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和諧的飲食(1)(1 / 2)

在人體健康中,飲食是非常關鍵的環節。一定要注意適當地選擇食物,並根據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組成合理的飲食搭配,這是達到良好營養的關鍵。所謂良好的營養,即合理的營養,要求營養素相互之間保持合適的比例,人體的營養需要與飲食的供給之間建立平衡的關係。供給不足與供給過量,對身體都是有害的,所以我們提倡和諧的飲食。

據說,英國有個叫傑克遜的農民150歲的時候,被英王發現,遂召他進宮,請他傳授長壽之道。可他去了富麗堂皇的宮殿後,麵對美味佳肴凶猛地飽餐了一頓,由於吃得太多,竟然在不久後死去了。宮廷醫生對其屍體進行解剖後發現:他的各個器官均無衰老征象,問題就出在他進宮後太貪吃才遭此不測。

吃得太飽也會致命,這就是不懂飲食規則而導致的惡果。

有些人一遇到美味佳肴,便禁受不住誘惑,開始大吃大喝,直到撐得受不了了,才肯罷休。這種錯誤的飲食習慣往往會給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古人雲:“一飽為足,十飽傷人”,“一頓吃飽,十頓吃湯”,“食不過飽,飲不過多”。吃得過多,會嚴重傷害身體的正常運轉,正如中醫所說:“若要身體安,三分饑和寒。”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當飯吃得過飽時,就會昏昏沉沉,精神恍惚,很多人以為這是正常現象,殊不知,這正是因為吃得過飽而導致的。飽食使得腸胃負擔過重,人身上的血液都跑到腸胃係統去“工作”了,於是大腦就會出現供血不足,得不到足夠的能量維持身體的正常運轉,因此就出現了頭腦遲鈍、犯困的現象。同時,進食過飽,攝入的熱量大於消耗,多餘的熱量會變成脂肪,沉積於皮下及腦等組織器官內,影響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出現嗜睡、反應遲鈍、注意力分散、健忘等諸多症狀。

飽食對人體傷害很大。健康專家研究表明,人吃得太飽後,有一種叫做“纖維芽細胞長因子”的物質在大腦中快速增長,而這種物質正是引起腦動脈硬化的罪魁禍首。如果我們長期每餐飽食的話,這種物質就會在大腦中不斷地積存增多,當它達到一定量時,大腦動脈便會發生硬化。

我們進食的大多是混合食物,從胃排空的角度談,消化時間根據食物成分的不同在1~4個小時(消化時間: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而實際上在胃內食糜完全排空之前,就已經產生明顯的饑餓感了,如果兩餐之間間隔時間過長(4~5個小時,甚至更長),容易產生饑餓感,進而導致過量進食。

經常飲食過飽,不僅會使消化係統長期負荷過度,導致內髒器官過早衰老和免疫功能下降,而且過剩的熱量還會引起體內脂肪沉積,引發肥胖、高血壓等“富貴病”。另外飽食後,胃腸道循環血容量增加,造成大腦血液供應相對不足,使腦細胞正常生理代謝受到影響,甚至還會引起冠心病病人發作心絞痛,誘發膽石症、膽囊炎、糖尿病等。少食多餐能夠避免飽食現象的出現,對於維護自身健康是很有益的。

正確的飲食規律,應該是一日三餐,隻吃八分飽。真正生活有節製、有規律的人大都不會“饑一頓、飽一頓”,而是擁有準時吃飯,到量停箸的好習慣。

有一句這樣的俗語:寧可撐死人,也不占著盆。意思是指,吃飯一定要把自己餐具裏的飯吃完,即使吃飽了也要這麼做。實際上,這種做法非常不科學。這就違背了吃飯隻吃八分飽的飲食原則,科學的做法應該是“寧可鍋中存放,不讓肚子飽脹”。飯吃不完了沒關係,但是如果非要吃到肚子裏去,則危害就大多了。

為什麼要吃八分飽呢?這是因為一般的食物在胃中4小時左右即被全部排入腸中,因此除晚餐至次日早餐外,每餐進食時間相隔在4~7小時為宜。間隔時間過短,胃中食物未消化完而又進食,就會影響胃的功能,久而久之容易得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而進食時間相隔過久,胃早已排空,過多的胃酸侵蝕胃和十二指腸黏膜,易發生消化性潰瘍,還會使腸液分泌和腸道蠕動受到抑製,出現腹脹、便秘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