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師張良(1 / 3)

帝王之師張良

一、下邳受書

張良(?一前189),字子房,生於戰國末期韓國城父(今安徽毫縣東南)、貴族之後,祖父張開地曾相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王;父張平繼之又相韓僖王、韓桓惠王。

秦王政(始皇)十七年(前230),秦滅韓。其時,張平已死,張良年少未仕,其家仍有童仆300百餘人,不失為高門大族。舊天堂的毀滅,使他像通常的貴族遺少一樣,胸中燃燒著複仇的烈火。他試圖行刺秦始皇,來為韓國報仇。於是便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然而,為泄一己私憤而橫衝直闖,隻落得事敗身危,卻絲毫無改於天下大勢。這是曆史的必然。但是,無論天道、人事,必然中又伴隨著許許多多的偶然。張良子走投無路之時,在下如巧遇黃石公,便是一種“偶然”給他的命運帶來轉機,使之學業大進,為日後輔佐帝王打下基礎。我們不妨錄下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

一日,張良用步下邳橋頭,見一老人失履橋下。回頭呼叫張良:“孺子,下取履(鞋)。”張良強忍心中不滿,替他取了上來、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對待這個帶有侮辱意味的事件,具有不同涵養的人會做出不同反應。起初,張良也曾受潛在的貴族意識驅使,憑著青年人的血氣之勇,欲揮拳毆擊老者。但是,終因他已久曆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胸懷廣遠之誌。他居然屈了身來,為老人穿上鞋。老人長笑而去,走出裏許之地,又返回橋上,讚曰:“孺子可教矣。”老人約地五日後的淩晨再在橋頭相會。五天後,老者故意提前來到橋上,反而不高興地責備張良:“與老人約,為何誤期?五天後再來!”五日後,張良索性於午夜前去等候。他通過考察。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於是慨然贈地一件無價之寶——《太公兵法》。這位老者就是傳說中的奇人:隱身洞穴的高士黃石公,也稱“圯上老人”。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為造就棟梁之材邁出了重要一步。在這個過程中,機遇固然重要,天資也是不可輕視的,而“至誠”、“刻苦”則是必備因素。

10年讀書和任俠,使張良廣泛接觸到社會的方方麵麵,成為他汲取智慧的源泉,而其所看到的變幻難測的世態人情,又幫助他深深領悟了《太公兵法》的精妙。在這顛沛流離的10年中,舊的貴族偏見有時還限製著他的視野。但是,統治階級中的明智人物,一旦脫胎換骨,從舊的營壘中衝殺出來,卻往往對世界看得特別清楚。其思想也錘煉得更為犀利。

公元前210年,秦朝曆史上又發生了一個重大事件,一代傑出帝王秦始皇暴病而亡。二世胡亥竊位登基。從此,秦王朝的政局急轉直下,各種社會矛盾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僅曆一年,即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政治風波驟起,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起義。在革命風暴的裹挾下,形形色色的人物紛紛出現,張良也憑借著這一廣闊的社會舞台,得以大展奇才。

秦二世二年(前208)正月,景駒在留縣自立為楚王。張良率眾前往投靠。哪知,途中偶遇沛公劉邦統率千人略地下邳。兩人一見傾心,遂稱張良為廄將。張良數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每每心領神會,並能虛心采用其策。張良忍不住喟然興歎:“沛公似是天授英主,天成其聰穎!”

這次不期而遇,又是張良成就一生功業的轉折點!在中國古代,雖然有所謂“君擇臣,臣亦擇君”的名言,但是,由於人們活動範圍的狹小和眼光的短淺,選擇是受到很大限製的。在相當程度上。一個人的成敗要取決於際遇,或者說是“命運”,(如果不把“命運”說作神秘主義的注解,便不應直斥為純粹的唯心論,它可作為“際遇”的代名詞)。正由於這種特殊的機遇,使他有幸投靠超凡的政治家劉邦,而不是剛愎自用的項羽,或者是徒有虛名的其他人物。從此,君臣相得,如魚得水;一個是豁達大度、從諫如流,另一個則是智謀過人。屢畫良謀。

