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窩裏飛出了金鳳凰,泥土上出了個大英雄,他就是米勒。
米勒生在農民家庭,但不是很窮。樸實的父親、母親和祖母都教導他做個樸實的人,20歲的米勒,還常常跟著父親下田去幹活。他認為勞動是光榮的,農民是了不起的人。
也不知道是從哪年開始的,米勒愛上了繪畫,勞動之餘,他常常拿著炭筆畫下他所看到的景像,這個無師之徒竟還畫了兩張不錯的畫。
有一次,他見到了一個地方畫家叫穆其爾,這是他生平第一次見到的第一個大畫家,為了顯示能耐,他拿起筆畫了一個正在走路的農夫,果然,這個畫家看上了他,收他為學生,米勒也就正式接受繪畫教育。
可惜的是,他隻學了兩個月,父親病故,孝順的兒子回到了故鄉,繼續務農,擔負起全家的生活重擔。
了不起的祖母堅持認為,她的孫子畫畫會有出息的,親手替他打起包裹,送他外出學畫畫。他拜了一個新老師叫蘭洛瓦。這個老師是個古典主義的畫家,成就也不大,但對米勒卻要求特別嚴,態度很認真。米勒喜歡老師這人卻不喜歡他的畫,他畫出的畫沒有老師的一點風格,可蘭洛瓦並不傷心,繼續教他。而且他還建議市議會資助米勒赴巴黎深造。終於,1837年,米勒含淚拜別了老師,來到了當時的歐洲藝術中心——巴黎。
巴黎是富人的天下,一個農村小夥子連立足之地也難找到。他看別人賣畫,他也賣;他見裸體畫好賣,竟也畫起了裸體畫來賣,他要活下去。可有一天,他正在賣畫,聽到一個路人譏笑他,說他是“隻會畫裸體畫的米勒”。他羞愧難當,一夜不能入睡,第二天,他拎著行李離開了花花綠綠的巴黎,回到了生他養他的農村家鄉。
米勒找到了自己的繪畫道路,他要畫農村,他要畫農民。他從此定居在另一個地方叫巴比鬆村,一直到他逝世。
米勒生性溫柔,從不喜歡打鬥,也不願參加什麼政治鬥爭。可他的每一部作品一出來,總要引起一場政治上的風波。米勒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他常想:我什麼也沒幹,為什麼政治家對我的畫那麼感興趣呢?我隻是如實地畫出我的父老鄉親。
是啊!《播種者》畫的是一個農民,穿著大木靴,腰掛著種子袋,右手撒著種子,腳下邁著大步。這是一幅農民播種圖,春天的農村隨處可見,可人們看了後,說:從人物邁步的姿態裏可以聽到革命的腳步聲。
按照歐洲的耕種方法,種子撒下去以後,就用馬來犁田,使土把種子埋上。可我們看看畫麵,在撒種的農民背後,飛來幾十隻鳥兒,想吃淨他撒的種子。大概是看畫的人,從這幅畫中看到了農民的艱辛,看到他們生存的不容易,才這樣說的。
米勒的《晚鍾》是一幅世界名作。畫麵上,夕陽西下,勞作了一整天的農民夫妻還沒有回家,聽到遠方的教堂的鍾聲,他倆立在貧脊的的土地上,默默地祈禱。他們的純樸和誠實讓人感動,可他們祈禱來了什麼?破爛的衣服,簡陋的工具,還有一點糊口的馬鈴薯。畫麵上的人雖然默默無語,但這幅畫告訴了世人:農民就要絕望了。
