,都上不了這張畫。於是,他整天在街頭、巷尾、廣場和居院門口溜達,細心地觀察大街上的各種各樣的狗,並描繪在速寫本子上。幾十天過去了,他的速寫本子上畫滿了各種各樣的狗,可沒有一條令他滿意。蘇裏科夫仍不將就,他下決心繼續找他所需要畫的狗。

一天,蘇裏科夫在一條小街上看見一個老太太牽著條微跛的小黑狗,立刻,他被那狗的形體吸引住了。他趕上前去素描,哪知老太太發現有人跟蹤,以為碰見了壞人,便驚慌地跑起來。蘇裏科夫一直追了兩條街才把她追上,並向老太太說明了原因。老太太知道是這麼回事,便對他說:“您去畫好了。”說完,她喘著氣,便坐在路邊的條凳上休息。

蘇裏科夫連忙畫了幾張速寫。終於為《女貴族莫洛卓娃》畫中流浪人配上了一條狗。

報複

詹姆斯·惠特勒是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1863年他在倫敦居住時,曾喂養了一隻法國卷毛狗,他對這條狗珍愛備至,有時甚至達到超乎尋常的程度。一次,這條狗嗓子發炎,畫家心急如焚,忙去請倫敦最負盛名的咽喉專家莫瑞爾爵士。莫瑞爾火速趕到,一看,原來害病的是一條狗,便極力克製住自己,沒有發作。他默默地給狗開了簡單的藥方,拿上出診費,告辭了畫家。

第二天,惠特勒接到了醫生的加急電話,請他立即去走訪一趟。畫家想到醫生對狗的“關心”,便急忙放下手頭的工作,匆忙地趕去赴約。

莫瑞爾爵士從容地接待了他:“您好,惠特勒先生,謝謝你的光顧。我今天想和您商量的是,我的前門是否該重新油漆一下!”

用它畫雲

著名印象派畫家馬格斯·斯萊福格最不能容忍有人在畫室內抽煙。有一次上繪畫課時,他發現一位學生在作畫時偷偷地抽雪茄。斯萊福格走過去問他:“您這支真是奇特的畫筆,你想用它畫什麼?”那位機敏的學生立即答道:“雲,煙雲!教授先生。”靈敏的回答使老師無言以對。

腳趾畫鼠

日本畫家雪舟小時候,因家境不佳,被送到寶福寺當和尚。雪舟酷愛繪畫,他經常背著師傅,不念經,偷偷畫畫。有一次,他正畫得入神,被師傅發現了,師傅說他不務正業,便把他綁起來,罰他一天不吃飯。不給飯吃,雪舟不怕,就是怕畫不成畫了。他傷心地哭了。哭著,哭著,他忽然發現眼淚掉在地上印濕的地方,隱隱約約像一隻老鼠,於是,他用腳趾作起畫來。到了黃昏,師傅來看他,見一隻老鼠在咬雪舟的腳,而且趕也趕不走。原來是雪舟用腳趾畫的老鼠。這隻老鼠畫得太逼真了!從此,師傅不但允許雪舟畫畫,而且減少他念經拜佛的時間,並贈予他文房四寶,鼓勵他學畫,多年後,雪舟終於登上了畫壇。

設巧計贏得自由身

有一段時期,奧地利作曲家海頓曾受雇於匈牙利的一個顯貴,任副樂長之職。在他的契約書上這樣寫道:“副樂長須依照殿下之願望而作曲,絕對專為殿下而演奏。非得殿下之許可,不得為他人作曲。副樂長須留意監視一切樂譜和樂器。倘因疏忽怠慢而發生差錯,須全歸副樂長負責。”這簡直是一種人生依附關係,但為了擺脫貧困,海頓隻得忍受。他暗想,早晚我會找個機會治一治這位專橫的顯貴。

這位顯貴生活奢華,經常住在維也納郊外仿照法國凡爾賽宮建造的豪華別墅中。他把樂隊也帶到這裏為他奏樂,不準他們離開半步。樂隊成員的家都在維也納城內,在郊外時間長了,難免忍受不了這樣無聊、寂寞的生活,便紛紛來副樂長麵前訴苦。海頓認為治一治這位顯貴的時機到了。他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

