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謀士範文程(2 / 3)

早在天聰五年(1631)皇太極圍困大淩河之際,明登萊巡撫孫元化曾派參軍孔有德率軍救援。但部隊行至吳橋,遭遇大雨雪,沒有糧吃,政府也不管,致使部分軍士出營搶掠。因貪汙懼罪的李九成乘此時機,鼓動叛亂。孔有德也心懷不軌,見機行事。第二年正月,孔有德與駐守登州的另一位參將耿仲明平應外合,占據了登州城,他自號都元帥,鑄印置官,封聯仲明等為總兵。他們攻城陷鎮,四外抄掠,焚殺甚酷。到這般田地,崇禎帝不得不派大軍征剿。天聰七年(1633)孔有德遣使向後金求援,皇太極正中下懷,當即派範文程等率軍前去援救。範文程憑借自己的才幹,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招降任務。除將孔有德和耿仲明等後來為清朝打天下立了汗馬功勞。

四、言聽計從

天聰九年(1635),皇太極宣布廢除“女真”稱號而改族名為“滿洲”。第二年五月,又改“大金”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登上皇位。皇太極稱帝後,對政府文武機構都進行了擴充。把以前的文館擴編為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各設大學士一人主持。任命範文程為內秘書院大學土,官爵晉升為二等甲喇章京(漢語稱為參領)。

為了擴充軍事力量,皇太極決定在滿八旗與蒙古八旗的基礎上,進而擴建漢軍八旗。於是,諸大臣便一致推薦範文程擔任固山額真(旗主,漢語稱為都統)。要了解固山額其究竟屬於怎樣的一個官職,就有必要將八旗建製簡單介紹:起初,女真人的生產和軍事行動,各依族和寨而建,每10人為一基本單位,頭目稱為牛錄額真(箭主,漢語稱為佐領人隨著實力的日益發展和壯大,努爾哈赤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五個個錄置一甲喇額真(參領),五個甲喇額真再組成一個固山(旗),開始隻有黃、紅、藍、白四旗,後來增設了鎮黃、鑲藍、鑲白、鑲紅四旗,從而形成了曆史上有名的兵農合一的八旗製度。努爾哈赤足八旗的最高統帥,他的子使們則是各旗的首領。各旗主直接聽命於大汗,其權限之大和地位之顯赫,僅次於大汗。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即以旗主的身份登上了皇位。隨著轄區的迅速擴展和勢力的不斷發展壯大,皇太極依照滿八旗的規製擴充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當清大臣提議由範文程擔任旗主這一不同尋常的要職時,皇太極卻認固山額真“隻不過是一個軍職而已”,從而否決了大家的意見,要求另議人選。由此看來皇太極重用範文程是煞費苦心的。

內秘書院大學士的地位雖然相對較低,但所職掌的卻都是機密要事。皇帝敕書的草擬,各衙門奏疏的收錄,與他國來往書館的撰寫等等,都出自內秘書院大學士之手。範文程實際上充當著皇太極秘書長的角色。他雖不在議政大臣之內,卻往往參與看政府內外重大方針政策的製訂。而且對朝廷要員的任免,他從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皇太極對範文程的重視,幾乎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每次召見,商議政事的時間都特別長,而且常是前次被召才歸,未及吃飯休息,複又被召人宮。凡遇軍國大事,皇太極總要問範文程是否知道。有時覺得其中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便說為何不和範文程商議。若回答說範文程的意見也是如此,皇太極便批準同意。各種外交文書,均由範文程批複或草擬,起初是太極還要親自過目審查,每一次都感到十分穩當,後來通常的文書便看也不看了。一次,範文程因病告假,好多事情因一時猶豫不決,皇太極便諭今待範文程病愈後再行裁決。皇太極村範文程言聽計從,範文程為了報答皇太極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也盡心盡力幫助他打天下。

皇太極從即位之日起,到崇德六年(l64l)間,曆時十五六年之久,他雖曾三次率軍突入關內,但卻總因沒有能拿下山海關與錦州而行動不便,難有大的作為。於是,皇太極便把進攻的矛頭描向了自己入關的最大障礙——山海關與錦州一線。而明朝也千方百計地加強這一線的防務。崇德四年(1639),明薊江總督換上了由於鎮壓農民起義軍有功而成名的洪承疇。崇德六年(1641),清軍開始采取行動,派兵包圍了錦州。這年七月,洪承疇便帶領吳三桂等八總兵、13萬人馬馳援。大軍雲集寧遠之後,便分頭向香山、鬆山緩緩推進,準備步步為營,穩中求勝。但新上台的兵部尚書陳新甲,卻說曠日久,恐糧草不濟,派員臨陣監軍督戰。洪承疇經不住催促,便輕易地將糧草留在寧遠、杏山和塔山外的筆架崗,隻帶領6萬兵馬貿然前行。命其餘兵馬隨後趕上。洪承疇到達鬆山、杏山一帶後,將騎兵駐紮在鬆山東、南、西三麵,將步兵駐紮在離錦州僅六七裏地的孔峰崗,與清軍成對壘之勢。

