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又說:“我這一走,你怎麼向項羽交待?”
張良說:“您隻管與樊噲脫身,我自有良策。”
於是,劉邦由樊噲等人護駕,抄小道,輕騎簡從,向灞上狂奔而去,留下張良與項羽等人應與委蛇。
張良推算劉邦一行已到了軍營,乃從客返回大帳。項羽問道:“沛公去哪兒了?”
張良從懷中取出白壁一雙,玉鬥一對呈上道:“沛公已醉,怕失禮儀,不能辭行。他讓我把白壁一雙恭獻大王,玉鬥一對敬獻亞父。他見您和您手下的人有意作對,所以一個人走了。如今已經回到軍中。”
項羽接過白壁,邊賞玩邊說道:“嗨!沛公也是,為何不辭而別?”
張良道:“大王與沛公情同手足,隻是大王部下有人與沛公有矛盾,想將沛公殺害,嫁禍大王。大王初定天下。正應寬厚待人,仁義天下,不應疑忌沛公。沛公若死,天下必譏笑大王,大王何必坐受惡名?譬如卞莊刺虎,一計兩份,沛公不好明言,隻好脫身避禍,靜待大王自悟。大王聖明,一旦醒悟自然理解,就不會怪罪沛公不辭而別。”
項羽本來多疑。聽了張良言語,反疑範增,雙眸凝視範增多時。範增因計未成本已心中十分懊惱,再見項羽凝視自己,不禁怒氣衝天,突然站起抓起張良敬獻的那雙玉鬥,摔在地上,拔出寶劍,一劍擊得粉碎。隨後氣忿地走出大帳。帳外,他仰天長歎:“唉!豎子無知,不足與謀,日後取得江山者必是劉邦!我們就等著做他的俘虜吧!”
劉邦一回灞上,馬上命人將曹無傷押來。劉邦臉色鐵青,大聲說道:“曹無傷,你知罪嗎?”
曹無傷見事情已經敗露,非常恐懼,“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求饒:“沛公饒命,沛公饒命!”
劉邦道:“你怎敢出賣於我,我待你不薄,沒想到你竟然吃裏爬外陷害於我,你還有何話可說?”
曹無傷泣涕連聲打自己臉求饒道:“我不是人,我不是人,我對不起沛公,對不起眾位弟兄!”
劉邦說道:“你這個吃裏爬外的東西,編造謊言,險些置我於死地,若不殺你,天理難容!來人,將曹無傷推出帳外,梟首示眾!”
曹無傷立刻被處死了。
幾天以後,項羽帶領人馬向西進發,屠了鹹陽城,殺了子嬰,放火燒毀了秦朝的宮寶,包括綿延300公裏的阿房宮在內,大火三月不滅。並把秦宮的財物美女劫掠一空,富麗堂皇的鹹陽城一下子變得滿目蒼涼,成為一片廢墟。關中百姓目睹項羽的所作所為,愈加仇視項羽,擁護劉邦。
是時,韓生向項羽建議說,關中地區乃天府之國,左有淆山函穀之無險,右有隴蜀山脈之屏障,上有千裏草原可以放牧,下有肥沃土地可以取粟。海內無事,可經黃河、渭水將關東物資源源輸入;天下有變,可乘舟而下,兵擊四方。如果在此建都,霸業可成。
但項羽見鹹陽宮寶被大火燒得破敗不湛,又思念家鄉,不同意在關中建都。他說:“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誰能知道呢?”弄得韓生哭笑不得。後來韓生對人說:“人們都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如此。”意思是說項羽徒具人形而沒有人的思想。有人將韓生的話報告了項羽,項羽暴跳如雷,立刻命人把韓生烹死了。
項羽又派人去見楚懷王,要求更改以前的盟約。但是楚懷王不同意。項羽非常生氣,下令把他遷往江南,建都郴縣(今湖南郴縣)。表麵上仍尊稱他為“義帝”,實際上卻別除了他的權力。為了報複楚懷王,項羽還把懷王的土地分封給了諸侯。
五、助漢滅楚
公元前206年二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項羽和範增意欲限製劉邦的發展,借口巴蜀也是漢中之地,封劉邦為漢王,統領遙遠的巴、蜀地區,建都南鄭(今陝西漢中)。為了牽製劉邦,阻礙他東進的道路,又把關中一分為三:把秦朝降將章邯封為雍王,統領鹹陽以西,建都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封司馬欣為塞王,統帥鹹陽以東,黃河以西,建都櫟陽(今陝西臨潼東北);封董翳為翟王,統領上郡(今陝西北部地區),建都高極(今陝西延安)。另封關東14諸侯,項羽自為西楚霸王。
劉邦見項羽違背盟約,憤憤不平,要出兵攻打項羽。蕭何認為時機尚早,乃諫阻道:“巴蜀之地雖然險惡,但總比白白送死好!”