一個美妙的周末,樂團拉開架式,準備為這位顯貴演奏一首海頓新創作的《告別交響曲》。這首交響曲的第一樂章所用樂器種類很多,然後逐漸減少,演員們一個一個地依次停歇下來。樂曲美極了,顯貴聽得入了迷。隻見演著演著,演員們一個個在奏完了各自的聲部後,把前麵的蠟燭吹熄,都悄然離去。到第四樂章時,演奏台上已沒有幾個人了,曲末部分終於隻剩下第一小提琴手,獨自演奏出寂寞而淒涼的旋律,結束了這首交響曲,然後,也悄然而去。

這種巧妙的安排,給那位顯貴以適當的暗示。他果然被樂曲所表現的淒清的美所感動,頓時良心發現,終於放了樂曲團的假,自己也回維也納去了。

冒名頂替

奧地利著名作曲家莫紮特的父親老莫紮特是國家劇院樂隊的指揮。一天,老莫紮特為國家劇院院長的女兒創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叫莫紮特送去。

莫紮特接過樂譜便出了門,不料走在半路上,一陣大風刮來,竟把莫紮特手裏的樂譜刮跑了。莫紮特一邊哭,一邊追,樂譜已被風刮得四散分離,無法收拾了。望著這殘缺不全的樂譜,莫紮特無可奈何。為了彌補這一失誤,莫紮特想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冒名頂替。於是他來到一個小夥伴家裏借了筆和紙,另寫了一首樂譜,送到了院長家裏。

第二天,院長帶著女兒來拜謝老莫紮特,他握著老莫紮特的手高興地說:“先生,太妙了,您的舞曲真是太妙了。”說完便叫女兒把那首小步舞曲彈一遍。

老莫紮特一聽,當時便“怔”住了,這不是他寫的樂章。

他拿過樂譜,問莫紮特是怎麼回事。莫紮持隻得實說。老莫紮特聽了以後,比人家誇讚自己的作品還高興。

智力的所有者

聞名世界的德國音樂大師路易·貝多芬有個弟弟叫約翰·貝多芬,兄弟倆雖一母所生,但情趣卻迥然不同,一個是藝術的熱衷者,一個則是愛錢如命的市儈。

1823 年,約翰在美國發了橫財,並買了一大塊地皮。於是,這位自命不凡的富翁便得意地給他的哥哥送上一張名片,炫耀自己的富有:“約翰·貝多芬,土地的所有者。”名片很快送到貝多芬手裏。大藝術家看到這張名片,對弟弟的富有不屑一顧,他從容地拿起了筆,題上了幾個字:“路易·貝多芬,智力的所有者。”然後,派人將名片送回弟弟那裏。

“貝多芬隻有一個”

奧地利的統治中心維也納是世界音樂的中心。貝多芬22歲那年,懷著對音樂的熱愛和迷戀之情,來到這座聞名的城市居住。在這裏,有一位名叫李希諾夫斯基的公爵對他很傾慕,常把他接進宮殿居住,待他如上賓一樣。

貝多芬是個很重情義的人,可有一次,他卻和公爵鬧翻了。

原來,在公爵舉行的一次宴會上,拿破侖部隊的軍官也來赴宴。公爵對他們媚態百出,點頭哈腰,還要貝多芬演奏樂曲來助興。視權貴如糞土的貝多芬斷然拒絕了公爵的兩次請求。

外麵下著大雨,貝多芬全然不顧,憤慨地離開了公爵家。

一進家門,他便舉起公爵送給他的胸像,狠命向地上摔去。

事後,他致函公爵說:“你之為你,是由於偶然的出身,我之為我,是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卻永遠隻有一個。”

“你不是我心目中的詩人”

貝多芬生前非常崇拜詩人歌德,他曾說:“歌德的詩使我幸福”,“歌德和席勒是我在奧雪裏安與荷馬(都是大詩人)之外最心愛的詩人了。”他總希望有機會能見一見這位他心目中的偶像,希望能從這位大詩人的智慧和詩才中進一步探索他的靈魂,從中汲取靈感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