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不斷崛起(2 / 3)

《維納斯的誕生》就更光彩照人了。它和《春》是波提切利全部作品中的兩顆明珠。畫麵描繪的是美麗的西西裏島的傳說:愛和美的女神維納斯,從珍珠貝殼中誕生出來。時候是春天,也是吹著西風。於是,女神的身體被風吹佛著,像耀眼的光焰一樣顫動。因為女神不是凡人,就不能像人一樣站在地上,畫家讓她憂鬱地站在貝殼上。正在給女神穿上美麗的衣服的,當然是花神弗羅拉。

考察一下這兩幅作品,主題都是反基督教的。畫上所描繪的女神的容顏,都帶有情欲的意味,具有人類的憂鬱。雖然是遙遠時代的希臘女神,卻給人一種近代人的感覺。女神們都被畫成披著極薄的紗,或是裸體,但是,都沒有一點害羞的樣子。這在中世紀封建時代的繪畫中,是從來沒見到過的。我們在波提切利的作品中,第一次看到充分發揮了文藝複興的精神。但是,作者卻因此遭受惡運,受到當時宗教狂熱分子的殘酷迫害。

佛羅倫薩真是人傑地靈。這以後不久,產生了世界美術史上的三位巨匠,他們就是: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他們的藝術成就,古往今來有口皆碑。不過,他們留到後麵再來評價。

且說佛羅倫薩的藝術,在拉斐爾死後,急劇地衰落下去。同時,也使整個意大利文藝複興美術衰退。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再說說意大利另一個水上城市——威尼斯的情景。

15世紀的威尼斯是歐洲最大的海上強國,它是近東和歐洲海上貿易中心,據說全城有20萬人從事商業手工業生產。政權掌握在新興的資產階級手中,這些人追求享樂,就特別需要藝術品。所以,促進了藝術的繁榮。

威尼斯的藝術曾受到拜占庭和北歐的藝術影響,而且,更是吸收了佛羅倫薩畫派的藝術成就。到了16世紀,形成了獨特風格的威尼斯畫派。

他們畫的題材大多數是宗教和神話故事,但是,更重視表現人的歡樂、狂熱和激情。內容上以愛情、酒宴、裸體女子較多。與佛羅倫薩畫派相比,他們重視色彩,十分講究色彩變化。有時候,把物體畫得模模糊糊。為什麼不畫清楚?那是有原因的。威尼斯是海邊的水上城市,那一帶水蒸汽總是很多。所以,物體的形象常常看起來帶點模糊,而且十分柔和。早晨,傍晚,太陽的斜暉映照,所有物體又時時閃爍著美麗的光輝。

那麼,威尼斯派的繪畫,從誰開始,又是怎樣發展的呢?

威尼斯派是從一個叫雅科布·貝利尼畫家開始的。不過,傳授這一派畫法的,還是安東奈洛·達·梅納。

在威尼斯畫派當中,有一個人可給眾畫家撐了門麵,他就是喬爾喬內。

喬爾喬內是農民的兒子,品性善良好學。沒有受過很多教育,但是他刻苦努力。他喜歡吹笛子,所以,他的畫裏,吹笛子的人物非常多。著名的《田園的合奏》就是這樣。另外,他的畫,色彩非常美,人們都認為有音樂的和諧。那一定是他對音樂感興趣,很能理解音樂的美。

喬爾喬內才華出眾,但是英年早逝,隻享受到33個春秋就與世長辭了。他的生平,很少有人知道。作品保存下來也不多,最多隻有7幅。最主要的作品有《田園的合奏》、《三個哲學家》和《沉睡的維納斯》。

提香的出現,威尼斯派繪畫達到了頂峰。

提香是將軍的兒子,從小就不愛讀書,一到上學的時候,就跑到城外,到山野森林裏去遊逛。要不,就到郊外摘花,將花揉爛取出它的汁液畫畫,家庭教師對他一點辦法也沒有。他的父親隻好把他送到威尼斯去學畫。

老師是喬瓦民·貝利尼。最初,提香很聽貝利尼的吩咐,學貝利尼畫的風格。在貝利尼的弟子中,這時還有喬爾喬內。他年紀較大,所以,也教給提香一些東西。後來,提香一點也不聽老師的了,隻聽喬爾喬內的教導。貝利尼很生氣,把兩個人都開除了。他們沒有辦法,隻好靠畫畫維持生活。不過,提香的畫總是更受歡迎。因此,喬爾喬內感到沒趣,兩人的關係開始疏遠。不久,喬爾喬內就早亡了。此後,威尼斯就是提香一個人的天下了。

36歲時,提香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格擔任威尼斯共和國畫師的職位了。這時,恰巧老畫師貝利尼去逝。提香應威尼斯政府的聘請,接替了國家畫師的職位。這一下,提香有機會廣泛地結識各方貴族。所有到威尼斯的親王、貴族、學者和知名人士,也都一定會去拜訪提香。