劉邦不以為然;反問道:“怎麼會死?”
蕭何分析說:“現在敵眾我寡,項羽士氣正旺,在此情況下作戰,必敗無疑,豈不自取滅亡?與其如此,大王為什麼不暫屈於一人之下,而取信於萬人之上,像昔日商湯、周武王那樣。臣請大王暫居巴、蜀之地,養精蓄銳,招賢納士,待時機成熟,再還師平定三秦,與項羽一爭高下。”
武將周勃、灌嬰、樊噲也紛紛前來勸解,張良也支持蕭何的意見,劉邦才罷休,不再提進攻項羽之事。
為了表彰張良,漢王劉邦特賜給他黃金百鎰(20兩或24兩為一鎰),珍珠二鬥。張良一心為劉邦著想,把賞賜全部轉贈給了項伯。劉邦聞之,又給張良許多財寶,讓他去送給項伯,讓項伯在項羽麵前為劉邦請求漢中之地。項伯見利忘義,立即前去為劉邦說情,項羽果然答應。這樣,漢王就將秦嶺以南三郡聯成一片,據為己有,定都南鄭(今陝西南鄭東北)。
巴、蜀、漢中,土質肥沃、物產豐富,士民眾多。然而,由於地理隔阻,交通閉塞,進出十分艱難,欲從此東進,有諸多不便。所以,曆史上的有為之主,在實力雄厚時,一般不拘泥於此地。項羽封劉邦為漢王,正是想借此遏製他向東擴展。可是,巴、蜀、漢中也有地理的優勢——易守難攻。如果軍力不足以爭霸天下,退居此地自保,漸漸積聚力量,倒是一方寶地。漢王劉邦當時正需保存實力,所以劉邦、蕭何、張良等人才決意西就封國。
是年四月,諸侯各回封地,劉邦分及3萬人馬,而投奔者無數。張良一心惦念著韓王成,不能跟隨劉邦到南鄭,但又很是牽掛。於是他決定先送劉邦,然後再去陽翟。他們經過杜縣(今陝西西安東南),南入蝕中(今西安南,即子午穀)。張良一直送至褒穀(在今陝西褒城)。
褒穀又叫褒斜道,處崇山峻嶺之中,山高穀深,山勢陡峭,綿延數百裏,中間有褒水流過,曆來是自陝入川的南北通道和兵家必爭之地。因懸崖絕壁,無路可行,人們就在半山腰的石壁上淩空搭建棧道,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劉邦見山高路險,勸張良不要再送。張良隻好同意了。臨分手時,張良指著山腰的棧道對劉邦說:“您走後應燒之。這樣既可以防備諸侯攻打巴蜀,又向項羽表了忠心,使其麻痹。”這就是一向傳為美談的“明燒棧道”的妙計。劉邦依照張良的囑咐,果然放火燒掉了棧道。
張良回到韓國後才知道,因為張良輔佐了劉邦,引起項羽的忌很,所以項羽不讓韓王成到封國去,而是把他帶到彭城。項羽到達彭城後,又把韓王成降為路候,沒不時就把他殺死了。
這時,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加劇了諸侯之間的矛盾。田榮首先在齊國起兵反抗項羽。陳餘沒有被封為王,也對項羽不滿,便跟田榮聯合起來對付項羽。這年八月,漢王劉邦采納了韓信的建議,乘機“暗渡陳倉”,出兵關中,打敗了雍正章邯,塞王欣、翟王翳也先後投降了劉邦。劉邦還出兵武關。項羽聞訊後甚恐,一方麵出兵陽夏(在今河南太康),一方麵封鄭昌為韓王,以便對付劉邦。
張良生怕項羽去攻打劉邦,就給項羽寫信說:“漢王名不副實,所以他想得到關中;隻要按當初的約定得到了關中,他決不敢再往東擴張。”張良還把田榮與陳餘聯合起來企圖反抗的事告訴了項羽,轉移了項羽對劉邦的注意力,使項羽放鬆了對劉邦的警惕,集中兵力去攻打田榮。
公元前205年十月,張良回到漢中,被劉邦封為成信候。是時,劉邦已經恢複關中,建都櫟陽(在今陝西臨憧北);田榮已經戰敗被殺,田榮的兒子田廣立為齊王,繼續對抗項羽。
