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納斯也是一個女人,她的多愁善感的表情,細膩光滑的肌膚,據說和當年的佳人西摩尼黛·維斯布齊很相似。
這樣,維納斯含著少女的羞澀、袒露著聖潔的身體,再一次誕生了。“女妖”罪名得到了昭雪,作為愛和美之神的維納斯又站了起來。
站起的維納斯,首次向新時期的人們亮相,還略微帶著一絲拘謹,擺脫不了古典的規範。畫家喬爾喬內更大膽,索性讓那位站立了很久,也許很累的維納斯躺了下來,躺下的維納斯放鬆自己精神和肉體,成為《沉睡的維納斯》。
維納斯變得更是自由自在。
維納斯酣睡在大自然中,優美的環境被細心的畫家注意到了,意大利人開始把維納斯與大自然連在一起。
維納斯的命運坷坎,經曆非凡,於是喬爾喬內的維納斯幹脆閉上了雙眼,不去管世人怎麼評說和自己日後會受的災難。維納斯不再是稚氣而膽怯的女子了,她開始有了一種挑戰的精神。
想挑戰的維納斯不失女性之溫柔,她的形體曲線還是那樣地柔和優美。
維納斯這一躺下,好長時間就沒起來,以後的維納斯形像大多都是躺在那裏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優美的軀體。
眾多的大畫家中,耍說最愛維納斯的,提香恐怕要算其中之一。提香畫了很多的維納斯。提香的維納斯們,長著差不多相同的身軀,她們都很豐滿,有肉感。她們的姿態和表情不像是女神,更像是富足的宮廷貴婦。
《維納斯與風琴師》畫的是一個側臥著的、豐滿的裸體婦女,她的腳旁,站著一位紳士打扮的風琴師,多情的風琴師被這位維納斯的裸體之美所打動,他情不自禁地停止了手中的彈奏,回頭凝視著她美麗的肉體。在這裏,神話中的仙境沒有了,一切回到了塵世。提香的維納斯們不再象征著自然的和諧美麗,而是表現了塵世的愛和肉欲。
文藝複興運動在發展,維納斯的創作彌滿了全歐洲。古神話中的維納斯幾乎被人畫完了。遲到的藝術家們又開始注意維納斯的軼事和一些與她有關係的人物,這樣,很多畫麵上的維納斯旁邊又多出了一個人物形象,當然,這個形象不能喧賓奪主,總是以暗色調躲在旁邊。多姿多彩的維納斯形象來到了這個世界上。
古神話中,維納斯即阿佛洛狄忒掌管人間神界的美與愛,她美貌超群,男神們為她爭風吃醋,大打出手,她最後嫁給了誰?嫁給了一個其醜無比的人,她有美貌,但沒有權利,她必須聽從眾神之王宙斯的安排,人間的紅顏薄命天上也有。
阿佛洛狄忒的丈夫名叫赫淮斯托斯。羅馬時期,人們叫他伏爾甘,是一位火神。他雖然聰明伶俐,能發明創造,但是相貌醜陋,別說阿佛洛狄忒,就是任何女人也不願意瞟他一眼,然而,他對天帝忠誠,天帝喜歡他,便把世上最美的女人嫁給了他。維納斯沒辦法,隻好委曲求全。
然而,“包辦婚姻”必然要結出苦果。阿佛洛狄忒有了很多情人,這些情人,有的是神,也有的是人。阿佛洛狄忒最忠情的是戰神阿瑞斯,他倆還生了5個子女。
維納斯與阿瑞斯的故事最多,所以表現他倆的美術作品也不少,在那不勒斯的博物館裏就有一幅壁畫《阿佛洛狄忒和阿瑞斯》,取材的就是這個故事。波提切利也畫了一幅《維納斯與戰神》。還有一幅叫《維納斯、瑪斯與伏爾甘》表現了三個人之間的微妙關係(阿瑞斯的羅馬名字叫瑪斯)。
維納斯與瑪斯的關係自然引出了許多有趣的情節,但也釀成了巨大的災禍。終於有一天他倆的事被伏爾甘知道了,維納斯被宙斯羞辱一番。可是維納斯與丈夫並沒有和好,維納斯太美了,諸神還在追求她,維納斯又有了一個情人,叫阿都尼。
當維納斯與阿都尼在一起時,感到無比幸福和愉快。於是,大地回春,花繁葉茂,一派欣欣向榮。戰神瑪斯看到維納斯又有新歡,出於嫉妒,他決心殺死阿都尼。但是,由於美少年處處得到愛神的保護,瑪斯無從下手。
不過,對於有心加害別人的人,再防也是會找到漏洞的。終於有一天,瑪斯變成一頭凶猛的野豬,將阿都尼咬傷,待維納斯趕到時,阿都尼已離開了人世。女神極度悲傷,哭天慟地,哭聲驚動了天神宙斯,宙斯同情愛神,每年讓阿都尼回到人間與維納斯團聚。
