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隻要對於學問有真正的愛好,在他開始鑽研的時候首先感覺到的就是各門科學之間的相互聯係,這種聯係使它們互相牽製、互相補充、互相闡明,哪一門也不能獨立存在。雖然人的智力不能把所有的學問都掌握,而隻能選擇一門,但如果對其它科學一竅不通,即他對所研究的那門學問也就往往不會有透徹的了解。
〔法〕盧梭:《懺悔錄》
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而實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實習嚐試則可檢驗修正知識本身的真偽。
〔英〕培根:《論求知》
每一個人,即便是最傑出的天才人物,在某些知識領域中都必定是寸步難行。愚昧無知的。
〔德〕叔本華:《意欲與人生之間的痛苦》
知道如何活用知識最重要,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次之,擁有知識再次之。
〔奧〕胡戈·馮·霍夫曼斯塔樂:《友人之書》
沒有人會因學問而成為智者。學問或許能由勤奮得來,而機智與智慧卻有賴於天賦。
〔英〕約翰·塞爾登:《圓桌談話》
真正表明淵博知識的是那種突如其來、幾乎不假思索地引經據典的習慣,它意味著知識的融會貫通,因為那種習慣隻能來自於融會貫通。
〔英〕沃爾特·白哲特:《文學研究》
無知是生命本身存在的必要條件。如果我們了解一切,我們將無法忍受片刻的生存。
〔法〕阿納托爾·法朗士:《伊壁鳩魯的花園》
知識,多數是從那些使印刷商賠錢的書籍中獲取的。
〔英〕托馬斯·富勒:《聖地與世俗地》
圖書館使我得以有恒地研習而增進我的知識。
〔美〕富蘭克林:《富蘭克林自傳》
決不要企圖掩飾自己知識上的缺陷。
〔俄〕巴甫洛夫:《巴甫洛夫選集》
在學問上費時過多是偷懶。
〔英〕弗·培根:《培根論說文集》
學問可以改善人心,培養文雅和仁愛的品質。
〔美〕馬克·吐溫:《王子與貧兒》
讀得書來,口會說,筆會做,都不濟事,須是身上行出,才算學問。
〔中〕顏元:《習齋記餘·答齊篤公秀才贈號書》
略知皮毛者總愛反複談論那點皮毛。
〔英〕托馬斯·富勒:《格言集》
用一個大圓圈代表我學到的知識,但是圓圈之外是那麼多的空白,對我來說就意味著無知。而且圓圈越大,它的圓周就越長,它與外界空白的接觸麵也就越大。由此可見,我感到不懂的地方還大得很呢!
〔德〕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
知識猶如海洋,那些在海麵上手舞足蹈和拍擊作響的人,往往要比默默無聞鑽入未經考察的海底去探尋寶藏的采珠者更加名噪一時,從而更加引人注目。
〔美〕歐文·華盛頓
背得爛熟不等於掌握知識。
〔法〕蒙田:《隨筆集》
隻有知識——才能構成巨大的財富的源泉,既使土地獲得豐收,又使文化繁榮昌盛。愚昧從來沒有給人們帶來幸福。幸福的根源在於知識,知識會使精神和物質的磽薄的原野變成肥沃的土地。
〔法〕左拉:《真理》
錯誤並非總是意味著無知,知識並非總是召之即來。
〔英〕塞纓爾·約翰遜:《關於莎士比亞的筆記》
大量的知識可以塞進一個空空如也的腦袋。
〔奧〕卡爾·克萊斯:《格言與矛盾》
司知識的天使懂得最多,司愛情的天使愛得最深。
〔美〕愛默生:《智力》
凡知之貴,貴知化也。
〔中〕《呂氏春秋·知化》
使一種存在高於另一存在,使一類人高於另一類人的東西,是知識。
〔德〕叔本華:《意欲與人生之間的痛苦》
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這是一門技藝,不經實驗就不能學到。
〔英〕培根:《論求知》
人在多少世紀中積累起來的知識本身,就是人類活動的結果、總和及理論的概括。
〔蘇〕凱洛夫:《教育學》
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辦理個別性的事務,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掌握知識方能辦到。
〔英〕培根:《論求知》
果能日日留心,則一日有一日之長進;事事留心,則一事有一事之長進,由此累積,何患學業才識不能及人耶!
〔中〕左宗棠:《與陶少雲》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中〕莊周:《莊子·養生主》
天下沒有一樁蠢事不會由於知識或者意外而得到糾正,也沒有一種聰明的事不會由於缺少知識或者由於意外而遭到失敗。
〔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
知識會變成信仰,信仰反過來又點燃起強烈的求知欲。
〔蘇〕高爾基:《意大利童話》
想知道事情的原委和經過的願望,也即好奇心,是心智的貪欲,由於對知識的持續不輟的產生,懷著百折不回的興趣,超越任何短暫。強烈的肉體上的快樂。
〔英〕霍布斯:《利維坦》
有力量的人,有學問的人就是主人,所有其餘的人都是客人。
〔蘇〕高爾基:《克裏姆·薩姆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