中國人喜歡米勒,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喜歡他的畫《拾穗者》。
隻要你在農村生活過,對這幅畫中的場景就不會陌生:農田裏,秋天收割的季節,田裏的莊稼已被割走,三個上了年紀的老婦人,艱難地彎著腰,爭先恐後地撿著撒落下來的麥穗。一個婦人實在堅持不住,微微地直起腰想鬆一下筋骨,可眼睛還盯在地麵在搜尋。當時的農民就是處於這種貧困之中。進步的人說這幅畫是“反對貧困的起訴書”。
畫的內容雖然悲苦,但畫的藝術卻有非凡的美感,遼闊的土地和晴朗的天空蓋滿了畫麵,三個老婦也是安排得疏密有致,各有特色。平靜的氣氛下含有不平靜的情緒,實在耐人尋味。
米勒還是不明白,為什麼有人說“三個拾穗者後麵,有民眾暴動的矛槍和1793年的斷頭台”。
歐洲的畫從米勒開始,走入了寫實的階段。寫實的畫經過庫爾貝,又到了俄國的列賓。
搞繪畫的人總是削尖了腦袋想往美術學院裏鑽。因為美術與其他學科不一樣,必須要受正規的教育。有幾個是自學成才的美術家?少之又少。可奇怪的是1863年11月9日,俄國彼得堡的美術學院,卻有13個學生脫離了學院,離院出走。原因是他們不願參加考試。學生不願參加考試又是為何?原來是官方規定了題目,不許自由選擇,學生不願意,於是,他們離開了人們想進也進不來的美術殿堂。他們自己組成了一個畫派叫“巡回畫派”,在俄國各地巡回展覽他們的畫,很受人們的喜歡。傑出的現實主義油畫家列賓就是其中的一名積極分子。
列賓的畫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特別著重人物的眼睛和手勢。一個日本評論家說,列賓是一個“通過眼睛和手勢反映人物內心世界的肖像大師”。
列賓有繪畫的天賦,還在學生時代,他就作了一幅非常好的畫叫《伏爾加纖夫》,他也從此出了名。
伏爾加河的纖夫有無數個,列賓的畫上隻以11個人為代表,他們背著繩索,用力往前走,頭都快觸到了地,這11個形象深深地感動著每一個觀者,然而他們沒有屈辱和妥協,他們背著沉重的纖、負著生活的重擔,卻充滿了堅強的意誌和力量,顯示出俄羅斯人特有的堅強的性格。作品的整體構圖是開闊的,因而不給人沉重感,較強的暖色調用來表示酷暑的悶熱。從此,列賓和纖夫交上了朋友。
革命的歲月畫革命的畫。列賓迎合革命潮流,畫了一幅深受人民歡迎的畫《突然歸來》。
一個政治犯,因參加革命被流放多年,毫無音訊,家人們都已經絕望,以為他不會回來了,可突然有一天,他回到了家裏。開門的女仆把他當作陌生人,麵無表情把他引進家門,小女兒顯然已經不認識他了,妻子驚喜交加,老母親驚呆了,不相信是真的。而這個革命者眼裏閃著光輝,臉上看起來異常冷靜。兒女情長一切都在他心裏。這個形象說明列賓對革命者的生活和感情是非常了解的。有趣的是,這幅畫展出的時候,一個審查的官員惡狠狠地說:“你看,他一點兒改悔的意思都沒有!”