這段傳說美麗、動人,很多藝術家得到了靈感,進行藝術創作。提香繪過一幅著名的畫叫《維納斯與阿都尼》,畫上的維納斯裸露著身體,摟著手執梭標要去打獵的阿都尼,希望勸阻他不要去。然而,阿都尼目光堅定,決心要去狩獵。
在表現維納斯的雕塑和繪畫時,常常有維納斯與潘或維納斯與薩提兒的故事畫麵。
“潘”是什麼人?他是奧林匹亞山上的一個小神,是宙斯王的兒子。他能發出一種可怕的聲音,無論誰聽到都會嚇得四處逃竄。在希波戰爭時,潘曾以此幫助過希臘的雅典人,獲得馬拉鬆一仗的全勝。希臘人特別崇拜潘,還把他與維納斯連在一起。在雅典國立考古博物館,藏著一尊大理石雕叫《阿佛洛狄忒和潘》,表現的是阿佛洛狄忒正在沐浴時,潘闖了進來,維納斯在這裏變成了一個非常豐滿的少婦,她對潘的無禮無可奈何,左手下意識地遮住下腹部,右手舉起鞋子正在打去,滿臉和顏悅色。
希臘人又常認為潘又是薩提兒,所以,還有許多的藝術畫麵,表現的是維納斯與薩提兒的情節,這些畫麵與維納斯的其他風流韻事一起,形成了維納斯的一個多彩的世界。
時間在流逝,維納斯卻依然保持青春的魅力,成為藝術家矚目的形象。丁托列托的《維納斯、伏爾甘和戰神》講的依舊是古老的故事,但早期的維納斯身上的那種女性的神秘感,已蕩然無存,維納斯仿佛就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少女和少婦。她具有柔媚的肉體和放蕩的風姿。
16世紀的許布蘭赫,他畫了一幅《維納斯與美少年》,更具有人間男女的韻味:一對熱戀的情侶,相依相偎,裸體女神正麵坐著,仰靠在美少年身上,右手摟著他的頭部;美少年親昵地將臉湊了過去。人物的形象和動作都很和諧、柔美。反映了當時北歐的現實生活和風尚。
17世紀的西班牙,天主教一統天下,國內幾乎很難見到有裸體繪畫。雖然是這樣,委拉斯開茲的油畫《鏡中的維納斯》還是出世了。這是和喬爾喬內的《沉睡的維納斯》一樣的躺臥的女神形象。不過,這個維納斯是背向觀眾的,略帶扭曲的完美的身軀充滿了肉感,鏡中的麵容也是一幅嫵媚的顏容。這時的維納斯已很難見到有女神的特性了。
《酒神驚醒維納斯》中的維納斯也是臥躺著,一旁的酒神正掀開她身上的被單,欣賞她的玉體,臉上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貪婪。這幅畫更帶有人間的世俗趣味。
18世紀初,與太陽爭輝的法國君主路易十四死了,人們精神上更加放鬆,更加倍追求生活的享樂,維納斯也更自由、多樣化了。也許是人們覺得少婦不如少女美麗,於是,維納斯一時間又變成了纖巧柔弱的少女,不過是個肉體豐滿的少女。畫麵上的色彩也異常的浮華。這個時期的維納斯具有了一個甜俗而淫靡的傾向。
拿破侖的雄心使9世紀的繪畫也帶有一種雄壯的、高貴的風格。在雄壯的樂曲聲中,新一代的維納斯又誕生了,它就是安格爾的畫《維納斯的誕生》。睡倒的維納斯又重新“站立”了起來。女神仍然是從海水的泡沫中升起。她的重心落在左腿上,右臂抬起梳理著那頭濃密的金發。古典雕塑的風格仿佛又複活了。自安格爾以後,所有的維納斯們幾乎全部又站立起來,一時間,形成了一種模式。為了標新立異,安格爾煞費苦心。幾十年以後,《泉》誕生了。其中的少女與他的《維納斯的誕生》中的維納斯幾乎沒有什麼兩樣:豐腴的體態、柔美的線條、生動和青春的活力等等。
維納斯的創作又回到了古典時期,以後的維納斯出路在哪兒?一種“準維納斯”開始出現,外在的風格與維納斯相似,但不再是愛和美的女神維納斯了,而是純人間的女性特征。維納斯的創作終於進入了尾聲。
和柔美、袒露的維納斯風格完全不同的是陰森、神秘的哥特式藝術。
哥特式藝術並不是屬於每個世紀,它隻是歐洲中世紀的產物。
維納斯朝朝代代都有,為什麼哥特式隻屬於中世紀呢?
