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老子》(1 / 1)

作者:老子,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裏人(一說為今安徽渦陽人)。“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他的生卒年月不詳。

成書時間:戰國時期

類別:哲學著作

經典欣賞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內容導讀

《老子》一書是道家的經典著作之一。分上篇《道經》和下篇《德經》兩個部分,故又稱《道德經》。全書共81章,約5000字,是中國古代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又被稱為中國養生學的理論源泉。現在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並不是老子的原著,內有戰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無疑是秉承老子的精髓。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後人作了許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

《老子》一書是中國哲學史上滿載民族智慧的開山寶典。《老子》的核心是“道”。老子認為,“道”是整個自然的統一,是天地萬物生化的本原。“道”把人類的認知範圍由人生擴展到了整個宇宙,使人們的認知建構、思辨範圍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老子是我國第一位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於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誌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有了轉變。老子就是較早地從哲學方麵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

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認為,“道”是萬物之母,他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原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內在規則。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人為賦予的,而是自然天成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蓄養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

《老子》一書中有“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有“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有反叛的精神和批判的力量;有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哲理思辨的色彩。要了解中國的哲學文化起源,《老子》是不可不讀的經典著作。

文學常識概覽

《老子》一書的由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為敬王。這次內戰達5年之久。

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攜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國;老子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於是,老子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老子的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而使他的思想也起了大轉變,由守禮轉向反禮。

老子由於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者的迫害,為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而流落四方。後來,他西行去秦國,經過函穀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令尹喜得知老子將遠走隱去,便請老子留言。於是老子寫下了5000餘字的《老子》一書。相傳老子出關時,騎著青牛飄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