到57歲時,提香的交往簡直達到了高峰。就連羅馬教皇,當時最大的封建君主,西班牙國王兼羅馬帝國皇帝的查理五世等人,也都與他有交往。他們的思想必然對提香的藝術創造產生影響。所以,在上層社會裏,他的創作是最有威望的。同時,他與威尼斯進步的人文主義學者,有著廣泛的友誼。在最反動的年代裏,他堅決維護民族尊嚴,反對教會專製。

提香善於使用華麗的色彩,他用這種技巧陸續畫了許多出色的作品,令人驚歎不已。他特別擅長描繪出金色的調子,產生了“提香的金色”這個詞彙。據說,米開朗基羅看見他的色彩,讚美地說:“如果形象再正確一點,就會成為世界第一的畫家。”

《天上的愛與人間的愛》,是提香青年時代的代表作品。究竟畫的構思是什麼,誰也不太明白。不過,大致可以這樣認為,穿衣裳的女性代表純潔的天上的愛;而完全裸體的,坐在井邊的,舉止有點輕浮的,表示人間的愛。但是,也有人解釋的正好相反。

提香晚年最主要的代表作品是《抹大拉》。抹大拉是聖經中所寫的一個妓女。因受耶穌感化,懺悔了過去的罪惡,得到了上帝的赦免,最後,成為聖女。

畫中的抹大拉眼睛仰望蒼天,眼圈發紅,充盈著淚水,好像正在為自己過去生活的罪孽而深深哀痛。近處的骷髏,說明她已經看破紅塵;擺在骷髏上的聖經,說明她篤信宗教。但是,破碎了的衣服從肩上脫開,是為了顯示她豐滿的肉體。在肥腴的手指按撫下的胸脯,似乎正在起伏。從畫中可以看出,提香是要把神聖的東西拉回到凡間來。

提香是畫家中生活最幸福的人。他像米開朗基羅那樣長壽,活到99歲;又像拉斐爾那樣幸運和得寵。他有很多錢,住在像宮殿一樣的家庭裏,過著豪華的生活。直到最後得鼠疫病死去。

提香確實是威尼斯派最大的畫家。不過,他之後,還有天才人物。其中最傑出的是他的兩個弟子,一人叫丁托列托,一人叫委羅奈斯。

丁托列托是“染匠的兒子”的意思。畫家的真名叫雅科布·羅布斯其。不過,現在誰也不叫他的真名。

丁托列托從小喜歡畫畫,在家裏的地板上、染坊店的牆壁上,到處都畫滿了畫。父親為此很驕傲,請求提香收他為弟子。但是,他桀驁不馴,一點也不遵循老師的教導,終於,被提香趕了回來。可是,他對這件事毫不在乎。

他的誌願,就是要具備提香的色彩和米開朗基羅的形象。他以旺盛的精力,畫了許多出色的大幅的畫。他說,如果畫幅不大,就畫得不完全,不好看。他的《天國》壁畫,畫在威尼斯宮殿的大廳裏,與米開朗基羅的《末日審判》在一起,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壁畫。

關於丁托列托性格暴躁的特點,留下這麼一個趣聞:有一次,一個弟子把畫賣給了商人,但買主覺得價錢太高,於是,想請丁托列托看一看值不值。到了他家,丁托列托看了那幅畫,馬上火冒三丈,當場給了弟子一耳光。商人大吃一驚,又很高興,以為這樣一定可以用很賤的價買到手了。沒想到了托列托說:“傻瓜!你怎麼把這麼好的畫賣得這麼賤!”

委羅奈斯性格活潑,畫了許多威尼斯的祭典、宴會等熱鬧豪華場麵的畫。他喜歡畫那些愉快歡樂的場麵,特別善長用銀色調子作畫。和提香的金色相對,也有“委羅奈斯的銀色”說法。

16世紀以後,佛羅倫薩派開始衰退;17世紀以後,威尼斯派又失去繁榮。盛極一時的意大利文藝複興宣告結束了。與此同時,在尼德蘭、法國和德國,也曾經一度繁榮,產生了著名的畫家。

尼德蘭,就是現在的荷蘭、比利時。在尼德蘭,出現了一個畫家之家,那就是勃呂蓋爾一家,這一家中最有名的是老勃呂蓋爾。

他是尼德蘭偏僻農村的農民的兒子,是個有點不可思議的人。性格特別獨特,畫題離奇古怪。當時,絕大部分的畫家,都是以基督故事、神話傳說,或貴族、僧侶的肖像為主,還有富裕商人的家庭生活。勃呂蓋爾卻描繪農民的生活、民間的習俗。畫出像《一群乞丐》、《村中結婚儀式》等畫。

此時,日耳曼民族中出現了丟勒。他的整個藝術活動標誌著德國文藝複興的光輝燦爛時期。

丟勒的畫具有版畫的特征。尤其是他畫人的頭發,特別絲細流暢。他訪問威尼斯時,威尼斯派的大師貝利尼認為,丟勒肯定用特殊的筆畫頭發。他想要一支丟勒用過的畫筆。沒想到,丟勒拿出一大把普普通通的畫筆,叫他隨便揀,說自己用的就是這種筆,並且當場表演,讓貝利尼十分驚歎。