二、西進運籌

秦二世二年(前208)六月。項梁擁立原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懷王。張良心存故國,忙對項梁提議說:“君既已立楚王後人,而韓王諸公子中以橫陽君成最賢,可立為王,借以多樹黨與。”項梁依議,尋得韓成,立為韓王並任命張良為司徒。張良同韓王率兵千餘人,西略韓地(指戰國時的韓國地盤),在穎川(今河南中部)一帶流動作戰,時而攻取數城,時而又被秦兵奪回,遲遲未能開創大局麵。

秦二世二年末、楚懷王命項羽、劉邦分兵西伐秦。劉邦取道穎川、南陽,準備從武關攻入關中。

秦二世三年(前2007)四月,劉邦行至穎川,又同張良合兵一處,接連攻取10餘城。劉邦命韓王成留守此地,另與張良率師南下。

同年六月,劉邦大破秦南陽軍,逼使南陽太守退守宛城。此時,劉邦滅秦心切,企圖繞道而過,直撲武關。張良仔細一想,劉邦當時實力弱小,不可進取京城臨大敵!再說,眼前的南陽郡治宛城,本是秦朝統治的一個重要據點,也是沛公軍腳下的一根釘子,欲拔除它,輕易可取;越而攻之,則貽害非淺,正犯了兵家的大忌。正確的用兵之道,隻能是穩紮穩打,一方麵與各地盟軍合作,一方麵在西進中逐步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據此,張良向劉邦獻策說:“沛公雖欲急入關,秦兵尚眾,距(據)險。今不下宛,宛從後擊,強秦在前,此危道也。”劉邦心有靈犀,一點即通,立刻僵旗息鼓而還,於破曉前趕至宛城,重重包圍。沛公又采納陳恢建議,以攻心為上,下令招撫南陽太守,赦免宛城吏民。在大軍壓境的局麵下,南陽太守有了活路,當然甘願獻城投降。劉邦加約封他個“殷侯”的爵銜,隻是空頭稱號,無需封地付銀,十分上算。因這一著棋得力,滿盤隨之皆活,全郡數十城群起效尤,迎風而降。南陽本是大郡,人口眾多,財富豐饒。劉邦在此招兵買馬,儲草備糧,兵力很快發展到2萬餘人。

與此同時,北路正進行巨鹿大戰,章邯所率秦軍主力投降項羽。秦朝的軍事支柱傾倒之後,兵力越發枯竭,四方救援不靈。這又造成南北照應之勢,為劉邦順利進軍掃除了障礙。兼之,劉邦所過嚴禁擄掠,秦民皆喜,自然是得道多助,師行迅速。是年八月,劉邦便攻破通往關中的重要門戶武關,開進秦朝腹地。

秦朝南北兩線的軍事失利,迫使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激化,狗撕貓咬日重一日。秦相趙高自知罪責難逃,幹脆殺死了二世胡亥,擅立於嬰為秦王。趙高又造使與劉邦通謀。妄想裏勾外連,分王關中、劉邦既已勝利在望,豈肯信此詐謀,再分給秦朝權臣一杯羹。他仍舊遵照張良部署,乘勝西進。

同年九月,劉邦麾軍趨至嶢關。嶢關偎倚嶢山天險,是通往秦都鹹陽的咽喉要塞,也是拱衛鹹陽的最後一道關隘,秦派遣重兵扼守此地。劉邦趕到關前,便要驅動2萬士卒強行仰攻。張良卻連連搖頭說:“秦兵尚強,不可輕舉妄動。”劉邦著急地詢問應敵之策,張良想了一個逞強智取的方案:“臣聞其將屠者子一(守將是屠夫的兒子),賈豎易動認利(商賈小人唯利是圖,可用財寶打動)。願沛公且留壁中(暫且在壁壘中按兵不動),使人先行,為5萬人俱食(增修5萬人的爐灶和用具),益為張旗幟請山上(在各山上多樹軍旗,虛張聲勢),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啗(收買)秦將。”劉邦聞計非常高興,立即調撥將士分頭部署,並派能言善辯的謀臣酈食其、陸賈前往秦營,行施賄賂,伺機勸降。秦將見敵兵遍布山野,一時不明虛實,先已畏懼起來,且又貪戀金錢財帛,情願倒戈,許與劉邦會兵掩襲鹹陽。

