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的起源與發展(2 / 3)

古人把吳道子看作是整個封建社會不可超越的畫家,尊他為“百代畫聖”。

還有各代的油漆彩繪工匠、刻塑專業的工匠們都忘不了他,奉他為祖師。

可以想見,吳道子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盛唐名副其實是“盛”唐,中國一流的詩人、一流的書法家、一流的畫家都出現在這個朝代。

吳道子與閻立本不一樣,他出身窮苦,自小就踉著民間的繪、塑匠們學習,想學得一技之長養活自己。出師以後,自己自立門戶,做了一名畫工,有了一些錢後,他又做了畫工工頭,主要是給僧侶地主畫壁畫賺錢。

不論他給誰畫,人們都說他畫得好,所以,口耳相傳,他有了一些名氣,以後便不再做畫工,而做了一個小官吏,漸漸地,官升到縣尉。有了一些錢後,他就不再想當官了,他跑到了繁華的洛陽,以畫壁畫為生。

他的名聲傳到了唐玄宗的耳朵裏,玄宗愛才,就召他入宮,從此他不再浪跡天涯,久住在長安。

多才多藝的吳道子不僅人物像畫得好,而且山水、草木、鷙鳥、橋梁、禽獸等等畫得都不錯,所以,愛山水的人說他是山水畫家,喜歡花鳥的人說他是花鳥畫家。沒有一樣不是絕頂之作。

據說,吳道子有一次去嘉陵江遊覽,體會和感受很深。當他回到長安後,玄宗問他畫了些什麼。他說,我什麼都沒畫下來,都在心裏裝著呢,玄宗就命令他在大同殿壁上描繪,他在一天之內,就畫成了嘉陵江三百多裏的風光。

佛經裏說,佛教的始祖是釋迦牟尼,他的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佛祖生下來後,父母曾抱著他去朝拜天神廟,其他許多神都向他朝拜。吳道子根據這一個傳說,畫出了著名的《天王送子圖》。

佛祖是人們傳說中的人,他的父母更是虛幻無形的,可吳道子的畫裏,佛祖的父母竟是一副唐代武士的模樣和宮廷貴婦的神態,成為民間繪畫中最常見的貴族階層的形象,使傳說帶有一定的現實趣味。

別被吳道子的“畫聖”所嚇倒,吳道子繪畫不是依靠神的指點,而是實實在在的功夫。他非常重視人物的眼神,據說長安菩提寺內有一幅吳道子畫的舍利佛像,看佛像的眼球好像能轉目看人,不論人在什麼角度看它,它都在看著人。還有,他曾畫過一個手拿香爐的天女,她的眼睛好像對人說話。吳道子畫眼神的功夫在於他平常多看別人的眼睛、多畫各種眼睛的緣故。

吳道子不愛吹噓,但畫畫時卻特別愛誇張。他看見的是現實,但畫出來的畫卻是現實加感情,他畫人的胡子和鬢發,總是數尺長而且迎風飛動。畫家這樣作畫,不是故意歪曲事實,而是為了畫出一個生動活潑的形象,所以他的誇張不是亂誇張,而是合理的誇張。

畫人物畫,線條是很重要的,吳道子畫的線條不是“春蠶吐絲”式的,也不是“鐵線描”式的,而是一種新式的,叫“蓴菜條”,也就是把線條加粗加厚,形成波折起伏的形狀,“蓴菜條”不好記,叫“蘭葉描”也可以。《天王送子圖》裏,佛祖父母的拖地長衣,用的就是銳利的蘭葉描。人們常說的“吳帶當風”就是這種蘭葉描線條造成的效果。