繪畫大師人才倍出,他們竟相辦畫展,出作品。然而,雕塑家卻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人稱“給石頭以思想”的羅丹不緊不慢地走到了雕塑行列的最前麵。
說羅丹是雕塑家是屈才,他是世界第一流的雕刻藝術大師。在雕刻方麵,他有一種非凡的才能,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足以震驚整個世界。
其實,羅丹隻是生在一個普通的市民家庭,父母從未想到兒子會成什麼大天才,不過和其他孩子一樣長大成人罷了。羅丹有一叔叔,很有學問,彌補了他家庭教育的不足。
他進過一所美術人才學校,不過不是為了當畫家,而為了出來能當一名技術工人。果然,他後來在各家工廠幹翻模子、雕家具、做手飾的活,補貼家用。那個時候,他最向往的是巴黎美術專科學校,還大著膽子報考了三次,遺憾的是,他三次榜上無名,隻有繼續幹他的手藝活兒。不過,他從此愛上了雕刻。
三次名落孫山之後,羅丹再也沒有勇氣去報考什麼學校了,他踏上了自己的藝術道路。
可不幸並沒有放過羅丹,他23歲那年,他的那位美麗而溫柔的姐姐死了,他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這個重感情的年輕藝術家跑到了巴黎郊外的一所修道院做了修士。他的家人很傷心,但勸說無效。
巴黎的世界最冷清的就是修道院。羅丹漸漸平息了哀痛,埋頭進行他喜歡的雕刻。
做者無意,看者有心。這個修道院有一個神父很有眼光,而且通情達理。他看出羅丹不是個做修士的料,卻有著藝術家的素質。於是,他在修道院裏給羅丹單獨安排了一間畫室,讓他埋頭雕刻,不要荒廢了藝業。羅丹很是感動。
半年過去了,羅丹的技藝有了長進,負責任的神父就勸他回到世俗的世界中發揮自己的才能。小小的修道院裏,他能看到什麼,感受到什麼呢?精彩的世界在外麵,他要羅丹必須走出修道院。
羅丹答應了神父,臨行之際,他為這位神父作了一枚胸像,叫《埃馬德神父》,送給神父以表達自己深厚的敬愛之情。
神父的教誨鼓勵著他,他默默無聞地刻苦弄著他的雕塑。後來,他攢了一筆錢去意大利遊曆,向古代的大師們學習。從意大利回來後,他創作了《青銅時代》,又叫做《人的覺醒》。由於羅丹沒有受過學院教育,所以這幅作品與學院風格完全不同,因而遭到了攻擊和詆毀。他也開始了不平凡的藝術生涯。
其實,這部作品的“罪過”就是太逼真了。羅丹想表現人的覺醒,所以雕塑的人物渾身肌肉看起來在顫動,呼吸也好像在起伏不斷。俗話說“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一些學院人士眼看羅丹的作品遠遠超出了他們,便惡意地取笑羅丹。他們想起羅丹幹過翻模子的粗活,就不懷好意地說羅丹的作品不是他雕出來的,而是從真人身上翻模子翻出來的。雖然有人為羅丹作證,但這些人是“欲加其罪,何患無辭”。從此,羅丹便背上了“從人身上翻模型”的惡名聲。
希臘雕塑追求的是人體本身的矯健、敏捷和優雅,羅丹不反對,但羅丹認為,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們的感情和思想一定會通過人體或動作表現出來。
抱著這種想法,他創造了著名的雕塑《老娼婦》。妓女一生的遭遇從人物幹癟的肌肉和動作上明白無誤地表現出來。
羅丹的名作一部接著一部出來了,跳過他的許多作品,我們來看他最偉大的雕塑《思想者》。
中世紀意大利有個詩人叫但丁,他的威望在歐洲特別高,是思想和智慧的代表。羅丹雕《思想者》可能就是受了他的啟發。所以,一開始,羅丹把這尊雕像命名為“詩人”即但丁,塑一個穿衣服的思想家。後來,羅丹又索性使它一絲不掛,代表的是“人類赤子”的形象,不為任何塵世欲念所動,為人類的命運苦思冥想。
雕塑雖改了名,但還是以但丁的形象為藍本的:深沉的目光和拳頭抵著嘴唇的動作,表現出一種痛苦的心情,他認真地俯視著人類,他同情、憐愛、關心人類。他身上的每一塊肌肉都在顫動中,為人類的一切事件所牽動。表現了羅丹的一種對人類深沉的愛。