劉邦得知秦將中計,以其政治家的果決,當即投袂而起,欲與秦兵聯合西進。張良卻以謀略家的深沉,又向前進諫說:“此獨具將欲叛,猶恐士卒不從。不如因其懈怠而擊之。”劉邦欣然采納,引兵繞過曉關,穿越條山,大破秦軍於藍田。因出其不意,遂能首戰告捷,一直推進到灞上(今陝西西安市東),威逼秦都鹹陽。

漢元年(前206)十月,秦王子嬰戰守五萬,不得不乘著白馬、秦車,攜帶皇帝印璽符書,開城出降。偌大秦王朝,一旦走上下坡路,竟崩潰得如此迅速,這不能不為執政者引作前車之鑒。

劉邦在不足一年的時間裏,竟然長驅直入,輕取關中,推翻暴秦。這固然因為秦朝的腐朽和項羽等盟軍轉戰河北諸地,牽製了秦軍主力,打擊了各郡縣的地方武裝,使劉邦在西進途中未遇強敵。但是,若無文臣武將的強攻智取,特別是張良的正確戰略戰術的指導。要想順利地奪關斬將,取得如此神速的勝利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諫主安民

推翻暴秦,劉邦逐鹿中原初步告捷。盡管如此,勝利也極易衝昏庸夫俗子的頭腦,連劉邦那樣傑出的政治家也難免為之傾倒。他初入秦宮,就目迷五色,貪戀宮室,狗馬、財寶和美女,有心追享富貴尊榮。對此,部下許多人很擔心。武臣樊噲犯顏強諫,直斥他“要做富家翁”。可惜,這種簡單的勸諫,竟使劉邦無動於衷。

張良深知,就很多人來說,渡過安樂關甚至比渡過生死關更難。生、死的含義是絕對的,而安樂意味著死亡,這卻是不清楚的、容易被人忽略的。對於通常所說的“兒女情長,英雄誌短”,人們雖然予以嘲諷,但又往往諒解多於反感。因此,要使劉邦放棄拘馬聲色,必須設法使之“心動”。所以,他巧妙地勸道:“往日秦為無道,沛公才得以至此。倘欲為天下除殘去暴,理應布衣素食。現今始人案地,就要坐享安樂,豈不是‘助桀為虐’。俗話說:‘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從樊噲等人的話。”張良表麵看心平氣和,但話中對古今成敗的揭示以及“無道秦”、“助桀為虐”等苛刻字眼,卻適足刺痛劉邦差點沉醉的心。這比氣憤地斥辱,要更加深刻、更易為人接受。這種緊打慢唱的手法,正是謀臣進諫的藝術。

然而,也切不可誇大辯士們的口舌之勞。須知,此時此刻,文武同道,相輔相成,才是諫諍成功的關鍵;而劉邦的明智也是不可忽視的內在因素。他終於封存秦朝宮寶、府庫、財物,還軍灞上,以待項羽等路起義軍。

其間,劉邦等人采取了一係列有深遠政治影響的政策。他召集諸縣父老豪傑,與之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並揚言:“餘悉除去秦法。請吏人皆安道如故。凡吾所以來,非有所侵暴,勿恐。”另外,又派人與秦吏一起巡行縣、鄉、邑,曉諭此意。結果,“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這些安民措施,為沛公劉邦獲取了民心,對於他日後經營關中,並以此做根據地與項羽爭雄天下,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四、鴻門待宴

秦亡之後,天下權利如何在幾股反秦勢力之中分配?圍繞這一問題,引起了新的爭奪。其實,最有實力者當首推項羽,其次是劉邦。所以,正確處理同項羽的關係,就成為劉邦的當務之急。

