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覺得都不甚妙,但一時又不得安領。他環視了一下全場,見劉基雙目炯炯。沉默不言。朱元璋見狀,知道這位軍師一定又有妙計在胸了。他連忙召劉基進入內室,問他為何一言不發。劉基憤憤地說:“先立斬主張投降及逃鍾山的人,才可以樹立正氣,消滅陳賊。”朱元璋說:“先生有何具體計策?”劉基答道:“陳友諒這次是以驕兵來戰,勞師遠襲。而我們則有了上次失守太平城的教訓,並且是以逸待勞。天道以後舉者勝,我們哪裏害怕打不贏他們?現在我們的當務之急是敞開府庫,心懷至誠,以穩固士民之心。古代兵法說,日行300裏,奔襲敵人,即使不交戰也會潰敗。為什麼?士兵疲勞!我們可先放棄幾個地方,移走兵餉,裝成逃跑的模樣,再派人假裝投降,引誘陳友諒全速奔襲,我們卻中途設下埋伏,派兵截斷他的後路,叫他首尾難顧。後援不至,奪敵之心;設伏圍攻,亂其部署;以逸待勞,挫其銳氣,怎麼會有戰而不勝的道理!然後我們乘勝追擊,陳友諒必然拚力逃命,我們不僅能收複失地,還可以占領他的屬地。陳友諒遭此慘敗,進一步製服他就容易了。帝王之業,在此一舉,天賜良機,豈可錯過?”
此言正合朱元璋心意。然後他們密謀,先命胡大海出搗信州,牽製陳友諒後路;命常遇春、馮國勝、華高、徐達等將領各處理伏,打算截擊。一切部署停當,朱元璋先請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給其寫一封密信,假稱與陳友諒裏應外合,請他趕快來攻城。
陳友諒收到信後,不禁一陣暗喜:“這下勝券在握了。”他急於取勝,占領建康這塊風水寶地,於是馬上發兵進攻。
朱元璋這邊也在積極準備:先在石灰山側埋伏奇兵3萬人,並拆掉江東木橋,易以鐵石,設置水障,隻等他中計。時日既到,陳友諒果然如約,引著戰船徑直駛入一條狹窄河道。到達江東橋時,看見橋下都是大石塊,沒有了原來的木橋。他甚為驚異,連忙用暗語聯絡,並無一人答應。這時,陳友諒方知中計,但想撤退已遲。
朱元璋的軍隊見陳友諒已到達江東橋,黃旗一舉,伏兵見此信號,跳躍四起,水陸夾攻。不一會,陳友諒全軍就被殺得大敗,他自己獨自跳上另一小船逃走了。朱元璋指揮大軍乘勝追擊,太平城先而複得,取得了保衛建康的大捷。
勝利後論攻行賞,朱元璋欲將最高級別的“克勝獎”獎給劉基。劉基認為自己隻圖懷才有遇、學有所用,不圖眼前的名利,故堅辭不受。從此之後,劉基聲名大振,人們都說他是諸葛孔明再世。
三、奇襲江州
陳友諒退居江州之後,不甘失敗,便派部將以優勢兵力攻占了朱元璋屬地重鎮安慶。安慶是朱元璋西部邊境的門戶,朱元璋想乘勝一鼓作氣,再次討伐陳友驚,但心中猶豫不決,隻好去征求軍師劉基的意見。劉基分析了目前的形勢,認為此時軍隊士氣正旺,加之這次出征為收複失地,出師有名,如果可以做好戰前發動,完全可以戰勝陳友諒,殲滅其有生力量。有了這位“諸葛孔明”的支持,朱元璋決計再次伐陳。
依照劉基的計策,宋元璋在臨發兵前宣諭眾將土:“陳友諒殺主僭號,侵犯我疆土,戮殺我將土。觀其所為,不滅不足以平民憤,不滅不足以慰我國魂。”朱元璋的一席話,眾將士聽了,情緒昂揚,誓死要與陳友諒決戰。然後,整裝西進。朱元璋與劉基共乘龍驤巨船,率師乘風溯長江而上。沿途,將士們鬥誌旺盛,精神抖擻,長江上萬舟競發,旌旗蔽天,蔚為壯觀。
但勝利並非唾手可得。陳友諒屬將張定邊驍勇善戰,而且廣於謀略,加上安慶城池堅固,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朱元璋手下將士奮勇攻打,激戰一天,未取得任何進展。
晚上,朱元璋很是煩悶,將劉基召來商量對策。劉基對朱元璋說:“我們大軍遠道而來,本擬一舉攻克安慶,然而激戰一天,卻未得寸土,將士將生倦意;而且張定邊驍勇,安慶城固,再打必然更費時日。陳友諒知我在此鏖兵,一定會派人前來決戰,以報上次失利之仇,如此,內外夾攻,我軍必敗。”
朱元璋聽罷,長歎一聲說;“難道別無他法,隻好放棄安慶嗎?假如門戶一開,猛虎入室,今後哪還有一日可以安寧?”
