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經濟基本概念(1 / 3)

旅遊經濟基本概念

現代旅遊市場的主體構成,就是已經成為旅遊者和即將成為旅遊者的公眾,就是他們旅遊行為和旅遊過程的基本需求。旅遊市場的需求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因為整個社會的經濟和文化,以及人們的心理和生活方式都總是處於不停的變遷過程中。由於旅遊業無論從資源開發還是項目設計,都應以能夠滿足比較長的時間範圍和盡可能多的旅遊者的需求作為立足點,因此,研究這一市場需求的基本發展趨勢,就理所當然地成了旅遊建設中一項不可缺少的工作。

麵對多樣化的旅遊選擇,旅遊市場中綜合性滿足的需求。進入90年代以來,旅遊市場最突出的變化之一是,由於已經有了多樣化的旅遊可能,一般化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特別是以單一形態出現的一般化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對旅遊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而且這一趨勢在可見的未來必將越來越明顯。來自現實市場的種種跡象也都表明,越來越多的旅遊者不僅願意選擇那些更“獨特”、更“奇異”、更“新穎”的旅遊景點,而且,他們特別看好那些具有綜合性特征的旅遊地和旅遊項目(即奇異獨特的自然景觀能同特定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從而在一次確定的旅遊過程中獲得集知識性、娛樂性、體驗性、享受性等為一體的多重滿足。

眾傳媒的迅速發展和人們休閑生活的變化有密切的關係。旅遊資源的不斷開發,使旅遊者對旅遊地和旅遊項目有了更多的選擇餘地,一些新型傳媒的出現,又使很多人足不出戶卻已能對很多旅遊景點獲得大致的了解,此外,由於休閑生活的越來越受重視,休閑方式的多樣化使得很多人對旅遊線路旅遊項目的選擇都越來越“精挑細選”,傳統旅遊動機中以“到過某名山名水即可為榮”的心理滿足已經有所弱化,越來越多的人現在想要尋求的是旅遊過程中的真正樂趣了。雖然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乃至不同年齡、性別的旅遊者,對上述滿足指向會有一定的差異側重,但希望在其旅遊過程中能同時獲得多重滿足的需求卻是一致的。此外,旅遊行為的普遍化,城市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的平均出遊次數增多等,也是旅遊者對綜合性旅遊項目的需求期待越來越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旅遊行為的實施過程中,人們普遍期望在單位時間和一定經濟支出內能夠獲得盡量多一些收益。

旅遊經濟的性質

現代旅遊

旅遊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所產生的,並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發展的一種綜合性社會活動。在古代社會中,旅遊實際上是旅行和遊覽的結合。旅行是指人們離開居住地而客居異地的行為,是一種為了生存或某種特定目的而進行的被動性的活動;而遊覽則是以消閑為主的、積極主動的活動,是一種追求享樂、調節生活情趣的活動。由於旅行和遊覽在古代社會中具有本質性的區別,因而旅行主要成為人民群眾為生計而四處奔走的活動;而遊覽則僅僅是王公貴族、富豪人家消閑、尋樂的行為。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及條件的不斷改善,旅行和遊覽已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以遊覽為目的,以旅行為手段的現代旅遊活動。因此,現代旅遊是指人們暫時離開居住地而到異地進行各種包含遊覽、度假在內的、有目的的全部活動的總稱。如果從更廣泛的角度看,凡是包含著遊覽內容在內的各種旅行活動都可稱之為現代旅遊,諸如公務出差、參加會議、宗教朝拜、探親訪友、科學考察、康複療養、體育競賽、商務活動等。因此,現代旅遊與古代旅遊相比,具有以下幾方麵的基本特征:

(一)現代旅遊已成為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

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在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消費中,一般包括生存消費、享受消費和發展消費,而旅遊消費則介於享受消費和發展消費之間。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們用於享受和發展的消費支出會相對增加,進而增加旅遊消費的支出。於是,人們為了減少或消除工作帶來的身心疲勞,豐富物質文化生活,就會主動外出旅遊。例如,遊覽名勝古跡、欣賞山水風光;了解異地風情以增長見識;探親訪友以追懷故舊;休閑度假以增進身心健康。從而使旅遊活動成為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現代旅遊是一種有益於身心的文化審美活動

現代旅遊不僅是物質資料的消費,更是一種精神文明的享受。因此,從文化角度看,旅遊是一種文化活動,既是文化的創造過程,又是文化的消費過程。作為文化的創造過程,通過旅遊活動體現出一種社會、民族文化的內涵及特質,從而創造出一種包括食、住、行、遊、購、娛在內的,新的物質文化生活方式。作為文化的消費過程,通過旅遊活動使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國家或地區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奇異的民風、民俗進行認識和鑒賞,這不僅是一種有益於人們身心健康的審美活動過程,而且有利於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增進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的團結。

