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品名可能無助於劣質產品的銷售,但是一個壞品名則會使好產品滯銷。
法國諾門公司德國分公司負責人蘇珊·拉圖爾稱:一個好品名可能無助於劣質產品的銷售,但是一個壞品名則會使好產品滯銷。這句話被人稱之為拉圖爾定律。
大文豪莎士比亞曾經說過,玫瑰不管取什麼名字都是香的,實際上並不盡然。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人靠衣裝馬靠鞍。一個好的品名,對創造一個名牌來說,決不是無足輕重的。要創名牌,首先從起名開始。
在娃哈哈集團的品牌中,“娃哈哈”、“非常”都很有創意。在品牌名稱上,似乎就已先勝出一籌。“娃哈哈”名稱啟迪於那首知名兒歌:“我們的祖國像花園,花園裏花兒真鮮豔……娃哈哈,娃哈哈,每個人臉上笑開顏”。“娃哈哈”這一名稱容易傳播,大眾化,極具親和力,大眾、親和、健康、歡樂是其內涵。
當然,也有不少人從品牌視覺(名稱、吉祥物)聯想角度出發,認為娃哈哈是一個兒童專屬品牌,不宜向成人產品延伸。對此,娃哈哈集團認為,娃哈哈並非僅限於兒童概念,是一個兒童、成人的通用性品牌。在產品開發和市場推廣實踐中,娃哈哈似乎也在努力淡化其兒童概念,以便為品牌創造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到目前為止,娃哈哈的品牌延伸是很成功的,因為其延伸並未脫離品牌核心概念。
“非常”是娃哈哈集團的另一個品牌。“非常”(Future,未來)這個名稱響亮、大氣、時尚、優越、歡樂。推出可樂時,也有人主張延伸“娃哈哈”,但是最終選擇了另創品牌之路。“非常”品牌的推出,彌補了“娃哈哈”概念上的不足,比如說其“時尚”、“優越感”要素,也拓寬了集團品牌的定義域,更為重要的是,要挑戰可口可樂,用“娃哈哈”品牌不足以顯示其氣勢和差異,就中文名稱而言,“非常”顯然不遜於“可口”和“百事”。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好的品牌創意,娃哈哈才取得了市場的成功。
法國的Carrefour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零售公司,其商標設計和品名也可圈可點。法語Carrefour的意思有以下幾種:十字路口、街道;各種影響、思想或意見的會合處。一位浪漫的法國人看中了這個詞,把它作為公司的名稱。顯而易見,冠名於倉儲式百貨零售店,Carrefour的詞義延伸為林林總總的物質商品集合處。這種詞義的發掘,體現了現代物流的概念,貼切而獨到,具有文化的內涵和擴充的張力。
家樂福的商標設計也極富匠心:左邊是一個尖端向左的紅色箭頭,右邊像一個指向右邊的藍色箭頭。實際上,這個商標表示的就是Cartefour的第一個大寫字母C,襯在法國國旗的紅藍兩色上。字母C上下邊緣呈極力擴張態勢,使其融人背景之中。這是一個設計者最具匠心的舉動,也是該設計的最成功之處。
同時也把許多不注意商標的人帶入理解的誤區,使人看到的是支離破碎的圖像和色塊。
這個商標,一件完美的法國藝術品,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法國文化符號,就這樣蔓延開來。
Carrefour跨洋過海,把店開在了中國,起名為家樂福,則極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溫馨而雋永。正是品牌的這種親和力,加上其低價策略,使家樂福很快就打入了中國市場。
20世紀50年代末,東京通信工業公司邁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步,放棄原來的名字,采用一個新名——索尼公司。該公司的銀行反對這樣做:“東京通信工業公司自創立至現在已有十年,好不容易使自己的名字在通信業廣為人知。
這麼長時間都過去了,你們突然荒謬地建議要改名字,這是什麼意思呢?”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以一句非常簡單的話回答說,這會使公司勢力向世界範圍擴大,以前的名字外國人覺得太拗口,不易發音。
你也許覺得這種行為並不能表現出多大的勇氣和膽魄,畢竟,大多數小公司和中等公司最終都得看準海外市場,而且,隻是把名字改一下並不值得那麼大驚小怪。但是,我們不妨仔細研究一下盛田昭夫所提出的采取這一行動的理由:“雖然我們的公司還很小,而且我們也把日本看作一個巨大的、有很大開發潛力的市場……但是我最終認識到,如果我們不把目光對準國外市場,那麼我們永遠不能發展成我所設想的那種公司。日本產品在世界上以質量次聞名,我們要改變這種狀況。”日本經濟起飛之初,“日本製造”的含義是“廉價、低劣、質量次”的代名詞。索尼不但想憑自己的實力取得成功,還想改變日本消費品質量次的壞形象,以此贏得世界的最高讚譽。作為一個雇員不到千人、根本沒有海外勢力的小公司,這絕對是一個非常大膽的目標。實踐證明,盛田昭夫的想法沒有錯,改名戰略的實施加快了索尼公司的國際化,並很快成長為了世界家電行業的領頭企業。
好的品名,是成功的開始!