吳道子的這些功夫,人們稱它為“吳家樣”,也就是吳道子式的畫畫風格,他自成一派。

民間傳說,吳道子畫人物畫是神來之筆,神到可以先從臂部畫起,再神到先從腳畫起,而且還能膚脈相連,維妙維肖。

美人畫是中國繪畫中獨特的一種人物畫,美人畫是民間百姓通俗的叫法,文雅一點的叫法是仕女畫,在當時還有一種更文雅的叫法叫綺羅人物畫,我們還是取其中,稱它為仕女畫。

仕女畫現在雖不登大雅之堂,但在我國傳統的人物畫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仕女畫的鼻祖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毛延壽。王昭君出塞在中國家喻戶曉,王昭君為何出塞?與毛延壽有很大的關係:王昭君特別美麗作了宮女,當時皇帝召見宮女都是先看毛延壽畫的宮女像,王昭君得罪了毛延壽,結果毛延壽故意把她畫像的臉上多點了一點,美女一下子變成醜姑娘,正好匈奴人來求親,漢皇帝便把王昭君點給了匈奴人,事後,皇帝後悔無比,據說還把毛延壽給殺了。

毛延壽的宮女畫畫得極好,本來王昭君臉上的那一點應在眼睛中的,如果那樣的話,王昭君美麗無比,可他輕意地換一下位置,王昭君就變得奇醜無比。看來毛延壽是很懂繪畫的道理的。

要說有名的仕女畫,還得推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不過,那裏麵的美女都是瘦美女。

胖美女在唐代最盛行。這個時期的人們認為婦女以胖為美,越胖越美,所以,仕女畫中的美女個個都有肥碩豐滿而健康的體形。

唐代人畫仕女畫成風,所以仕女畫也就是在唐代成就最大。

在眾多的仕女畫作家中,畫得最好的是張萱和周曠。

張萱不僅畫仕女還畫嬰兒,以仕女畫最佳。他的仕女畫很多,最有名的是《虢國夫人遊春圖》,畫的是楊貴妃的姐妹虢國夫人一行七人遊春的行列,把貴夫人的玩賞春光、悠然自得的神情,表現得很生動。

張萱仕女畫的影響太大了,許多人都效仿他的畫,以假亂真,所以,他把自己仕女們的臉上都塗上紅暈,而且紅到耳根,以此表示區別。

在眾多效仿張萱的人中,有一個就是周曠,不過他進步很快,後來的畫都超過了張萱。

吳道子有“吳家樣”,周曠的畫作得好,也有個“周家樣”之稱。

周曠是個貴家出身,所以他的仕女都是“貴而美”個個濃麗豐滿肥胖,人們看了喜歡。因為當時的唐代就是以胖為美,畫家畫胖仕女也是迎合人的興趣。

能說明“周家樣”是什麼樣兒的,要數《揮扇仕女圖》。

周曠的仕女畫在當時就被商人帶到了國外,他的名聲也傳到了國外。他在國內也紅了將近半個世紀,他的畫風輝耀著整個中、晚唐的畫壇。

以後的仕女畫就漸漸發生了變化,她們變得“隻美不貴”了。

中國的人物畫、仕女畫走過了它的光輝的曆程。

代之而起的是中國畫中最輝煌的一部分:山水畫。

中國的山水畫起於何時?這是中國畫家們的一個熱點問題。如此輝煌的山水畫怎能沒有個誕生日,畫家們你爭我辯,最後大致意見是: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山水畫。也有少數人不服氣,說最早的山水畫家是顧愷之,言外之意,山水畫誕生在魏晉時期。

我們還是隨大流,山水畫從展子虔的《遊春圖》開始算起。

遊山玩水是士大夫們的雅興,山水畫一開始也就被士大夫專業畫家所掌握。

隋代的展子虔開山水畫之風後,唐朝就趕緊發展它,並把它作為一種繪畫內容正式確定下來。唐代的山水畫是確立時期,所以大畫家不多,最先的是李思訓,他畫山水畫,他的兒子繼承父業,也畫山水畫,於是乎,人們稱他們父子倆是“大小李將軍”。

