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某人告訴你“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原則問題”時,十有八九就是錢的問題。
照一般的說法,金錢是價值的尺度,交換的媒介,財富的貯藏。但是這種說法忽略了它的另一麵,它令人陶醉、令人瘋狂、令人激動的一麵,也撇開了愛錢的心理不談。馬克思說,金錢是“人情的離心力”,就是指這一方麵而言。
街東頭那個乞丐去摸彩票,中了五等獎,得款50元。甚喜!這個冬天好過了,他擁有棉襖、棉褲和棉鞋了。街西頭那個乞丐也去摸彩票,中了一等獎,得款50萬元。狂喜!首先大宴賓客,熱鬧三天,煞是風光,耗款3000元,小意思。然後買西服,配手機,穿金戴銀,容光煥發,一掃窮酸氣。再次,買房子,滿街轉悠,要帶車庫的。第四,就是買車了。“夏利”太便宜,“奔馳”太貴,還是“桑塔納”吧!第五……第六……第七……過年的時候,街東頭那個乞丐還在到處晃悠,穿著那50元買的“家當”;而街西頭那個乞丐卻在勞教所裏,據說是因為賭博、嫖娼、吸毒、鬧事……擁有50元,街東頭的乞丐不再受凍,自得其樂;擁有50萬元,街西頭的乞丐成了大富翁,卻也把自己送上了死路。不懂得善用錢財的人,還是沒錢才安全。
下麵,讓我們來看看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各種做法,看看他對待金錢是什麼樣的態度。
比爾·蓋茨沒有自己的私人司機,公務旅行不坐飛機頭等艙卻坐經濟艙,衣著也不講究什麼名牌;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還對打折商品感興趣,不願為泊車多花幾美元……為這點“小錢”,如此斤斤計較,他是不是“現代的阿巴公(吝嗇鬼)”?
可另一麵的事實顯示,比爾·蓋茨並不是那種慳吝的守財奴。比如,微軟員工的收入都相當高;比如,為公益和慈善事業一次次捐出大筆善款,他還表示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95%的財產捐出去……比爾·蓋茨非常討厭那些喜歡用錢擺闊氣的人。他在雜誌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果你已經習慣了過分享受,你將不能再像普通人那樣生活,而我希望過普通人的生活。”
同所有企業家一樣,比爾·蓋茨也在進行分散風險的投資,他除了擁有股票與債券外,還進行房地產投資以及其他行業投資。雖然比爾·蓋茨是個經營天才,但是他從不認為自己的理財更勝一籌,所以他聘請了一位“金管家”——小他十多歲的勞森,比爾·蓋茨除了讓他管理自己50億美元的私人投資外,還讓他管理比爾一美琳達慈善基金會的資金。
比爾·蓋茨總是告訴妻子,自己努力工作並不隻是為了錢。對待這筆巨大的財富,他從沒有想過要如何享用它們,相反在使用這些錢時卻很慎重。他不喜歡因錢改變自己的本色,過著前呼後擁的生活,他更喜歡自由自在地獨立與人交往。甚至見到熟人時,還像從前一樣熱情地與他們打招呼:“哦,你好,讓我們去吃個熱狗如何?”
婚後,比爾·蓋茨與美琳達很少去一些豪華的餐館就餐,有時由於工作上的需要才不得不光顧一些高級餐廳。一般情況下,他們會選擇肯德基,或是到一些咖啡館。有時還會一塊光顧一些很有特色的小商店,在西雅圖有法國、俄羅斯、日本,以及南美一些國家的人開設的商店,在那裏可以找到這些國家的一些特色商品。
一次,比爾·蓋茨與美琳達來到一家墨西哥人開設的食品店,這裏被公認是西雅圖最實惠的商店,剛一進店門,比爾·蓋茨就被“50%優惠”的廣告詞吸引,在不遠處的葡萄幹麥片的大盒包裝上的確寫著這樣幾個字。比爾·蓋茨似乎不敢相信這個標價。因為同樣的商品在本地的一些商店要比這裏的價格高出一倍。比爾·蓋茨想得知它的真偽,便上前仔細端詳。當他確認貨真價實時,才付錢買了下來,並告訴美琳達:“看來這裏的確如同人們所說的那樣,我今天很高興自己沒有被多掏腰包。”
對於自己的衣著,比爾·蓋茨從不看重它們的牌子或是價錢,隻要穿起來感覺很舒服,他就會很喜歡。一次比爾·蓋茨應邀參加由世界上32位頂級企業家舉辦的“夏日派對”,那次他穿了一身套裝,這還是美琳達先前在泰國普吉島給他買來拍照時穿的衣服,樣子還不錯,隻是價格還不到歌星、影星一次洗衣服的錢。但比爾·蓋茨不在乎這些,很高興地穿著這套衣服參加了這次會議。他的生活信條就是:“一個人隻要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錢,他才能做到事業有成、生活幸福。”
關於金錢的本質、作用和功過,從古到今,人們已經留下了無數精辟深刻的格言和妙語。我們常會看到,人們為錢而興奮,努力賺錢,用財富的畫麵挑逗自己。金錢對世界的秩序以及我們的生活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廣泛的,這種影響有時是潛在的,我們往往意識不到它的作用如此巨大,然而奇妙的是:
它完全是人類自己創造的。致富的驅動力並不是起源於生物學上的需要,動物生活中也找不到任何相同的現象。“致富”的定義就是獲得超過自己需要的東西。它是人類最強大的力量,人類為金錢而互相傷害,遠超過其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