(三)現代旅遊是一種以經濟活動為基礎的綜合性社會活動

現代旅遊雖然不是以經濟活動為目的,但其整個活動過程必須以經濟活動為基礎。因為任何旅遊者要想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有效地實現旅遊的目的和滿足旅遊需求,都離不開食、住、行、遊、購、娛等各方麵的服務,這樣就需要有專門的服務部門,並與之發生一定的交換行為,從而產生一係列經濟活動。因此,現代旅遊已不是一種單一的社會文化活動,而是建立在以經濟活動為基礎,把多種要素集合在一起的綜合性社會活動。特別是隨著以提供旅遊服務為主的旅遊業的產生和迅速發展,現代旅遊就逐漸發展成以旅遊為目的、以經濟活動為基礎的旅遊經濟活動。

現代旅遊經濟的性質

旅遊活動發展成為現代旅遊經濟,並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社會生產力提高和商品生產與交換長期發展的結果。因此,現代旅遊經濟是以現代旅遊活動為前提,以商品經濟為基礎,依托現代科學技術,反映旅遊活動過程中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之間,按照各自利益而發生經濟交往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係的總和。現代旅遊經濟作為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以下主要的特征:

(一)旅遊經濟是一種商品化的旅遊活動

在自然經濟條件下,旅遊活動主要表現為旅遊者依靠自己力量而滿足自我需求的活動,因而一般不涉及旅遊產品的生產和交換。而現代旅遊經濟是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之上的,是以旅遊產品的生產和交換為主要特征的旅遊活動,因而必然要產生經濟活動中的供需雙方和交換的對象。一方麵,隻有當市場上存在著旅遊經濟活動的需求主體——旅遊者,才可能產生大量的旅遊需求。而旅遊需求的規模數量、消費水平、旅遊目的、遊覽內容等,不僅決定著旅遊經濟活動能否有效地進行,而且對旅遊經濟發展的規模和水平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和作用。另一方麵,隻有當市場上存在著旅遊經濟活動的供給主體——旅遊經營者,才有可能為旅遊者提供各種旅遊產品,滿足旅遊者的各種需求。因此,旅遊經營者既是旅遊產品的生產者,又是旅遊產品的經營者,是保證旅遊產品價值得以實現,並促進旅遊經濟活動有效進行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此外,現代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還為旅遊活動的商品化提供了相應的媒介和手段。這樣,旅遊活動便完全建立在以旅遊產品為對象、以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為主體、以貨幣為交換媒介的基礎上,真正成為一種商品化的社會經濟活動。

(二)旅遊經濟是一種綜合性的服務活動

旅遊活動雖然不是以經濟活動為目的,但其整個活動過程是以經濟活動為基礎的。特別是在現代旅遊活動中,旅遊者要有效地實現其旅遊需求都離不開食、住、行、遊、購、娛等各種綜合性服務。因此,從供給角度看,旅遊經濟是一種以服務為主,並涉及眾多企業和行業的經濟活動。這種服務性經濟活動,既可以借助物的形式提供,也可以通過活勞動本身發揮作用來提供。正如馬克思所強調的:“服務無非是某種使用價值發揮效用,而不管這種使用價值是商品還是勞動。”

由於現代旅遊經濟是一種以服務為主的經濟活動,因而不僅要為旅遊者提供包括食、住、行、遊、購、娛在內的各種直接旅遊服務,而且還要為旅遊者提供彙兌、通訊、醫療、保健、商務等多種輔助性服務。因此,現代旅遊經濟活動不僅涉及到旅行社、旅遊飯店、旅遊餐館、旅遊交通等企業,還要涉及到金融、郵電、醫院、公安、海關、商檢等相關企業和部門。所以現代旅遊經濟實質上是以旅遊為目的,以經濟為基礎,以服務為主的綜合性經濟活動。

(三)旅遊經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產業

現代旅遊經濟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產業。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旅遊經濟的發展速度之快,綜合經濟效益之高,產業帶動力之強,吸收勞動力就業效應之大,以及其發展的光明前景,促使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都把旅遊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積極地扶持和發展。從而又進一步促進旅遊產業規模的迅速擴大,產業結構體係的不斷完善。產業範圍的全球性擴展,使旅遊業不僅成為現代經濟發展中的“朝陽產業”;而且成為第三產業中的帶頭產業,帶動第三產業及相關物質生產部門的發展,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現代旅遊經濟的發展