項羽知道漢王劉邦已經向東推進,然而也無法脫身,便想先擊敗田廣,平定齊地,然後再去打擊劉邦。這就給劉邦造成了可乘之機。
這年四月,劉邦統帥56萬大軍經過洛陽到達外黃(在今河南蘭考東南)。原來跟田榮聯合、反對項羽的彭越,此時也率領3萬人歸屬劉邦,劉邦封他為魏相國,轉戰梁地,自己親率大軍徑直政取彭城。
項羽聽說以後,急忙率領3萬精兵回師彭城。在軍師範增的精心謀劃下,項羽憑借3萬精兵大敗劉邦的數十萬大軍。漢軍死傷20餘萬人,劉邦隻率領數十名騎兵逃到下邑(今江蘇碭山)。
這一仗不僅使劉邦的主力受到意料之外的重大損失,而且連先前投降劉邦的諸侯王也紛紛倒戈,又投靠了項羽。劉邦無法,便說:“關東地區找不要了。誰能為我立功破楚,我就送給他。”張良說:“九江王黥市,是楚國的猛將,他和項羽隔閡很深;彭越也跟齊國聯合,在梁地跟楚軍作戰。此二人都可以利用。在漢王的將領中,隻有韓信可以委以重任,獨當一麵。若賜此三子以關東,定敗楚無疑。”劉邦聽了,轉憂為喜,一麵派人去遊說九江王黥布,一麵又去聯合彭越。後來,劉邦終於借助這三個人的力量最後打敗了項羽。
公元前205年五月,劉邦移軍滎陽,招集餘部,蕭何也從關中送來了補充的兵員和物資,漢軍軍威複振,把項羽攔阻在榮陽以東。劉邦還下令在滎陽和敖倉之間修建市道,以便安全取用敖倉的糧食。
為了削弱項羽,劉邦派韓信渡過黃河,攻打安邑(在今山西夏縣)。九月韓信生俘了魏王豹,接著又向燕、代進軍,從側翼聲援劉邦,孤立項羽。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在井陘之戰中擊敗趙軍,俘虜了趙玉歇。不久,九江王黥布歸漢,劉邦命令他駐守成皋。
這時,項羽也加緊進攻劉邦,把滎陽重重圍住,並斷絕了漢軍糧道。劉邦憂慮不安,便把謀士酈食其找來商議對策。酈食其認為,昔日商湯伐桀,武王伐紂,都曾把亡國國君的後代分封為王。秦始皇對六國諸侯,斬盡殺絕,使他們的後代無立錐之地,所以才招致失敗。他建議劉邦重新分封六國的後裔,認為隻要這樣做,就可以獲得百姓、諸侯的擁戴,最終稱霸天下。劉邦聽了,連聲說好,並下令立即趕製印信,讓酈食其去執行這個使命。
適逢張良來朝。劉邦正在吃飯,見張良來到,便向他談起此事,並征求他的意見。
張良聽後,非常驚訝,問劉邦:“這是誰給您出的餿主意?如果這樣做,您的事業就完了!”
劉邦連忙追問:“為何?”
張良走上前去,拿起筷子,比比劃劃,胸有成竹地進行了分析。他認為:以前商湯伐複並封夏桀的子孫為王,周武王伐商並封殷紂的子孫為王,那是因為能夠牢牢把他們控製住,現在劉邦能置項羽於死地嗎?周武王伐紂以後,曾經表彰賢良,為聖人修建墳墓,發放矩橋的糧食和鹿台的錢財,以接濟窮苦的百姓,如今漢軍連糧草都無法保證,哪有條件那樣做呢?再說周武王滅商以後,為了表示不複征戰,讓人們安居樂業,便馬放南山,收起兵器。如今劉邦卻麵臨著項羽的重重包圍,勝敗未卜,況且劉邦的部下離鄉背井,征戰天下,隻不過是想得到尺土之封,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給六國的後代,這些人沒有了指望,就會丟開劉邦,各歸其主,返回故裏。這樣,誰還跟劉邦去打天下呢?再說現在最強大的還是楚國。即使封六國之後為王,由於他們勢單力薄,也會先後紛紛投奔項羽。誰還會歸順於劉邦呢?