不過,丟勒的生活並不富裕。他的妻子甚至拿著小木版畫到市場上去叫賣。

然而,最能代表意大利文藝複興成就的,當數佛羅倫薩派的“三傑”,他們是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

先談談人類文化史上的巨人達·芬奇。

達·芬奇是個私生子。1452年4月15日出生在佛羅倫薩西北的芬奇鎮。他的父親是當地一個富裕的公證人,母親是個樸實的農家婦女。在他剛出主不久,父親就和一個富商的女兒結了婚,母親也改嫁同村的一個人。達·芬奇從小就是在繼母和祖父母的管教下長大的。

達·芬奇從小非常善於思考,喜歡畫畫和玩弄粘土。他常拿著寫生本到街上去,喜歡把容貌顯得奇怪的笑態速寫下來。同時,他多才多藝,對音樂、數學、地理、建築、醫學、工程學等學科,也都有濃厚的興趣。

達·芬奇很想當一名畫家,但遭到父親的反對。不過,這也難怪,那時的畫家是低人一等的,父親希望自己的兒子當一位律師。小芬奇下定決心要說服父親。

有一天,他在一塊木板上畫了一條逼真的可怕的龍,放在半明半暗的房門口。當父親踏進他的房門口時,突然失聲驚叫逃走。這時達·芬奇笑嘻嘻地抱歉說:“爸爸,別怕,那是我畫的龍。我知道我畫得很好”。達·芬奇贏了。父親知道兒子在繪畫上有才能,決定在芬奇17歲時全家移居佛羅倫薩,同意送他到當時的藝術大師委羅齊奧那學畫。

不久,達·芬奇就掌握了一般的繪畫技術。1481年,當他29歲時,得到了施展才華的大好機會。他接受了為聖多那托修道院描繪祭壇畫《三賢王的禮拜》的任務。這幅畫的題材來自聖經故事。故事講的是:東方三賢王看到了一顆不可思議的星出現,認為這標誌著救世主的降臨,就前去禮拜剛出世的聖嬰。這個題材早就有人描繪過,但達·芬奇這次作了新的構思,使眾多的人物群像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當然,他真正的作品,還是1487年作為米蘭大公的客人,住在米蘭之後。達·芬奇具有多方麵的才能。在1483年,他曾經給米蘭大公寫過一封自薦書,他說:戰爭時,他可以發明武器,築壘城堡;和平時,他會興修水利,建築宮殿;他又是醫學家、音樂家、戲劇家和畫家。因為他多才多藝,很受米蘭大公欣賞。

達·芬奇在米蘭居留時所畫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最後的晚餐》。這幅畫是畫在聖·瑪利亞·德爾·克拉基阿教堂的餐室牆壁上的,據說,前後用了兩年時光。這幅畫取材於聖經故事中的“設立聖餐”這一節。在逾越節的一個晚上,耶穌預知他的死期將臨,和他的12個門徒共進最後的晚餐。正在進餐時,耶穌對門徒說:“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這句話剛說完,門徒們頓時引起閃電般的反應。他們個個都感到突然。有的轉身,有的站起來向主發問:“主,是我嗎?”耶穌回答:“同我蘸手在盤子裏的,就是他要出賣我。”猶大就問:“拉比,是我嗎?”耶穌回答:“你說的是。”畫麵就表現12個門徒一瞬間的戲劇性場麵。

全畫總共13人,基督坐在當中。12個門徒分成四組,平均排列在左右兩邊。左邊一組由巴多羅米奧、安德烈、小雅哥三人組成。巴多羅米奧好像懷疑自己的耳朵聽錯了,從座位上跳起來,手按在桌上,麵向耶穌,情緒激動;安德烈雙手張開,手指向上;夾在中間的小雅哥緊張地由背後伸手到第四個人的肩上,形成了兩組間的關係。這三個人都麵向耶穌。

右邊一組,由馬太、達太和西門組成。三人聽了這駭人聽聞的消息後,不由地談論起什麼來,三人的手都伸向畫麵的中心。

中右一組,是多馬、老雅哥、腓力浦。多馬伸出一個指頭,好像在問老師:“有一個人要出賣你?”和他坐在一起的老雅哥張開兩手,動作十分驚訝:“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呀!”年輕的腓力浦則用雙手掩著胸部,似乎在說:“難道懷疑我對老師有背叛行為嗎?”

中左一組的彼得、約翰和猶大三人最富有表情,也是畫上的主要角色。坐在耶穌旁邊的約翰歪著身子眼睛向下,兩手手指交叉,有氣無力地放在桌上,顯得非常憂愁;火暴脾氣的彼得,情緒激昂。他從座位上跳起,似乎在問約翰,叛徒是誰?他手中已握了一把切麵包的刀,無意地靠近了猶大的肋部。對於猶大,達·芬奇采取了特別的表現手法:他聽了耶穌的話後,情緒緊張,身子稍往後仰,右臂支在桌子上。右手緊握錢帶,露出一種抑製不住的驚恐。這13個人中,隻有猶大的臉色是灰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