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蟲習慣於固守原有的本能、習慣、先例和經驗,而無法破除尾隨習慣而轉向去覓食。

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稱之為“毛毛蟲實驗”:

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使其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在花盆周圍不遠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鬆葉。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最終因為饑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

約翰·法伯在做這個實驗前曾經設想:毛毛蟲會很快厭倦這種毫無意義的繞圈而轉向它們比較愛吃的食物,遺憾的是毛毛蟲並沒有這樣做。導致這種悲劇的原因就在於毛毛蟲習慣於固守原有的本能、習慣、先例和經驗。毛毛蟲付出了生命,但沒有任何成果。其實,如果有一個毛毛蟲能夠破除尾隨的習慣而轉向去覓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後來,科學家把這種喜歡跟著前麵的路線走的習慣稱之為“跟隨者”的習慣,把因跟隨而導致失敗的現象稱為“毛毛蟲效應”。

我們甚至可以說,我們人類也難逃這種效應的影響。比如說,在進行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的過程中,對於那些“輕車熟路”的問題,會下意識地重複一些現成的思考過程和行為方式,因此很容易產生思想上的慣性,也就是不由自主地依靠既有的經驗,按固定思路去考慮問題,不願意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

清朝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自幼酷愛書法,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各種書體他都臨摹,經過一番苦練,終於和前人寫得幾乎一模一樣,能夠亂真了。但是大家對他的字並不怎麼欣賞,他自己也很著急,比以前學得更加勤奮,練得更加刻苦了。

一個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麵乘涼,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寫起字來,寫著寫著,就寫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氣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說:

“你有你的身體,我有我的身體,為什麼不寫自己的身體,寫別人的身體?”

鄭板橋猛然從這句話中受到啟發:各人有各人的身體,寫字也各有各的字體,本來就不一樣嘛!我為什麼老是學著別人的字體,而不寫自己的字體呢?

即使學得和別人一樣,也不過是別人的字體,沒有自己的風格,又有什麼意思?

從此,他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以隸書與篆、草、行、楷相雜,用作畫的方法寫字,終於形成了雅俗共賞的“六分半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亂石鋪街體”,成了清代享有盛譽的著名的書畫家。

做學問如此,做生意賺錢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有一年,市場預測表明,該年度的蘋果將供大於求。這使眾多的蘋果供應商和營銷商暗暗叫苦,他們似乎都已認定:他們必將蒙受損失!可就在大家為即將到來的損失長籲短歎時,聰明的某甲卻想出了絕招!他想:如果在蘋果上增加一個“祝福”的功能,即,隻要能讓蘋果上出現表示喜慶與祝福的字樣兒,如“喜”字、“福”字,就準能賣個好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