歐洲的中世紀是個宗教的社會,具體點說,是個天主教的社會,所以中世紀的藝術也是宗教的藝術。哥特式風格就是一種宗教精神的反映。
“哥特式”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很難說清楚。
“哥特”原來是個民族的稱呼。據說,哥特人是一個遊牧部落,來自斯堪的納維亞。他們沒有創造過建築,更沒有什麼有風格的建築形式;由於哥特人不是基督教徒,他們也不用建教堂,所以更不會有這種教堂的藝術形式;公元一世紀時,哥特人定居在多瑙河左岸,後人們發現,這個地方也絲毫沒留下哥特藝術的痕跡,他們什麼都沒帶來,也什麼都沒留下;甚至,“哥特藝術”出現時,“哥特”人也已經溶化在西歐的其他民族之中。
有一種可能的解釋就是:在十四五世紀,文藝複興時,意大利人文主義思想家、藝術家們最先說出“哥特式”,它與野蠻是同義詞。他們認為,隻要是從阿爾卑斯山以北傳來的東西都可以稱之為“哥特式的”。但哥特式教堂卻又絕不能說是“粗野”的。
美術史上,人們把20世紀以後的中世紀的建築、雕塑和繪畫的風格,稱之為“哥特式藝術”。
我們先來看看哥特式建築藝術。
哥特式風格最先出現在建築方麵。第一批哥特式藝術的建築是出現在巴黎北部的法蘭西島。這個島是眾所周知的肥沃繁榮的地區。
哥特式風格最先出現在這個島,是有原因的。因為這裏生產一種特殊的建築材料——石灰石,這種石灰石既耐久,又容易製作,用來製造堅固的建築物是最好不過的。於是,大約在1140—1144年之間,一位不知名的建築師用這種材料重建了巴黎附近的聖德尼教堂的唱詩壇。他就是哥特式藝術風格的創史人。從這以後,法國的各大教堂紛紛改建或再建這種風格的大教堂。
在詳細地欣賞哥特式風格之前,先把哥特藝術的大體輪廓勾勒一下。
為了和早先的教堂風格有所區別,人們總把早先的教堂叫做“羅馬式”教堂,12世紀至14世紀的教堂叫“哥特式”教堂。
為了說得更加清楚,我們從兩者的比較中來識別什麼是哥特式的風格。
前者,也就是羅馬式,以水平線和圓的拱券為主,給人寬闊平穩的感覺,但又有一些笨重;後者,也就是哥特式以尖頂和垂直線為主,給人輕盈和高聳入雲的感覺,富麗而精致。前者窗戶不多,牆的麵積大;後者都是門窗,幾乎看不到牆壁。前者的裝飾圖案多為幾何圖案;後者更多的是生活的真實的內容。前者以意大利的比薩“斜塔”旁的比薩主教堂為代表;後者可以看巴黎聖母院和米蘭大教堂。
藝術家們用這種風格來建教堂而不建住宅,是有用意的:高聳入雲的尖頂,猶如教堂內一支支矗立的蠟燭;鑲滿彩色玻璃的大窗,輝煌而神秘,進去的人都有一種恍恍惚惚進入“聖土”的感覺;細高的塗了金的柱子外加上細密的拱柱,引得人人都有虛幻飄渺、向往天堂的情緒。哥特式教堂確實不負重望,給宗教帶來了巨大的威力。
當然,好壞自在人心裏。哥特式教堂過於華麗和矯飾的風格,有人喜歡,有人厭。還是法國人,盧梭卻罵到:“那些有耐心修築這種玩意兒的人,實在是丟臉!”
領略了哥特式教堂的大體輪廓以後,我們言歸正傳,回到產石灰石的法蘭西島。
從法蘭西島開始,哥特式風格在歐洲風彌起來。1174年,法國一位名叫威廉的建築師開始設計坎特勃雷大教堂;林肯大教堂於1192年破土動工;1184年和1245年,又有兩座哥特式大教堂在法國土地上拔地而起。德國和東歐的國家也不甘落後,繼承和發展了哥特式風格。而有的國家,像西班牙不喜歡生搬硬套,就把這種風格與自己的民族風格相融在一起。意大利更是生性倔強,不屑一顧,做了個表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