皇太極聞知明大批援軍已到,便於八月親率大軍從盛京(令沈陽)趕來,駐於鬆山、杏山之間,截斷了鬆、否間明軍的聯係,截斷了洪承疇的歸路。隨後,又派兵奪了塔山之糧。洪承疇失去戰機,困守鬆山半年之後,被部下出賣,城破做了階下囚。皇太極很明白洪承疇對自己入主中原將會起到多麼大的作用,所以,他一麵派人好好招待洪承疇,一麵讓範文程前去勸降。

範文程來到洪承疇囚室,洪承疇得知其來意,便大罵範文程沒有骨氣,作清軍走狗。並慷慨激昂,立誓要殺身成仁,決不屈膝投降。範文程也不和他爭辯,隻是隨便地與他談古論今及生死得失。正談著,隻見一小撮塵土落於洪承疇衣服之上,洪輕輕用手拂去。範文程瞧在眼裏,心中已有了成算。他辭別了洪承疇,便去告知是太極:“洪承疇必不肯死,麵對這樣的處境,對衣服尚且如此愛惜,更何況自己的生命。”皇太極聽了大喜,便親自前去看望洪承疇,見洪承疇衣著單薄,馬上脫下自己穿的貂皮裘袍,親手披在洪承疇身上,並關切地問:“先生還冷嗎?”這樣一來,洪承疇為之感動,目瞪口呆之下,感歎遇到明主。叩首請降。

關於洪承疇降清一事,還有皇後勸駕的傳說。據說洪承疇初到盛京,絕食累日,自誓必死。範文程洞察其並無必死之心後,皇太極便令人百般勸降,但洪承疇卻無動於衷。皇太極大費心思,後經多方了解,從明朝陷入口中知曉洪承疇好色。於是派了一撥又一撥美女前去勾引,卻仍不奏效。最終,皇太極竟派自己美冠一時的愛妃博爾濟吉特氏偷偷帶一小壺人參湯入侍。博氏見洪承疇閉目麵壁,哭泣不止,勸之不成,動了惻隱之心,非常同情地說:“將軍即使絕食,難道不能喝口水而後就義嗎?”話音委婉,情切意真,並承壺於洪唇,洪承疇便輕輕呷了一口。不一會,博氏又如此這般,承壺於其唇,洪承疇終於抵擋不住這般強烈的誘惑,一直喝下去。一連多日,博氏每每相機勸慰,迭進美饌,洪承疇漸漸心回意轉,開始進餐,最後歸順了。

故且不論是何種手法對洪承疇歸降生了效,僅就範文程單憑“拂塵”這一小小的舉動,便能斷定洪承疇必不肯死而言,他真是機敏過人,能夠見微知著,實在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謀略家。

崇德八年(l643),皇太極病逝。清王室進行了一場爭奪皇權的鬥爭。結果年僅6歲的福臨登基,改年號為順治,由他的兩位皇叔——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

順治元年(1644),多爾袞承擔起了皇太極的伐明未竟之業,率軍與明重開戰端。範文程總結了以往曆次與明軍交戰的經驗教訓,秦稱:“中原百姓備受苦難,思得明主,以便安居樂業。以前我軍雖曾屢次深入。但都燒殺掠搶之後而歸,以致伐明大業至今半途而廢。老百姓也以為我們不過是貪圖財物人畜,並無大誌,因而心懷疑慮,對我們沒有信任感。如今應當嚴申紀律,做到秋毫無犯,並錄用賢能,體恤疾苦,以使老百姓明白我們進取中原的決心和善待百姓的誠意。如能這樣,黃河以北可傳檄而定。”範文程還屢次為當朝僅要敲警鍾:“無有好生之德,自古未聞喜好殺戮者能得天下。若隻打算統治關東便莫要說起,如果想問鼎中原、一統華夏,則非得愛護百姓不可。”範文程以上的建議,就是要把滿洲貴族一貫從事的掠奪性戰爭轉變成為奪取全國最高統治權的統一戰爭,這一策略,對清朝開國起了重大作用。

正在這時,忽然傳來了李自成攻克明都的消息,多爾袞急召正在蓋州(今遼寧蓋縣)湯泉養病的範文程商議對策。範文程認為形勢對進軍中原極其有利,天賜良機,不可放棄,直火速進兵。他分析說。“李自成雖然擁有百萬之眾,但其勢卻已成強弩之末。