劉基擺擺手,對朱元璋說:“主公勿憂,暫時放棄安慶,並非就不要了。《武經》雲:我欲戰,敵卻深溝高壘,不得與我戰,則攻其所必救。安慶彈丸之地,城池固若金湯,足以久勞我師。陳友諒不敢出兵迎戰,正由於心存恐懼。我們如果放棄安慶,迅速西上,直逼江州,搗其老巢,陳友諒必定撤離安慶而救江州。那麼,安慶還能跑到哪裏去?不是順手可以攻克嗎?如此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朱元璋聽罷,撫掌稱妙,完全聽從了劉基的計策,連夜出兵而去,卻在營地亂設青火旗幟,縛活羊於戰鼓上,敲擊有聲,迷惑敵人。
暗夜沉沉,迷霧深重。朱元璋除留少量兵力在安慶迷惑敵人外,其餘均偃旗息鼓,沿江西進,長驅直入,逼近江州。當陳友諒的江州守軍還在夢中時,他們已發起攻城戰。江州守軍認為神兵自天而降,忙於應戰。陳友諒匆忙發兵,卻不能挽救敗局。江州全線崩潰,陳友諒最後隻得攜妻子逃出,乘夜幕奔往武昌。江州守軍投降,很快為朱元璋所攻取。陳友諒在逃跑的過程中,抓到了幾個朱元璋的兵士,得知此舉皆劉基所謀,他仰天長歎道:“我部眾就缺像劉伯溫這樣的謀士,將來亡我者,必伯溫也。難道天意在朱元璋,故造伯溫助之?”
劉基不但在軍事上表現出卓越的謀略,而且在政治上,外交上也很靈活,做到戰取與招撫並重,一切從實際出發,采取機動靈活的辦法。
陳友諒的江西省丞相胡廷瑞守衛南昌,素聞朱元璋部隊的聲威,更懼怕劉基的神機妙算,遂派遣部將鄭仁傑到朱元璋的軍門前通報,請求和談。朱元璋把他請到密室商議,大部分條件已談妥,隻是在“不解散其部下所屬部隊”這一條上,朱元璋還很遲疑,麵有難色,怕他們日後養兵滋事。而劉基認為這正是分化瓦解敵軍、恩威並重的良機。看到朱元璋不想答應的樣子,劉基很著急,忙從後踢朱元璋坐的太師椅,聽到“咚咚”的踢椅聲,朱元璋清楚了劉的意思,便答應了他們的要求,並附信慰問胡廷瑞軍,稱讚他們的明智之舉。不久,胡廷瑞公開宣布投降,在他附近的餘於、建昌、吉安和南康等路府州縣,也都相繼望風投誠,全都授朱元璋的號令。
十月,那起初久攻不克的孤城安慶,也很快被朱元璋部隊攻下。
四、鏖兵鄱陽
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朱元璋決定親征,解救為張士誠的部將呂珍包圍的安豐(今安徽壽縣南)。從整局出發,劉基意識到此舉與原定先取陳又破張的方針相違,所以力勸朱元璋勿出兵。他說:“萬一陳友諒乘虛來攻,便會進退無路。再者,如救得小明王韓林兒出來,怎樣安置他呢?是繼續讓他當明王,還是把他禁閉起來?或是把他殺掉?”“要是關起來或者殺掉,那如今救他幹什麼?還不如借張士誠之手殺了他。要是讓他繼續當明王,豈不是自討沒趣,平白找個頂頭上司來管製自己?”朱元璋則認為若安豐失守,應天也會失去屏障,救安豐即是保應天。所以還是親自統兵去了。
不出劉基所料,當朱元璋出兵支援安豐時,陳友諒果然乘虛進犯,調動了數百艘戰艦,五六十萬軍隊,傾巢出動圍困洪都(今江西南昌市),很快攻下吉安、臨江、無為州等地。南昌被圍80餘日,激戰數十晝夜,情勢非常危急。朱元璋聞之,方知劉基的話是正確的,自責說:“不聽先生之言,才有今日之失。”劉基寬慰他說:“現在醒悟還來得及。”朱元璋立即親率20萬大軍救援,命劉基留守應天。