“大小李將軍”的畫筆法工整,色彩濃烈,用金色著彩,所以他們的畫又叫金碧山水畫。而展子虔的《遊春圖》以青綠色為主,又叫青綠山水畫。

金碧山水是由青綠山水變化而來的,所以它們可以同屬於一類。

不可以同屬一類的山水是稍後一些的水墨山水,它的創始人是大詩人兼畫家的王維,以後的山水畫家基本上都是水墨山水畫家。它是山水畫的主流。

王維多才,既是詩人,又是畫家,他的詩是“詩中有畫”,他的畫是“畫中有詩”。

王維畫山水畫與他寫山水田園詩的原因是一樣的。

王維也做過小官,但他不幸,33歲時死了妻子,他便不再結婚,全心去學佛,寄托悲哀之情。更讓他受刺激的是55歲那年,安祿山占領京城,他沒來得及跑出去,被安祿山囚禁。安祿山失敗後,他卻被當成叛徒,又被唐朝皇帝囚禁。他經曆了風風雨雨之後,便隱退田莊,過著“田園”生活。閑來無事,作田園詩,畫山水畫。

“田園”裏的王維畫出的山水畫純靜、含蓄、悠閑,著墨“渲淡”。

魏晉以後有個五代十國,五代時期,出了個較有名的山水畫家叫荊浩。

荊浩畫的山水與王維相反,都是大山、大樹,全景式。當然也是水墨山水畫,有筆有墨,對山水畫大盛的宋元山水畫影響較大。

緊接著,宋代的山水畫興盛期便來到了。第一批山水畫家有三個,分別是關同、李成和範寬,當時人們稱為“三家山水”。

範寬特別,居住在終南山、大華山的林壑之間,所以他的山水都是“千岩萬壑”。範寬喜歡雪景,常畫些雪景寒林的畫。他的山水畫給人的總印象是:渾厚雄壯。

欣賞範寬的畫,有一點可以區別其他人,那就是,他的山水畫總是山頂多密林。在傳世的佳作有《溪山行旅圖》和《雪景寒林圖》等。

《溪山行旅圖》中,大山大水,氣勢非凡,尤其是氣勢磅礴的大山滿滿地占了大半個畫幅;半山腰裏直瀉而下一線飛瀑,奇幻險峻。更有深意的是大山之下有小小的幾乘車馬,使畫麵錦上添花,富有生命力。

和範寬的山水畫一起,統治北宋山水畫壇的畫家是李成。

可惜的是,李成親筆所作的真跡,現在幾乎沒有了,人們總是從一些文字資料中來探討。好在當時的畫家們好交遊,好聚會,所以關於李成文字資料還是能找出一些來的。

李成不喜歡大山大水,他要畫的是寒林、野火和平遠的景色。從他的畫裏人們可以看出畫的是哪個季節,什麼氣候,這是他山水畫的一個特點。

比如,看他的《讀碑圖》,一個旅行者騎在騾子上,他不在行走,而是停在一座大石碑前麵,仰著頭在看碑,似乎也回憶著什麼。再仔細一看,石碑附近有幾株枯勁的老樹,從這老樹可以看出,這個旅行者是在荒漠的地區、嚴寒的季節裏漂零。有一種悲涼的感情。