犯有三忌已必敗:逼死其主崇禎帝自縊煤山,引起天怒人怨;刑辱大小官吏,勒索富商大戶,激起了社會中上層的強烈不滿;燒房屋、掠財產。奸淫婦女,使老百姓大失所望。非常反感。這三大失策,已完全失去人心;加之農民軍將領被勝利衝昏頭腦,居功自傲,貪圖享樂,缺乏遠見,一戰便可將其擊敗。我方上下齊心;兵強馬壯,如果能優待士人,體恤百姓,行仁義之師。以討伐闖賊為名,何愁大功不成!”他馬上馳赴軍中,親自起草進軍文告,曉諭明朝官民:我軍特來為你們報君父之仇,決不濫殺無辜,所要誅滅的隻是闖賊。我們是正義之師,凡官吏歸順,皆按原職錄用;老百姓投靠,各安本業,軍隊嚴守紀律.一定不會加害你們。”為了改變清軍以往的陋習,多爾袞也通告全軍:“今此之行,非同昔日,蒙天眷顧,要當定國安民。以成大業。”並嚴格下達了“勿殺無辜,勿掠財物,勿焚廬舍”的禁令。

範文程將矛頭直接指向農民起義軍的策略,很好地將明、清之間的矛盾轉化成為以明清為一方,以農民起義軍為另一方之間的矛盾。此計甚妙,沿途明軍盡皆歸降,官吏竟相投誠。清方竟借用其力量擊潰了農民起義軍,輕而易舉地占領了北京城。初入北京,多爾袞以身作則,隻帶1000人馬宿衛;其餘騎兵盡屯城外。規定沒有九王(多爾袞)的標旗,一概不準出入;防止驚擾百姓。

此時的北京,幾經折騰,人心惶惶,動蕩不安。麵對嚴峻的局勢,範文程輔佐多爾袞推行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安撫人心措施。

首先,為崇偵皇帝、皇後發喪三日,曉諭天下,“以昭大義”。並派人保護明陵。同時還宣布:“故明諸王來歸者,不誇其爵。”這就促使明王室成員認可和接受了清的統治,那些誓死要向清複仇的王室宗親也不容易找到有力的理由去召號他人。

其次,傳諭城中各級漢族官吏各司其職,照常辦理公務,並給了這些人一定的好處。政治上:不僅規定降附者升級、殉死者立廟、隱逸者征辟錄用,而且要求內、外衙門的公章,全部要鑄有滿、漢文字,使漢族官員名義上能與滿族官員平起平坐、有職有權。經濟上:所有官員、退休官員、舉人、貢監生員,都可減免一定的賦稅、徭役,而且盡可能地幫助漢族地主恢複舊業、這就收買了絕大部分漢族官紳。

再次,範文程建議根據原來簿冊征收賦稅以收攬人心。明朝末年,賦稅不斷增加,如遼餉、練餉、新餉、召買等等,名目繁多,老百姓不堪重負。農民起義軍進城後,燒毀了征收簿冊。而萬曆年間的舊冊卻得以幸存,但其賦稅數額則比現行的要少得多。於是,有人建議責成有關部門另造新冊,範文程堅決不同意,他說:“即使以此為額,猶恐老百姓難以承受,豈能有更多的過分要求呢?”清政府采納了他的意見,從而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緩和了政府與百姓間的矛盾。

另外,範文程格外注意賑濟安排那些鰥寡孤獨、無依無靠之人。

上述種種措施收到了極佳的效果,使明朝遺民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尋常百姓,都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清廷的故意,使一觸即發的反抗情緒大為化解,從而使大局穩定了下來。這些措施也產生了不可小視的巨大影響,就連遠在揚州的抗清名將史可法,在上書給南明福王時,也不得不萬分感慨:“以清之能行仁政若彼,而我之漸失人心如此,臣恐恢複之無期,而偏竟未可保世!”

順治二年(1645),平定江南之後,範文程為了確保長治久安,他建議開科取土,網羅人才。他說:“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請再行鄉、會試,廣其登進。”清政府接受了該建議,規定每逢子、午、卯、酉年,各直省舉行鄉試;每逢辰、戌、醜、末年,舉行會試。這一舉措,使窮經皓首的知識分子們終於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獲取了他們的普遍好感和擁戴,認為清皇帝乃“聖明之主”。出於感恩戴德的心理,這些人為清廷提出了不少治國良策。知識階層為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其態度的轉變,必然會對整個民族的心態產生潛移默化作用,從而決定人心的向背。籠絡住了知識階層的心,就意味著得到了整個民心。文程正是從優待知識分子著手,以獲得整個民心。屢出奇謀,範文程真正是見識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