當初,劉、項的“共主”楚懷王曾經走下約定:“先人關中者,王之。”劉邦雖然搶先入關滅秦,但他在摧毀秦王朝的軍事力量方麵,根本不可與項羽的戰功相比。早在兩路分兵時,懷王及其左右將校偏袒劉邦,故意使劉邦為其易,取道南路;而使項羽為其難,取道北路,遇秦主力。巨鹿大戰纏住了項羽。影響了其前進的步伐,但卻大大減輕了劉邦的軍事壓力。因此,劉邦想要稱王關中,號令群雄.在政治上獨居霸主地位,決不會為不可一勢的項羽所接受。更為主要的,是雙方實力的對比相當很大。巨鹿戰後,項羽收降,改編了秦朝的軍隊(後來項羽恐秦朝降卒軍心不穩,入關後發生變故,於是把秦朝降卒20萬人統統坑殺在新安(在今河南澠池城南),吸收了沿途的兵民,一時軍威大振,兵力迅速發展到40餘萬(號稱百萬),而劉邦直至滅秦之後,所有兵力僅有10萬(號稱20萬)。論將才,項羽本人力可拔山,威風凜凜,其麾下又聚集著許多第一流人才:驍勇善戰者有黥布、龍且、鍾離昧等等;智慮超群老有範增、陳平諸人,實在是猛將如雲,謀士如鯽。劉邦雖然機警有餘,可借其勇武不足,他的手下周勃、灌嬰、樊噲之輩,當時的聲威也不及黥布、龍且、鍾離昧等人。劉邦最大長處是知人善任和恢宏大度;這盡管是最重要的政治素質,但並不能靠它無條件地扭轉乾坤,而隻能慢慢地積蓄力量,逐漸改變力量對比。

在強弱不放的形勢下,劉邦一度誤用下策。有人向他建議:“關西之富,勝過天下十倍,而且地形險要。現在章邯投降項羽,項羽封之為雍王,令他稱王於關中。章邯來,沛公恐不得占有此地。現應抓緊時機,派兵駐守函穀關,不要放諸侯軍進來。然後征集關中士卒壯大自己力量,以與項羽抗衡。”劉邦從其計,背著張良,擅自派兵扼守函穀關要塞。如此一來,就使楚漢原已存在的矛盾迅速表麵化。

項羽率兵來到函穀關時,見關門緊閉。又見關上劉邦守軍,不由得大為生氣,遂命英市督軍強攻。十二月,項羽軍擊破函穀關,進駐新豐、鴻門(兩地均在今陝西臨潼東北)。緊接著秣馬厲兵,欲與劉邦決一死戰。

項羽的謀土範增對項羽說:“昔日劉邦是個貪財好色之徒。這次人關以後,他卻不貪財寶,不近女色,可見他誌見不小。務必速取之,勿使良機坐失。”

誰知項羽劍拔弩張要消滅劉邦之事,卻驚動了項羽的叔父、張良的好朋友項伯。項伯欲報答張良的救命之恩,坐臥不安,便決定給張良通風報信。

是夜,項伯騎馬偷入漢營。他找到了張良,把項羽的計劃和範增的主張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張良,並勸張良趕快逃離劉邦,不要呆在此處等死。

張良頭腦冷靜,足智多謀。他聽了項怕的話,不動聲色,平心靜氣地說:“我奉韓王之命,送沛公(劉邦)入關,現在沛公有急,我偷走不合義理,理應告知。”項怕聽了張良一番入情入理的話,更欽佩其為人,遂答應張良的要求。於是張良馬上來到劉邦那裏,把項伯的話告訴了他、劉邦聽了大吃一驚。

張良問劉邦:“您估計,您的士卒可以抵擋住項羽的大軍嗎?”

劉邦沉默了一會,說:“實在不能。但是有何計?”

張良說:“為今之計,隻有靠項伯挽回。請您去告訴項伯,說您不敢背叛項羽。”

劉邦不愧是一代人傑,既善於隨機應變,又能伸能屈。他問張良:“你跟項伯有交情嗎?”張良告知舊事。

劉邦又問:“你跟項伯孰長?”

張良說:“項伯比我大。”

劉邦說:“那就把他請來,我以兄長待之。”

於是張良出來,去請項怕,勸他無論如何去見一見劉邦。項伯本來無此議程,隻想把張良帶走,難卻情麵,隻好隨張良一起去見劉邦。

劉邦見項伯到來,像見到老相識一樣,設宴款待。他先尊項伯為兄長,與他結為婚姻之好,然後委婉陳辭說:“我入關以後,清查了戶口,封存了府庫,一點不敢私取,隻等項將軍的到來。我之所以派兵守函穀關,主要是為了不讓盜賊亂兵出入,以防不測。我拿下鹹陽以後,日日夜夜盼望項將軍到來,以便移交,哪能謀反呢?還是請您把這些情況如實告訴項羽。”劉邦的一番巧舌爭辯、項伯競信以為真,滿口答應劉邦的要求,並對劉邦說:“明日一早,您務必親自去向項羽說明,表示歉意。”劉邦隻好同意了。