陳友諒聽說朱元璋來援,怕腹背受敵,隨即撤圍,在邵陽湖擺下陣勢準備迎戰。雙方大戰於鄱陽湖之上,初時,朱元璋屢戰屢敗,幾處險境。無奈,隻好又命徐達去應天換劉基。
劉基星夜趕來,便與朱元璋研究破敵戰術。兩人都主張用火攻,但朱元璋生怕風向不定、船多難燒淨盡,弄不好還有可能燒及自身。據劉基觀察天象,黃昏時分將有東北風起。他們隨即準備了七艘小船,上載草人迷惑敵方,並把蘸滿油漬的蘆葦、硫磺火藥等物放置船上,迅速開進湖中,待接近敵船,即拋出鐵鉤搭住敵船,乘勢放起火來。刹那間烈焰騰空,大船多被燃著。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一天幾十次接火,喊殺聲。濤聲、燃燒聲混在一起,煞是雄壯。激戰中雙方都有很多損傷,隻是陳友諒始料不及,損失更大。
一次,朱元璋正在指揮船上發號施令,忽然,侍坐在身旁的劉基,一躍而起,大呼道:“難星過,請主公急速換乘別船!”平時十分鎮定的朱元璋也驚起回顧,隻見劉基雙手揮舞,堅持說:“火速換船!”朱元璋不及多想,就被劉基和幾個貼身衛士拉著換乘另一隻船。坐都沒有坐穩,隻聽“轟隆”一聲,指揮船被陳友諒的大炮擊中,頓時粉碎,沉入湖中。此時朱元璋才緩過神來,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不由得稱讚劉基的神機妙算。
原來,劉基見朱元璋一心求勝,顧不得指揮船的隱蔽,穿行兵陣之中,然而這一切都被陳友諒的軍隊發現。他想陳友諒必定會集中所有的炮火首先把朱元璋的指揮船擊沉,恰好這時天家異常,出現所謂的“難星”,劉基便趁機催著朱元璋換船,躲過了這場事關勝負成敗的禍事。
這邊的陳友諒見朱元璋的坐船已被擊沉,以為朱元璋必死無疑。全軍歡聲一片,舉杯慶功。正在狂喜中,又看到朱元璋指揮戰船進攻,不免大驚失色,以為有神仙庇佑,頓時,陳友諒陣勢大亂。朱元璋軍隊的戰船乘機旋繞漢軍巨船,時出時沒,勢如遊龍,弄得陳友諒手足不搭。朱元璋的將士見狀,一時勇氣百倍,呼聲驚天動地。同時,湖麵上波濤大起,陰雲密布,給朱軍進攻創造了良好條件。朱元璋軍雖是小船,但移動自如,正好采用火攻,陳友諒的巨船卻處處挨打,有的被擊沉,有的燃起了熊熊大火。
雙方在鄱陽湖中激烈地戰鬥7三天,仍未決出勝負。後來,劉基又建議朱元璋將主力軍隊移往湖口,扼住放軍通路,用關門打狗的辦法,以致陳軍補充給養的後路全被切斷。給養斷絕,將士疲乏,內爭不已,陳軍敗局已定,大部被俘和投降。陳友諒也在露麵瞭望時被流矢射中身亡。朱元璋的軍隊,在付出了很大傷亡代價,幾經險境,終於徹底打敗了這一強敵。
回到應天,朱元璋對自己的這次決策曾表示反悔,問劉基說:“我實在不當有安豐之行!如果陳友諒乘虛直搗應天,那我便進無所成,退無所守,大事去矣!幸而他不攻應天而圍南昌,南昌又堅守了三個月,致使我有足夠時間集中兵力。陳友諒出此下策,不亡何待。”