大概還是因為羅丹沒有受過學院教育,他的每一部作品出來,都有人故意找茬,挑鼻子挑眼,大發謬論。爭論最大的是羅丹晚年創作的《巴爾紮克》。
羅丹早已出名,而且年歲已高,可刻薄的人還是不放過他。
經過兩次投票選舉,羅丹擔任了為巴爾紮克做紀念像的任務,稿費是10000法朗,條件是18個月完成。
要想敷衍了事,羅丹別說18個月,他18天就能完事。羅丹是個藝術家,他的認真態度又是藝術家中所少見的,這幅作品,羅丹反反複複,花費了六年時間才最後完成。
但是,紀念像首次展出,羅丹就遭到了可怕的打擊。
羅丹雕的巴爾紮克,披著睡衣,仰頭遠望,一副向黑社會挑戰的神情。他的碩大的腦袋裏似乎裝著豐富的思想和社會閱曆。可以說,巴爾紮克的一切都包融在這幅作品中,是個難得之作。可當時的人們尖刻地稱這部雕像是“麻袋裏裝著的癩蛤蟆”。他白白耗費了6年的心血,還退還了預支的10000法朗。重新雕造巴爾紮克紀念像的任務落到了另一個雕塑家的身上。
羅丹的一生都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晚年的羅丹更是悲苦。他相戀了50年的情人終於答應與他結婚,兩位老人圍著被子坐在屋裏度過了自己的蜜月,剛度完“蜜月”,羅丹夫人就去世了,沒有幾個月,羅丹也在悲痛和疾病中離開了這紛紛擾擾的世界。
現實的社會不論怎麼黑暗,大自然卻永遠是美麗可愛的。
在藍天碧海之中,另有一批畫家誕生了。他們不看現實,隻看風景,所以,人們稱他們是風景畫家。
大海總是美的,有陽光,有大氣,有海浪,有色彩,還有變化多端的氣氛。於是,在海邊的國家英國,出現了一個優秀的專畫海洋的畫家透納。
中國的古話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看來,這樣做肯定會有益處的。透納就曾經渡海遠遊,跑遍了歐洲各國,後來成了一個大畫家。
透納熱愛自然,酷愛大海,可與他的愛好不相符的卻是他的性格,他性情乖僻,不善社交並且脾氣暴躁。
性情乖僻的透納特別有才華,他21歲出名,27歲成為英國皇家美術學院最年輕的院士。
透納畫風景畫時,最拿手的是對光的效果的研究。如果你覺得他的畫很美,那一定是美在對光的處理上。
還是看他早期的風景畫時,有人就說,他的風景畫主題不是畫自然風景,而是以風景來表現那種透明的光或反射的光,表現一種光的韻律。透納全身心地研究光和色。
當透納對光研究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時,他的風景畫中,景物的輪廓就漸漸看不見了,剩下的隻是光和色。我們來看他的畫《議會大廈的焚毀》:
1834年10月16日,英國國會不知因何原因,起了大火,整個大廈幾乎燒毀。
假如你沒能見到當時的情景,透納的畫會很成功地向你描繪:泰晤士河的上空烈火衝天。半個天空是紅的,泰晤士河的水也是紅的。天空的色彩與火的場麵形成強烈的對比。所有的物體都被火光遮隱著。美術界內行的人說,這幅畫在光色處理上極成功,是透納的一個裏程碑式的作品。
在現實繪畫走到路的盡頭以後,又有一批畫家,回過頭來研究光和色,他們自稱是印象派,還把透納當作是他們的遠祖。
有先行者,就有後繼人。這不,透納剛去世不久,又出了一個喜愛光和色的畫家,而且比透納更出名,他的名字叫莫奈。
講莫奈之前,先得講一個奇怪的展覽會。
1874年,有一批年輕的畫家、雕刻家,因為自己追求新的風格,總是不被學院派、沙龍派的畫家們看中,他們心中氣不平,就在巴黎舉辦了一個畫展,叫《無名畫家展覽會》,共有30多人參加,平均年齡也正好30多歲。這個展覽會吸引了很多人,有的是看稀奇,有的是看笑話,還有的是特意趕來攻擊的。
這一次展覽中,有一幅很特別的畫,是風景畫,叫《印象——日出》,作者就是莫奈。大概是這幅畫的名字起得奇怪,有一個作家寫了一個小品文,借這幅畫的畫題,把這次畫展取名叫“印象主義畫展”,把這些參展的畫家稱作印象主義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