項伯回營將劉邦之言盡稟項羽,並說:“如果不是劉邦先攻入關中,您怎麼能這麼快就人關呢?人家現在立了大功,您不但不賞,反而要進攻人家。這是多麼不義呀!您應該乘機好好招待他才對。”項羽本來就是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之人,項伯的一番說辭,他聽了覺得甚對。為進一步驗證,他決定明日劉邦來營之後,當麵責問,再做決定。

次日清晨,劉邦帶領張良、樊噲和百餘騎兵來到鴻門。見麵之後,劉邦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向項羽賠罪說:“我和將軍戮力攻秦,您橫掃黃河以北,我轉戰黃河以南。未料我竟然能首先攻入關中,推翻暴虐的秦朝,在這裏跟您重逢。我們兄弟相會,這本來是一件大好喜事。不料如今竟有小人從中挑撥離間;使我們之間發生誤會。”劉邦這話說得有理有節,依據先前懷王所定,劉邦進關也是名正言順。並無非份之處,相反項羽倒有違約之嫌。這“小兒”二字,自然轉罵到項羽頭上。項羽卻並不具備一般政治家強詞奪理的氣質,又無隨機應變的才幹,一旦窘迫,竟露出底蘊,脫口說道:“這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對我講的,說你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不然,我怎能如此。”

於是項羽請劉邦赴宴。席間,範增多次向項羽使眼色,並屢次舉起佩帶的玉吷向項羽示意,要他下決心殺掉劉邦。可是項羽毫無反應,依舊飲酒。張良對席間局麵了然於胸,暗思對策。

範增見項羽無意殺掉劉邦,又不願失去大好時機,就離開宴席,叫來大將項莊,授意他去舞劍助興,伺機擊殺沛公。於是項莊按範增的吩咐在宴席上舞起劍來。然而這個用意又被項伯看穿了,他也拔劍起舞,並用身體時時掩護劉邦,使項莊無法下手。

張良見形勢緊迫,便急忙辭席去找樊噲,對樊噲說:“項在舞劍,意在沛公。”命他速去救駕。樊噲一聽事情如此緊急,便一手握劍,一手拿著盾牌,撞倒軍門衛士,闖進帳內。但見他怒發衝冠,圓睜雙眼,瞪著項羽。項羽見狀大驚,慌忙問道:“這是什麼人?”

張良說:“此為沛公的參乘樊噲。”

項羽不住口地稱讚說:“壯士!快賞酒!”

樊噲接過酒,站著一飲而盡。

項羽見樊噲如此豪爽,欣然說道:“賞他一隻豬腿!”

樊噲把盾牌放在地上,放上豬腿,用寶劍邊切邊吞。不一刻功夫,一隻豬腿便到了樊噲的肚裏。項羽愣住了,又問樊噲:“壯士,還能喝酒嗎?”

樊噲鎮定自若,大聲回答:“我死都不怕,何謂喝酒?”

項羽大驚道:“這話是什麼意思?”

樊噲接著說道:“昔日,楚懷王和諸侯有約在先:誰先攻入鹹陽,誰就稱王。現在沛公首先打敗秦兵攻入鹹陽,毫毛不敢有所取,封閉所有的宮室,駐軍灞上,等著大王前來主持。沛公這樣勞苦功高,你不但不封賞,反而聽信讒言,要殺害有功之人,這不是重蹈秦朝滅亡的覆轍嗎?我認為這太不對了!”

聽了樊噲一番理直氣壯的回答,項羽瞠目結舌,自覺理虧,沒話回對,隻是連聲向樊噲讓座。樊噲這才坐在張良身邊。

劉邦見氣氛有所緩和,知道此地不可久留,正好可借機脫身。便向項羽說道:“大王,我去茅廁方便一下。”

項羽已有幾分醉意,也不多想,便擺了擺手。劉邦即離開宴席。張良、樊噲跟著出來。樊噲對劉邦輕聲說:“馬已備好,請沛公決點離開此地。”

劉邦說:“不辭而別,如此合適嗎?”

張良說:“大行不顧細節,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菜刀和砧板),我為魚肉,隨時有被宰的危險,怎麼還顧得上告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