相比較範寬,他的畫就有一些寫實的意義。而且筆墨新穎有趣。

範寬是雄奇峻險,李成是秀氣可掬。

100年後,山水畫是江山易主,一統天下的是“大米”和“小米”。

“大米”指的是米芾,“小米”指的是米芾的兒子米友仁。人們常把他們父子稱作是“二米”,他們倆畫的山水畫稱作是“米點山水”。

“二米”新奇,本來山水畫從唐代到他們以前的宋朝都沿著一個風格向前發展的,可到了“二米”手中,山水畫變樣了。

人說“江南好”,米芾就是住在好江南,江南的雲山煙雨,米芾都看了個夠。兒子米友仁比父親更有情致,跑遍了江南各地,江南的雲山煙雨隱樹,他更是喜歡,印象至深。

於是,山水畫中的大山大樹、飛瀑老樹沒有了,替代它們的是煙雨濛濛,宿霧曉煙,一片江南好景致。

“二米”的第二個變化是,米氏父子作畫都是落筆自然,信筆作畫,不講究什麼規則法度,如作遊戲那樣的輕鬆,著實讓人佩服。

第三個變化就是,“二米”的用墨方式與眾不同,以潑墨為主,參以積墨和破墨,緊要之處又用焦墨來提神,變化多端,使人仿佛身在雲山煙雨之中。

“大米”的成就不小,可惜,作品都已散失,後人婉惜之中發出“無米”的歎息。

當時的畫家們都說:“雲裏煙村雨裏灘,看之容易作之難”可“小米”卻偏揀難路走,畫雲山煙雨。他天賦超眾,作畫時,不經意地點點滴滴,雲煙便頓時生出來,草草而成的畫卻有一種意境。

比起他父親,他更把作畫當作墨戲,甚至以這種兒戲的作畫法得意非凡。

“米點山水”新穎獨特,很多人說好,可也有看不慣他們那種作畫態度的人,說他們是所有畫家中最目無前輩的人;說他們的作畫功夫淺顯,隻是半日之功;還說他們不過是變幻天機,絕不是繪畫能手等等,這種批評也有一些道理。

若論變化,“二米”還比不上他們後來的李、劉、馬、夏四大家,後者的出現,大有橫掃一切的氣勢;而且他們的出現,帶來了中國山水畫的全盛時期,他們的畫風百年不衰,影響極為深遠。

他們可不是什麼野派的山水畫家,而是正規的院體山水畫。

“院體”就是學院派的風格,受正規訓練的、畫出的畫是有規有矩、有法有度的,和“二米”的墨戲完全相反。

他們四個人都出身於畫院,不過那時不叫“大學生”而叫“畫院待詔”。

他們作畫比“二米”規矩,但他們畫的也是江南半壁河山,和“二米”差不多。

這李、劉、馬、夏指的就是李唐、劉鬆年、馬遠、夏珪。

先說李唐。李唐原是北方人,也就是北宋的人,80歲高齡的時候,白發蒼蒼的李唐到了南宋的國土,住在江南的杭州。

一方山水育一方人。李唐雖到了江南,但他的北方氣質更濃,他繼承的是範寬的畫風,大山大水,刀砍斧劈,幾下就作出了剛勁壯闊的山水畫。

到了江南後,江南的雲山煙村難改他雄偉的魄力,即使畫南方小景的畫也有一絲北方的氣質。不過和以前的畫相比,變化很大。

和後麵三大家相比,他的畫稍稍遜色,但他的愛國思想卻是他們三人比不上的。

地地道道的江南人是劉鬆年。他是浙江錢塘人,住在杭州清波門外,所以,人們又稱他劉清波。

他生在南方,長在南方,自然對南方的山山水水很有感情,他的畫畫的主要是江南的茂林修竹,山清水秀。不是桃李爭豔、山巒疊翠,就是青山渺渺、白波漾漾。與李唐的完全不一樣。

他的代表作品是《四景山風》,四景就是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所以,這幅畫卷分為四段。

從畫麵中看,當時的杭州西湖還不是一個公共遊樂觀賞的地方,而是貴族的庭院,所以畫家沒辦法縱觀西湖全局,於是他便分小塊地來一一欣賞,形成了一種“小景山水”。

以前的畫家總愛畫“全景山水”,由劉鬆年一轉畫風,以後許多山水畫便都畫這種“小景山水”,有後麵的“馬一角”、“夏半邊”可以為證。

西湖的四景隻屬於士大夫們,他們在裏麵遊山玩水,悠閑享樂。劉鬆年的大部分山水都是貴族的山水,但也有一幅像“枯藤、老樹、昏鴉”那樣的好作品,叫《鬆亭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