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舉辦酒席,總是有個說道的,或接風洗塵,或送別餞行。因此,在舉杯之前,主人一定要有一個開場白,也叫祝酒辭。比如,接風洗塵,不妨可以說:“某君一路風塵,遠道而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略備薄酒素菜,請來某某,某某……各位,同來為某君接風洗塵,請大家舉杯,共同幹一杯。這樣一說,某君既領了主人的情,請來的陪客也明白了主人的心意,互相了解了身份,就能分清主次,圍繞主題邊飲邊談。祝酒辭因人因事而異,不拘一格,但以簡短精練為好,能表情達意即可。
因為,讓人家圍著酒桌,餓著肚子,看著美酒佳肴聽一個沒完沒了的長篇演講,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勸酒並不隻是“勸君更盡一杯酒”,還要適時“勸君少飲一杯酒”,做到讓大家乘興而來,盡歡而去。一定要破除“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的觀念和不喝醉就不夠意思的思想。在這方麵最恰當的勸酒詞應是:
“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會喝不喝也不好,喝到適度為最好。”酒席之上的客人,來自各個方麵,其經曆、性格各不相同,因此,勸酒的語言應該區別對待,力求做到共盡酒興。
喝多少酒是因人而異的,生意人一定要注意喝酒不可過量,一般來說不宜超過自己酒量的三分之一,否則不利於酒桌上談生意。有人曾這樣說過:“喝第一杯是人飲酒,喝第二杯是酒飲酒,喝第三杯就是酒飲人了。”的確如此,適量喝酒對身體並無大礙,而且還可以活躍與人交往應酬的氣氛。但是假如毫無節製地喝酒,而且逢喝必醉,不但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還會使自己在公眾場合失態,影響生意人的形象。若酒後亂性幹出傻事,或是酒後開車,都可能使生意人陷入危險的境地。所以,在喝酒前先適當評估一下自己的酒量,不要逞一時英雄,而致終生遺憾。
敬酒罰酒都不吃
杯中之物,多喝無益,且勞形傷身。所以學會一點卻酒的藝術,在日常交際中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試舉幾例,供參考:
1.滿麵笑容卻酒,智在以柔克剛。
有不少人發現,相當多的“酒精(久經)考驗”的拒酒者,任憑你天花亂墜地勸,他就是笑眯眯地頻頻舉杯而不飲,而且振振有詞。張某喬遷之日,特邀親朋祝賀,小李也在其中,然而小李平素很少飲酒,且酒量“不堪一擊”。
酒宴上,小王提議和小李單獨“意思”一下,小李深知自己酒量的深淺,忙起身,一個勁兒地扮笑臉,一個勁兒地說圓場話:“酒不在多,喝好就行。”“經常見麵,不必客氣。”“你看我喝得滿麵紅光,全托你的福,實在是……”結果使小王無可奈何。
2.突出事實卻酒,智在申明情況。
事實勝於雄辯,無懈可擊。拒酒時,若能突出事實,申明實際情況,再配上得體的語言,能令勸酒者欲言又止,輟杯罷手。A君參加一個生日宴會,B君好久未曾和A君相逢,提出要和A君痛飲三杯。A君說:“你的厚意我領了,遺憾的是我最近一段時間身體不適,正在吃藥,好久滴酒不沾,隻好請你多關照。好在來日方長,後會有期,日後我一定與你一醉方休,好嗎?”此言一出,賓客們都紛紛讚許,B君也隻好罷手。
3.針對後果卻酒,智在前車之鑒。
飲酒當然應是喝好而不喝倒,讓客人乘興而來,盡興而歸。那種不顧實際的勸酒風,說到底,也不過是以把人喝倒為目的,這充其量隻能說是低級趣味的勸酒術,乃勸酒之大忌。作為被動者,當酒已喝到一半量時,應向東道主或勸酒者說明情況,如:“感謝你對我的一片盛情,我原本隻有三兩酒,今天因喝得格外稱心,多貪了幾杯,再喝就‘不對勁兒’ 了,還望你能體諒。”如此開脫以後,就再也不要喝了。這種實實在在地說明後果和隱患的卻酒術,隻要勸酒者明白“樂極生悲”的道理,善解人意者,就會見好就收。
4.反守為攻卻酒,智在後發製人。
反守為攻,意即先不動聲色,靜聽其言,等待時機,一旦時機成熟,抓住對方言辭中的“突破口”,以此切入,反守為攻,使對方無法爭辯,從而卻酒。劉某新婚大喜之日,當酒宴進入高潮時,某“酒仙”似醉非醉、侃侃而談,請兩位上座的來賓一起一人“吹”一瓶。麵對“酒仙”言辭上的咄咄逼人,兩位來賓中的一人站起來說:
“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是不是孔子的話?”“酒仙”隨即答:“是的。”來賓見其已入“圈套”,便說:“既然聖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你又提議要我們兩人一起喝,你現在就是我們兩位最好的老師,請你先示範一瓶,怎麼樣?”這突如其來的一擊,直逼得“酒仙”束手無策,無言以對,隻得解除“酒令”。
此番卻酒,妙就妙在某來賓不動聲色,靜聽其言,然後抓住“酒仙”言辭中的切入點,提出問題。悄悄布下個“圈套”,誘使其說出(或同意)與自己相似的觀點,請君入甕,隨即“收攏圈套”,以“諾”攻“諾”,反戈一擊,達到製勝卻酒的目的。
如何辨別酒後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