在平定陳友諒的幾個主要戰役中,對基胸有成竹,運籌帷幄,每奏奇效,特別是鄱陽湖一戰,奠定了平漢興明的霸業。劉基在鄱陽湖中的戰略戰術思想,很值得人們研究借鑒。
五、平張士誠
劉基在戰略上為朱元璋製訂了先滅陳友諒,後平張士誠的方針,為朱元璋獲取了奪取天下的主動權。當西邊平漢戰火漸漸平息之後,朱元璋立即集中兵力,掉轉矛頭,揮戈東進,進攻張士誠所建的吳國。
當時張士誠據有浙西,北連兩淮,憑恃武力,屢屢侵占朱元璋的勢力範圍。劉基認為這是一股不久之師,他們起事的目的,不是為了救民於水火之中,而是爭名奪利,劫民掠商,而我們的軍隊就要與之不同,不要擄掠,不妄殺戮,不毀廬舍,為仁義之師,如此就能贏得民心。作為一名著名的政治家,劉基首先提出了以上的建議,使朱元璋軍隊在軍事紀律上就高於張士誠一籌。在平定張士誠的過程中,劉基的軍事思想也得以實現。
至正二十三年(1363),張士誠圍攻建德城,守軍統帥李文忠聞訊非常生氣,要同他拚死決戰。恰好劉基在建德,他詳細向李文忠解釋了他在《百戰奇略》中提到的“以飽待饑”的戰術;“大凡遠道而來的敵人,給養不濟。敵饑我飽,我們可堅壁不戰,斷其糧源,斷其糧道,與敵持久對峙;敵方必定要發生糧食危機,將士不飽則軍易生亂。因此,敵軍一定會主動撤退,我方即密派騎兵半路伏擊,後麵再縱兵追殺。這樣大獲全勝是必然的了。”據此,他推斷:“三日後張士誠必定會因糧源不濟而撤走,他逃我追,就可以一舉擒獲。”
李文忠雖然並不完全相信,但見他說得在理,就按他的去做了,堅壁清野,依城固守,並乘夜色派出小股伏兵。
三日後,劉基從容率眾將士,登城觀望。觀察了一會,劉基自信地說:“張賊已經逃走了。”眾將領看到張士誠的軍營裏,戰陣中旗幟獵獵,一如往日,而且傳來了一陣陣威嚴洪亮的戰鼓聲,都大為生疑,不敢隨便發兵。
劉基再次催促,李文忠才下令出擊。直到張士誠的軍營一看,果然如劉基所料,軍營裏空空蕩蕩,張士誠的主力盡皆撤走,留下搖旗擂鼓的,隻錄一些老弱士兵。李文忠急忙傳令追趕,即時快馬奔騰,一齊飛馳,一直到東陽才趕上張立誠的部隊。一番鏖戰,疲乏饑餓的張士誠軍被擊潰,被俘者無數。
浙東台州人方國珍,元至正八年起兵抗元,占有沿海慶元、溫、台各州縣,元兵屢對不克。劉基與他打交道,可說由來已久。元至正十三年,劉基為浙東行省都事,因其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本性,他建議:“方氏首亂,數降數叛,乖戾多變,不可赦免,應該捕獲歸案,依法斬之。”但因為方國珍賄賂了一批元朝官僚,朝議不聽劉基的話,接受方國珍的投降,而列基則被扣上“越權言事”、“擅權”的罪名,棄置不予重用。方國珍被授予元官後,仍然擁兵自重,不受元朝調遣,卻利用官軍的名義,大肆搜刮民財,掠奪國庫,壯大自己的力量,擴大自己的地盤。
方國珍雖然與劉基有這一層“姻緣”,但他本是一位見風使舵,傾慕賢能的人,他對劉基仍然很看重,不記前仇。劉基的母親死後舉行葬禮,方國珍還派人送來吊唁信。這時,劉基認為陳友諒、張士誠的消滅乃當務之急,暫時可利用方國珍,不可“捕而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