現代旅遊經濟形成於19世紀中葉,但一直到了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交通運輸工具的不斷改善,世界各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國際形勢的相對穩定,推動了全球旅遊經濟活動的快速發展。1995年,全世界國際旅遊人數達到5.67億人次,比1950年增加21.4倍,年平均增長7.3%;國際旅遊收入3720億美元,比1950年增加142.1倍,年平均增長11.9%。旅遊經濟的增長速度不僅遠遠超過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而且也遠遠超過了被認為增長勢頭最好的工業的增長率,從而使現代旅遊業一躍成為當今世界經濟中的最大經濟產業。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旅遊經濟的發展過程,具有以下幾方麵顯著的特點:

(一)旅遊經濟活動的大眾性

自50年代以來,旅遊經濟活動不再是以少數富有者為主而進行的活動,而是一種麵向人民群眾的社會經濟活動。特別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人們可支配收入的不斷增加,以及工作時間的縮短,使許多人不僅具備了旅遊消費的能力,也具備了外出旅遊的時間條件和交通運輸條件,從而推動了旅遊活動的大眾普及性。而旅遊活動的大眾化發展,創造了大量的旅遊需求,又促進了旅遊資源的開發和旅遊接待設施的建設,為旅遊者提供更為方便的旅遊條件和旅遊服務,從而促使現代旅遊業迅速地發展。

(二)旅遊經濟活動的全球性

現代旅遊經濟活動已經不再局限於國內旅遊或近距離旅遊,而是打破了地域、疆域的界限,發展成為一種全球性的社會經濟活動。特別是5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通訊技術和手段的現代化,促進了交通運輸條件(民用航空)的極大改善,使人們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較少的經濟支出周遊世界各地,獲得更多的旅遊需求的滿足。同時,旅遊經濟活動的全球化發展,又增進了世界各國政府、企業及人民之間的交流和聯係,為推進全球化的旅遊活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三)旅遊經濟活動的規範性

現代旅遊經濟活動在其發展過程中,還逐漸形成了一種有組織的規範化旅遊模式。無論是國際旅遊還是國內旅遊,通常都是由旅行社作為主要的組織者,統一組織分散的旅遊者,依托各類旅遊企業和旅遊風景區,按照預定的旅遊線路、活動內容和時間,提供綜合性的旅遊服務,滿足旅遊者多方麵的需求。而旅遊者隻須承擔一定的費用就可以盡情地享受旅遊的愉悅,不用再為旅遊活動中的食、住、行等問題操心。正是由於旅遊經濟活動的規範性發展,才推動了旅遊經濟活動的大眾化和全球化發展,才促使現代旅遊業逐漸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旅遊經濟發展的持續性

自50年代以來,整個世界旅遊經濟的發展盛況空前,始終保持著較高的增長率並經久不衰。從表1-1可以看出,雖然世界旅遊業從50年代的12.6%的增長率下降到90年代初的8.1%,但同世界經濟及世界工業的增長率比較,始終保持了一種高速發展的態勢。同時,旅遊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顯著的提高;旅遊活動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人們的一種經常性活動。此外,隨著旅遊經濟活動的廣泛開展,促使人們更加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更加重視對環境汙染的治理,以謀求旅遊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融為一個和諧的整體,促進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旅遊經濟產業化發展

產業部門的出現

旅遊經濟產業的形成,是與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相適應的。而社會化大生產是現代各種產業部門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因而要把握旅遊經濟產業化過程,首先必須對產業部門形成的共性特征有明確的認識。

(一)產業部門的概念

在現代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國民經濟通常是由不同的分工領域所組成,這些分工領域就是通常所說的產業部門或行業部門。根據現代經濟學理論和國際標準產業分類規定,所謂產業部門是指國民經濟內部按照一定的社會分工,專門從事同類經濟活動的企業和事業單位的總稱,如農業部門、工業部門、交通運輸部門、商業部門和建築部門等。每一產業部門內部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若幹“子部門”,如工業部門內部可進一步劃分為冶金、機械、電子、化工、紡織工業等部門。因此,在國民經濟管理中,為了區別不同層次的部門,通常把較高層次的部門稱為“產業部門”,如第一、二、三產業和農、工、商、建築、交通五大產業部門;而把較低層次的部門稱為“行業部門”,如機械行業、電子行業、紡織行業等。為了正確認識產業部門的概念,除了以上界定外,還必須正確地把握以下幾點:

1.產業部門作為國民經濟體係中較高層次的部門,是以其經濟活動的內容和範圍來進行界定的。通常是指從事同類產品(替代品或互補品)或勞務的生產經營的企業和事業單位的集合,並不是按行政管理係統來劃分的行政部門係統。

2.產業部門主要是指直接從事經濟活動的部門,包括從事物質資料(即物質產品)生產和非物質資料(即提供勞務)生產的部門集合,但一般不包括非經濟活動的部門,如教育部門、文化藝術部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