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良好

我曾經把人的幸福分解成三個層次:一曰心甘情願,二曰心滿意足,三曰心曠神怡。

當祥聽君把他20世紀90年代以來寫作的文字擺放在我的麵前,當我翻閱著這些看起來有些雜拌的文字,我覺得他是一個幸福的人。

祥聽君1994年大學畢業之後,回到他的家鄉虹鎮——一個“囤積錢財和糧食的南方小鎮”,並把自己的居所命名為“歸來居”,這種命名讓人很自然地想起陶淵明那篇流傳千年的《歸去來兮辭》,由此我推斷他的“歸來”是心甘情願之舉。

祥聽君以教書為生,教的是中學語文。對於現在的中學語文教育,他有諸多不滿並悉數訴諸筆端。但他有自己理想中的中學語文教育,對於曾經“輝煌”的中學語文教育也相當熟悉,更重要的是,他會在現實的夾縫中盡其所能地讓理想發出些許亮光。教書之餘,他尋找著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樂趣,當他在夜裏十點以後出來吃他真心真意喜歡吃的三鮮麵時,那一刻他應該感到心滿意足。

祥聽君愛好讀書,愛好思考,愛好寫作,從小到大樂此不疲。他讀的書有些雜,古今中外雅俗共賞;他思考的問題不算高深,但書裏書外的透視卻處處見出靈光;他寫的詩文比較任性隨意,從前的樂事現在的鬱悶、隔世的抒情別人的生活、靜夜的功課,都可以在他的筆下自有一番天地,而這一番天地足以讓他心曠神怡一陣子。

當然,幸福的祥聽君並非沒有苦惱,隻是他比較善於化解苦惱而已。知堂老人在其名文《死之默想》中說:“大約我們還隻好在這被容許的時光中,就這平凡的境地中,尋得些許的安閑悅樂,即是無上幸福。”我想祥聽君是很能窺其堂奧的。

2007.5.25於溫州逍遙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