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項遊戲中,遊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遊戲的總成績永遠為零。

零和遊戲原理源於博弈論,即兩人對弈。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會有一個贏,一個輸,如果我們把贏者計算為得1分,而輸者計算為得一1分,那麼,這兩人得分之和就是:1+(-1)=0。博弈論的英文名為gametheory,直譯就是“遊戲理論”。遊戲過程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遊戲的總成績永遠是零。

零和遊戲之所以受人關注,是因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處處都能找到與零和遊戲雷同或類似的現象。我們大肆開發利用煤炭石油資源,留給後人的便越來越少;我們研究生產了大量的轉基因產品,一些新的病毒也跟著冒了出來……曾經有這樣一個笑話,有兩個經濟學家,在馬路上散步討論經濟問題,甲經濟學家看見了一堆狗屎,思索著對乙經濟學家說:“你吃了這堆狗屎吧,我給你100萬塊錢。”乙經濟學家猶豫了一會兒,但是還是經受不住誘惑,吃了那堆狗屎。當然,作為條件,甲經濟學家給了他100萬塊錢。過了一會兒,乙經濟學家也看見了一堆狗屎,就對甲經濟學家說:“你吃了這堆狗屎吧,我也給你100萬塊錢。”甲經濟學家猶豫了一會兒,也是經受不住誘惑,吃了那堆狗屎。

當然,作為條件,乙經濟學家把甲給他的100萬元還了回去。走著走著,乙經濟學家忽然緩過神來了,對甲說:“不對啊,我們誰也沒有掙到錢,卻吃了兩堆狗屎……”當然,這隻是一個笑話,但是它卻讓我們深刻地理解了什麼是零和遊戲。

20世紀以來,人類在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濟的高速增長、科技進步、全球一體化以及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之後,“零和遊戲”觀念正逐漸被“非零和遊戲”即“負和”或“正和”觀念所取代。“負和遊戲”指一方雖贏但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得不償失,可謂沒有贏家。贏家所得比輸家所失多,或者沒有輸家,結果為“雙贏”或“多贏”,稱為“正和”。比如投資股票和債券,投資者一方麵可在股票或債券的價格漲落中賺取差價或從每年的分紅之中獲得利益,上市公司用投資者的錢來經營,創造利潤,上繳稅金,增加就業等等,雙方或多方麵都可從中獲益。

目前股票的形勢很不穩定,也許有人想知道,為什麼說股票不是零和遊戲呢?下麵,我們分四點詳細談論一下,以便投資者能夠認清股票形勢。

1.贏家的獲利總額不始終等於輸家的損失總額。

因為當股市上漲時,隻有贏家沒有輸家;當股市下跌時,隻有輸家沒有贏家,更談不上贏家的獲利總額始終等於輸家的損失總額。

2.股市是創造價值的而零和遊戲並不創造價值。

2006年,滬深兩市1474家上市公司共實現淨利潤3781億元,平均每個交易日有15億元的價值注入股市;美國股市自1871年以來股市整體平均的回報率達到了14.7%,也就是說,所有參加股市交易的投資者平均回報是14.7%,這也充分說明投資者的平均回報並不是零,即美國的股市不是零和遊戲。

3.股市是零和遊戲的結論不符合風險大收益大的公理。

股票投資風險巨大,它理應對應比較高的預期收益率。比如美國,股票投資的長期預期收益率是年均14.7%,而零和遊戲的預期收益率為零,請問,這種風險大而預期收益率為零的投資活動有誰會去參與?事實是,國內股市目前的參與者數量不斷創出新高,這也從一個側麵說明股市並不是零和遊戲。

4.股市是開放的,比如股票持有者會獲得分紅,而零和遊戲是封閉的。

從以上四點可以看出,股市絕不是零和遊戲,隻不過是身處其中的投資者有虧有賺。

在競爭的社會中,人們開始認識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有效合作,得到的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從“零和”走向“正和”,要求各方要有真誠合作的精神和勇氣,遵守遊戲規則,不耍小聰明,不要總想占別人的小便宜,否則,“雙贏”的局麵就不會出現,吃虧的最終還是自己。實踐證明,通過有效合作,實現皆大歡喜的結局是可能的。

領導者要善於跳出“零和”的圈子,尋找能夠實現“雙贏”的機遇和突破口,防止負麵影響抵消正麵成績。批評下屬如何才能做到使其接受而不抵觸,發展經濟如何才能做到不損害環境,開展競爭如何使自己勝出而不讓對方受到傷害,這些都是每一個為官者應該仔細思考的問題。

還是那句話,世上沒有現成的標準答案。各類企業經營管理定律隻能供我們參考和借鑒,至於什麼條件下適合借鑒哪一種,回到手表定理上去,你需要自己選擇一塊戴著舒適而又走時準確的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