張良的分析實在精辟。首先,他認識到古今時移勢異,反對照搬“古聖先賢”的舊章法。
第二,他看到湯、武分封夏、商後人,是在政局安定之後,已能左右天下形勢,現今是楚雙方爭,勝負未決。
第三,昔日武王散錢、發粟,是用敵國積儲治療自身瘡痍;現今漢王自己軍事無著,何暇救濟他人。
第四,昔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牛息桃林,是由於時勢已轉入昇平年代;現今卻正是狼煙四起,烽火連綿之際,決不可偃武修文。
至關重要的,是張良把封土賜爵用作獎賞軍功,以激勵天下土民追隨漢王征戰,作為維係將土之心的一條重要素鏈。此外,張良意識到六國貴族腐化墮落,分封六國隻能分散抗擊項羽的力量,最終將被楚軍各個擊破;即使有強者複出,亦必擁兵獨立,怎麼能臣屬於劉邦。張良此論,較之他當初請立韓王,無疑是思想上的飛躍,而且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
劉邦聽了,恍然大悟,急忙放下碗筷,把含在嘴裏的東西吐在幾上,連聲罵道:“這小子差點敗壞了老子的大事!”說罷,急忙命令把印信銷毀。
起初陳勝起兵時,六國貴族也都想推翻秦朝,反秦的目標是一致的。陳勝分封六國的後代,暫時還能夠起到聯絡黨羽,孤立秦朝的作用。況且當時天下的土地並不歸陳勝所有,所以陳勝把秦朝的土地分封給六國的後代,既有美名又有實惠。但是,劉邦卻不一樣。楚漢相爭,楚強漢弱,勝負未卜,六國諸侯並非全都反對項羽,如果劉邦把自己攻占的土地分封給六國的後代,就等於削弱了自己,幫助了敵人。一樣是分封六國之後,形勢不同,效果也完全不同。秦朝滅亡之後,項羽分封諸侯,結果是眾叛親離,紛爭迭起,這就是一個沉痛的教訓。張良雖然是韓國貴族,但他從全國的角度考慮,對當時的形勢有清楚的了解和客觀的分析,表現了他的遠見卓識和雄才大略。
公元前205年五月,項羽圍困滎陽,楚、漢在滎陽、成皋、廣武一帶相持一年多。
為了麻痹項羽,誘使項羽退軍,劉邦用張良之計,提出議和。條件是以滎陽為界,西歸漢,東歸楚。項羽準備議和。範增對項羽說:“目前優勢不在漢,大王要一鼓作氣突破成皋防線就難以對付劉邦了。彭城大捷是天賜良機,如不乘勝滅劉,將來後悔莫及。”項羽采納了這一建議,猛攻漢軍,一度攻下成皋,劉邦差點被活捉。劉邦一時失敗,非常恐慌。他問計於張良、陳平,張良說:“項王的骨鯁之臣不過範增、鍾離昧幾個人。項王外寬仁而內猜忌,信讒言,用親信而不用人才。隻要我們願意花本錢,設謀反間計,使楚國君臣相疑,範增、鍾離昧幾個智能人物失勢,破楚擒項,在此一舉。”
劉邦說道:“此計極好,依你之見,誰去施行合適?”
