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廣告時間段與欄目時間段的有效組合,同時輻射高低頻流動人群,達到廣告效果的極大化。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其發現者是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
1907年,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
一天,兩人打賭,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一隻精致的鳥籠。卡爾森笑了:“我隻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別費勁了。”從此以後,隻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隻空蕩蕩的鳥籠,他們幾乎都會無一例外地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
卡爾森隻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然而,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卻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隻好買了一隻鳥,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實際上,在我們的身邊,包括我們自己,很多時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裏掛上一隻籠子,然後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滿一些什麼東西嗎?
“鳥籠效應”也被稱為“空花瓶效應”,有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子的男朋友送了她一束花,她很高興,特意讓媽媽從家裏帶來一隻水晶花瓶,結果為了不讓這個花瓶空著,她的男朋友就必須隔幾天就送花給她。當然這是此效應的一種甜蜜的體現。
俗話說:鄰居處的好,相當撿個寶。張長和劉青是鄰居,張長由於工作的緣故要遷居,家裏的東西大部分都要賣出去,在清理完所有的家具後,隻剩下了一個雅致的書桌了,這書桌價格昂貴,如果作為次品賣出也收回不了多少錢,於是,張長決定把它送給鄰居劉青作為紀念禮物,劉青也欣然接受了並對此表不了感謝。
書桌搬回自家書屋後,劉青發現書屋那破舊的木藤椅與書桌比起來真是大煞風景,於是劉青決定買一個好的皮質的轉椅來搭配書桌,於是乎花了250元買了一個合適的轉椅,心裏覺得舒服了許多……一天,朋友來劉青家做客,劉青為展示自家的新書房,請朋友進來看看,朋友對書桌和轉椅讚不絕口,朋友說:“不錯,不錯,隻是能把書櫥換一下就更好了。”劉青看了看,覺得書櫥有些破舊了,確實也應該換一下了,於是乎又花錢換了書櫥……這天,又有一些朋友光顧了劉青家,照樣來到了書房,還是同樣誇讚了一番,但總是最後帶有瑕疵:“你的書房什麼都好,就是光線暗了些,要是能把牆打開,建一個落地窗就更加明亮了。”聽後,劉青覺得也是,於是乎……為了一個書房,把劉青折騰的不輕,而這一切的一切又都是由於那張書桌,何必呢?!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的:“人們如果為了奢侈的生活而奔波勞累,那麼幸福的生活將會離我們越來越遠。”是啊,就像有了一個豪華的籠子,必定會養一隻與籠子相配的鳥一樣,這就是“鳥籠效應”。
“鳥籠效理”理論的提出,對於提升衛視整合傳播的影響力,促進衛視廣告創收的突破,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但“鳥籠效應”的價值不僅僅局限於衛視,對於其他頻道來說,“鳥籠效應”對於增加觀眾停留在頻道內的時間,促進頻道廣告的經營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現實層麵上的媒介經營,說到底就是對觀眾眼球注意力的爭奪,誰搶得了觀眾,誰也就為自身良好的媒介經營奠定了優質的保證。所以,“鳥籠效應”對於其他媒體來說,也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表麵來看,一個頻道是由一係列的節目所組成的,這些節目在不同的時間播出,具有不同的定位,似乎沒有太多的聯係,但實則不然,作為一個頻道乃至一個媒體大家庭中的一員,這些欄目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如何把這些節目串珠成線,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就是“鳥籠效應”所具有的效果。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許多電視媒體也正是以此作為追求的目標,雖然在具體的執行層麵上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細究起來,其做法不外乎以下幾條途徑。
1.整合節目的宣傳
沒有無價值的商品,隻有不會銷售的業務人員!每個商品都有其固有的價值,若實現商品的銷售,必須把商品的利益點有效傳遞給目標受眾。電視節目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它也必須遵守這個客觀的規律。由於不同節目推出的時間先後有別,具體播出的順序也是錯落有致,要使後麵的節目為觀眾所吸引,保持一種收視的連續性,必須整合節目的宣傳。像鳳凰衛視在這方麵做的就比較好:通常在一個節目中間,鳳凰衛視會插人很多後續節目的預告片,把這些節目最吸引眼球的地方給預先播放出來,刺激觀眾的收視欲望,讓觀眾有一種強烈的欲罷不能的感覺,從而能維持在一個頻道內,保持收視的連續性,帶動媒體收視率的整體攀升。更為重要的是,鳳凰衛視的節目預告片是和廣告合二為一的,也就是說,其在推廣節目的同時,也帶動了廣告的銷售,可謂是一石兩鳥,頗值得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