張良道:“陳平熟悉楚營,此計施計非陳平莫屬。”
劉邦非常高興,乃命從府庫中取出數萬兩黃金、無數珍珠交給陳平去打點施行離間計。陳平原在項羽麾下行事,因長期不為重用,又見項羽剛愎自用,任人唯親,才投奔劉邦。他對項羽相當了解,深知其為人。當天夜裏,他用重金貼通楚軍,讓他們四處造謠說:“鍾離昧、範增等將軍替項王賣命,功勞卓著,然而始終不能割地封王,他們準備與漢聯為一氣,共滅項氏,分其地為王。”由於流言紛紛,不久即傳到項羽耳中,項羽果然對鍾離昧、範增等人不太信任了。
就在項王初生疑心之時,項王有事遣使者來漢營。張良見此,靈機一動,又心生一計。他把計策告訴劉邦,劉邦大加稱讚。待楚使將至,劉邦老遠就叫人捧出盛滿牛、羊、豬三牲的食具,舉過頭頂,畢恭畢敬地打算款待使者,等使者走近,看仔細了,又假裝吃驚的樣子說:“哎呀,忙活大半天,你們原來是項王派來的使者,我還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呢。”說著,即命人把盛宴抬了回去,換成非常粗劣的飲食招待使者。
使者辦完公事,回到楚營,將受辱之事回報項王,項王更增加了對範增的猜忌和懷疑,漸漸猜疑範增不忠。範增提議抓緊時間攻下滎陽城,項王因疑範增心懷鬼胎,偏不肯聽。當範增得知項王疑心自己與漢勾結時,知道自己已失去頂王的寵信,既氣憤又傷心,乃對項王說:“天下事大局已定了,君王您好自為之吧。我已經老百,請君王讓我告假回到故裏。”項羽竟薄情地答應了他。範增年事已高,走到半路,氣結瘀積,背生毒瘡而死。時年74歲。不久,鍾離昧也被削弱了兵權。自此,項羽身邊既無謀臣,又無良將,以匹類之勇,剛愎自用,連連中計,形勢隨之急轉自下,最終落得眾叛親離,該下被圍,兵敗自殺。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再說漢軍這裏,雖張良、陳平計謀連連得逞,但依然處境困難,未能擺脫困厄的局麵,滎陽城依舊被楚軍包圍得水泄不通,如鐵桶一般。城中糧食日漸不濟,將士也疲憊不堪。見此,張良又獻一計,他讓劉邦詐降,趁夜派遣2000女子出城東門誘敵,自己則與劉邦等從西門突圍而去。
公元前203年十月,劉邦胸部中楚軍伏弩。劉邦“傷腳捫足”(傷了胸膛卻去捂腳),並大聲嚷道:“敵人射中我的腳趾!”他邊喊邊退入後帳。
張良心下讚歎劉邦的機警,竟一舉哄過楚軍,也蒙住了漢軍的眼睛。可是,劉邦傷勢很重,久久臥床不起,一旦被士卒察覺,定會擾亂軍心。倘若被楚軍偵悉,也會助長敵兵威風。想至此,張良便去麵見劉邦,曉以利害,強讓他起床,檢閱軍隊,安定人心。項羽見劉邦照舊勞師,未敢乘機大舉進攻。
楚、漢在萊陽、成皋一帶相持日久,項羽因一時難取滎陽,便依範增之計,把在彭城大捷中俘獲的劉邦之父、呂雉,及其一雙兒女帶到滎陽城下,對城樓喊道:“劉邦小兒聽著,你再不投降,聯就贏了你父,煮了你妻!”
說罷,隻見幾名楚軍將士馬上架起油鍋,生火架柴,又有兩名士卒將太公、呂雉推到陣前。
劉邦聞訊與眾臣登上城樓,舉目一看,禁不住潸然淚下。張良一見,急忙勸慰道:“大王勿傷悲。這乃是範增之計,太公不會被烹。”
劉邦急問其故,張良說道:“項羽出於無奈,隻是想以此來挾迫我軍投降。此計若不成,他們果真要烹太公,楚軍中有項伯,屆時定會出麵阻攔。再者,對於項羽這樣的人,若主公膽怯,就正中其懷,他會得寸進尺。我們隻能以狠對狠,不能讓他抓住我們的把柄。如此或許能救大公於虎口。”說罷,張良對劉邦耳語一番。劉邦乃強打精神,對項羽大聲喊道:“項羽小兒聽著,我與你同事義帝,結盟約為兄弟,我父即你父,你要烹你父,請看在兄弟的情份上,分我一杯羹!”說罷,揚長而去。
項羽聽罷,氣急敗壞地說道:“呸!你這個薄情寡義的無恥小人,來人!給我將太公、呂雉拋下油鍋!”
四名士卒架起太公、呂雉,就要向油鍋中拋。果正如張良所料,正在危急之時,但見項伯挺身而出,大聲喊道:“且慢!”然後來到項羽跟前施禮道:“大王,這使不得!”
“嗯!”項羽不喜道:“為何使不得?”
項伯:“大王,楚漢相爭,與他們沒有關係,今烹劉邦父、妻,楚漢會積怨更深,天下人也會唾罵大王,說咱們不仁不義,不忠不孝。而且臣聞劉邦從不顧親眷家屬,剛才大王也聽見了,他還要分杯羹湯。對這樣的人,即便殺了其父、妻,也無補無事,空留罵名而已。臣以為與其如此,不如暫且不殺他們,日後尚能扶持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